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140565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要的 人才培养体系 山东青岛2012.03.2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马陆亭 15901098863,提 纲为什么理论架构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 二、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三、建设一流的学校体系怎么做实践路径 四、大学发展背景的变化 五、不一样的高等学校 六、如何促进学校的卓越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 1.政策背景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字工作方针中,育人为本是根本要求,提高质 量和促进公平是未来工作重点。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圳高等教育新体系建设,宁波副中心 为什么?

2、不适应. 全球竞争力评价指标:教育体系满足国家经济竞争 需要的能力.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 (2)十二五规划纲要 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 能力明显增强 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是今后一大发展重点 (3)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 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上通道,地方)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 (4) 本科教学工程 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十二五” “本科教学工程” 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 家标

3、准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引导 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加强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共享 资源建设 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 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 师培训模式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 (5)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 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 计划) 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内涵 式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经费和条件保障 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质量-主线;创新能力-突破口 建立“开放、集成、高效”

4、的协同创新机制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坚持“需求导 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 2.社会大背景 (1)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 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央对国家 发展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 同样适应教育 成就和问题并存,转向质量。转型期,挑战(国际上人均GDP3000美圆以上,毛入学率20-30%左右,矛 盾高发期)高等教育顶天立地社会需求-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农村孩子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 (2)人才培养重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契合 从1998

5、年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上升 到26.5%,在学总规模由640多万人升为3105万人。根据 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好象数字增 长得也很快,但由于18-22岁人口的逐年下降,以2010年 为基数实际只需要增长6个百分点即可,届时在学人数预 计只有3550万人。 这些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 公办高校本科规模相对稳定,10年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 主要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支持应用学科、薄弱学科 和教育欠发达地区。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 (3)真正落实质量中心地

6、位 我们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的体系建设,以体 系的科学性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加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体系内每类教育、每所 学校的特色和卓越发展。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实也显现了这个规律 。体系建设得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匹配性就强 ,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就更稳定。 (质量公平) 体系制度(特色卓越)二、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下降,课 程结构的严谨性降低,实践环节减 少,降低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 门人才”的使命要求。二、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1.不可放弃的精英教育思想高等教育扩招后,理论界提出了大众化的 高等教育质量观,亦即前面所提到的“多元 评价标准”的质

7、量观。 这在学理上是通的,遗憾的是在实践上过 多回避了水平统一尺度、而却没有使用好 多元评价尺度,成为一些学校治学不严的“ 理论依据”。二、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1)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质的规定 高等教育法规定。这高级专门人才。 政府提出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七 大”报告,成为中央对教育的要求和对人民的承诺 人民群众要求的是优质的高等教育。学子们经过 长期的苦读和筛选、家长们经过众多的精神和物 质投入,完成了高等教育,若还不是精英人才, 百姓是不愿接受的。 每所高校都要进行精英教育,注定培养“庸才”的 学校是不会有质量和特色的,社会不需要这样的 高等教育。 二、多样性的精英教

8、育质量观 (2)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多样性形成 大众化教育阶段和精英教育阶段的本质区别不是培养不培 养“精英”的问题,而是培养精英的多样化问题。 古老的大学是探讨和传承高深学问的场所。是少数人才有 资格出事的活动,并且这少数的人也必将是未来治国安邦 之栋梁。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关注的是塑造社会精英阶 层的能力和人格。因此,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质 量维度相对地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的需求逐渐 多元起来,要求高等学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高等教育 已融入整个社会,不能再专为原来单一的“精英”岗位服务 。精英的维度在扩大。 业业有精英、行行出状元。二、多样性

9、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高等学校办 学模式逐步多样化的历史,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 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 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大学模式后发展起了 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法国在欧洲 最古老大学之外生长出新型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 工程师学校或大学校,德国出现了与传统综 合大学并驾齐驱的工业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 Fachhochschulen) 。 多样化紧密地与特色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可以说 特色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有别于精英阶段 的根本所在,是这一时期学校教育质量高的标志 。二、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2.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进一步思考 (

