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400777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论述“通信工程规划设计”与“通信 综合布线工程技术”的应用型技能型专业课 程。 要求学习和掌握下列3个内容:“通信网络系统知识学习”;“通信工程与工程勘测设计技能学习”;“综合布线工程原理的学习”。1.通信网络系统知识 主要是讲述了现代通信网络的技术 发展史与当前各个通信系统的结构 组成,分别从电话业务和宽带互联 网2种业务角度出发,按照接入网 和城域网2层组网结构,具体分析 了各种业务通信网络的技术与结构 组成情况。 2.通信工程与工程勘测设计 专门论述了通信工程原理和工程规 划设计的实施方法,要求学习者全 面掌握工程设计的技能与概预算方 法;并通

2、过组合实践(验)的方法 ,实际动手勘测和绘制某区域的通 信工程设计图纸。3.综合布线工程原理 全面讲述了综合布线工程原理,包 括“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原理”和“施 工测量与招投标原理”。 本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通信工程规划设 计”的内容认识和掌握。 通过“工程现场勘测与调查”和“设计图 纸的绘制”2项实践(验)活动,要求 学习者从“网络技术”和“工程规划设计 ”的角度掌握该项技能,从而达到全面 认识和掌握通信工程的学习目的。 1-1-2我国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史 建国以来,我国的通信网络技术与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到 复杂、通信种类和业务量不断发展、向着“更高、更快 、更强”不断演变的发展过程

3、;已经形成了规模宏大、 层次分明的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 业和重要支柱。 特别是在二十世纪末期,通信产业在国务院“市场化管 理体制”和“良性竞争”的正确产业政策引导下,打破行 业“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形成数家通信运营商共同发 展的良性竞争发展的通信产业格局,逐步呈现出技术、 资本、效益和产业规模多重发展的良好势头;是我国少 有的几个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充满活力的产业之一。纵 观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情况,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个发 展阶段。 我国通信行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1.通信系统初具规模期(建国初期1986) 2.电话通信用户大发展的十年(19871996)3.综合通信实力高速发展的

4、十一年 (1997 2007年) 1.通信系统初具规模期(建国初期1986 ) 这段时期是我国邮电通信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建成通信 系统的“初具规模期”,各地的省、市、县建成了邮政与 电信业务统一经营的“邮电局”; 电信业务主要是电话(本地)和电报(长途),其中电 话主要是供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使用的,供大众使用 的只有有限的“公用电话”,其范围,主要是在一个城市 内使用。 此时的通信网主要是电话通信网和电报(低速数据)传 输网,城市里电话用户规模较小,采用“纵横制电话交 换机(机电制)”,主要是国产HJ921型纵横制电话交 换机,一个邮电局的典型容量为3000至5000门交换机 。 线路采用“

5、铅包-纸绝缘-铜芯-市内电话通信电缆”连接用 户,长途通信系统主要为“中(小)同轴-铜芯-通信电缆 ”系统。2.电话通信用户大发展的十年( 19871996) 随着1987年武汉市第1条数字光纤局间中继 传输试验段的成功投入使用、福州市第1个 引进F-150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成功运行,以 及随之而来的全国大面积使用全塑市内电 话通信电缆,标志着我国以电话通信为特 征的通信网发展,进入到“数字光纤传输-数 字程控交换-全塑市内电话电缆交接配线”的 新一代通信系统模式中,极大地促进了固 定电话业务的发展,电话已经成为了社会 大众家庭不可缺少的信息终端。2.电话通信用户大发展的十年( 19871996

6、) 随着电话通信用户量的迅猛增加,城市通 信网络的结构,也扩展为“城市(光纤)骨 干网+用户接入网”的两级通信网络,新产 生的“无人值守节点机房”成为了城市骨干 网(城域网)和区域用户接入网的交汇点 ,负责汇聚该接入网区域内的各类通信用 户,形成一个个固定区域的用户接入网区 块,累加形成完整统一的两级城市通信网 络 。2.电话通信用户大发展的十年( 19871996) 此阶段的通信网络系统特征是: (1)无人值守节点机房,汇聚1-3km半径范围内 的各类通信用户,形成一个个固定区域的用户接 入网区块;若干个用户接入网,组成城市内两级 通信网络结构;各个节点与城市中心机房之间, 汇聚了大容量的电

7、话通信业务,故以光纤城域网 (光纤环网)的方式相连接,形成大容量的城域 网通信网络。 (2)电话信号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用户电路”被 转换成64kb/s的PCM数字信号,在交换系统和 SDH光传输系统中被转换传送到“被叫用户端”。 2.电话通信用户大发展的十年( 19871996) (3)在接入网中,主要是采用0.4mm线径的( 有效传输距离4km)全塑市内电话(铜芯)电缆 +交接配线技术,将市区内的各个区域的通信用 户进行“全覆盖”式的接入通信网络中。通信线缆 敷设路由主要是通信管道和架空吊线等方式。 (4)在数据通信方面,以太网(局域网)技术 和IP网技术以其“简单易行”和“多重通信应用”

8、的 特点占据了数据通信技术的主导地位,并且开发 出针对高层密集办公建筑大楼的“智能化信息综 合布线整体解决技术”。 (5)我国的数据通信起步较晚,这个时期只有 少量用户的低速率的N-ISDN(144kb/s)等数据 传输模式。3.综合通信实力高速发展的十一年( 1997 2007年) 这是我国通信行业综合实力进一步高速发展的十 一年,更名为“信息产业”的通信行业进行了面向 市场的通信企业改组,进一步理顺了“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行业格局。 新的互联网IP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推广,以 ADSL/LAN接入技术为特征的宽带互联网通信用 户迅猛发展;NGN交换技术、网络视频技术、 新一代智能波

9、分光传输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 等等里程碑似的通信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不断 推动着我国通信技术和体制展开了新一轮高速发 展,为通信行业开创了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天 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到了信息化 网络的新时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1)通信产业的重组时期:在以朱镕基为首 的国务院的正确指导下,原“邮电部”和“电子 工业部”合并组成了新的“信息产业部”,扩大 了通信产业的管理范围。 对通信运营企业进行了面向市场的“公司化” 改组,将原邮电系统企业,根据通信业务的 不同,组合成“中国邮政局”、“中国移动通信 公司”、“中国卫星通信公司”,北方9省2市的 (固定电话)电信局与原网通公

10、司组成新的“ 中国网通公司”,其余的南方电信公司则组合 成新的“中国电信公司”。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另外,由广电部、煤炭工业部、中科院和 上海市等四部委共同发起,组成了以移动 通信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中国联合通信有限 公司(中国联通)”,而原铁道部所属通信 实体也组成了“中国铁道通信公司”。 至1998年,7家新的邮电运营公司完成重组 ,通信行业迎来了面向市场,公平竞争的 良性发展业务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通信产 业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业务、降低 通信成本、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2)新的通信业务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通信 业务发展,呈现出“移动电话”和“宽带互联网”业

11、 务迅猛发展的两个闪亮点。 在2家移动公司的不断竞争之下,通信资费不断下 降,各