10、1)社会特征 笔者认为,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划分可以用“ 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民主需求”三个主题 词来作进一步的解释。二、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治理 服务的,人才的选拔方式有利于统治阶级和高收入家庭的 子女,培养着少数社会优越部门、行业的所谓的社会精英 ; 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需要为迅速发展的产业经济部门 服务、满足着不断丰富的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人 才选拔方式需要多个维度多种方式,来自社会基层家庭子 女的比例增多,人们通过专业化教育而成为社会各个领域 的支撑性人才,即社会需求的主流是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 的专业及职业精英; 在普及化阶段,高等

11、教育成为一种基本的人权,入学选拔 性降低、选拔方式更加开放和具有多元性,高等教育的非 精英性才逐步呈现,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第三级教 育”一词。二、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2)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标志 在精英阶段,学术型大学的理念、模式基 本完善,出现为社会服务的新型高等教育 机构; 在大众化阶段,专门学院等应用型高校的 理念、模式基本完善,形成以大学和专门 学院为主体的多样化的办学机构; 在普及化阶段,多样化的办学理念、模式 基本完善,形成终身学习体系。二、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 但是,我们对大众化门槛的迈入,是在比发达国 家形势更复杂的情况下实现的:专门学院发展得 比较完善,而大学模式

12、尚不完善;在推进大学综 合化的过程中,专门学院的模式特色又有所削弱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国外高等教育普及化、以 及知识经济、社会民主等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最好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 ,仍面临着很多压力、挑战的原因。 三、建设一流的学校体系 1.一流学校建设模式的不足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缺乏管理高 等学校的经验,对有限的资源利用更是十分地珍惜。而且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资源不足将长 期存在。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上形成了集中力量、 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思想。如19541979年国家共 确立96 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八五”期间提

13、出了 “211工程”建设项目,1998年后提出了“985工程”。 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具有迅速 动员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并使高等教育主动按 照国家计划和需要设置的优点,比较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 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而又需要高等教育适当超前发展的 情况,是我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有 效措施。三、建设一流的学校体系 上述思想包含着重点建设学校对其它学校的示范 带动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建设的示范 性开始显现不足。 因为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非重点建设学校无 法去学;并且由于办学模式(好的标准)单一, 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

14、因此,下一步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应由一流的学 校转向一流的体系,以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 系内各个学校的卓越发展为衡量标准。2.分层办学模式的不足 过去中国走的是一条种分层办学的路子,即将高 等学校按层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 、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 。不是类型 “211”、“985”等工程的实施也促使一批高等学校 向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即在具体的实践中推动 了高等学校的分层发展。 但是,高等学校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并没有未很 好地解决。即单纯的分层办学模式满足不了多样 化的需要。3.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思考 (1)毛入学率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今 年应该达

15、到26.5%。从规模上讲,我国目前 是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 2005年以来,高等教育逐步转到了以提高 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关于发展速度快慢 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一些学者的预测应达到50%三、建设一流的学校体系 (2)规模进一步扩展存在着风险 尽管从数据统计上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坐四(40%)望 五(50%)并不是太难的问题,但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的隐 患也不少。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即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 右。因为高等教育的规模总量已经上来,高校毕业生在社 会新增劳动力岗位中所占的份额比例已经很大,过低的就 业率显示着社会就业负担的加大; 另外,在高等学校扩招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增量由地方高 校承担,他们的办学条件普遍比较薄弱,地方高校的平均 生均财政投入只有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一半左右。 现有体制下扩张模式太单一三、建设一流的学校体系 从国际上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 社会动荡。 法国1960年大学毛入学率(18-23岁)为7.7%,之后大学 人数以每年10-15%的速度猛增,在法国教育史上被称作 为“学生人数爆炸”,1967年的学生数是1960年的2.5倍。 1968年,法国爆发大规模学潮,之后的1970-1988年,大 学人数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1976年大学毛入学率为 19.8%; 日本1960-197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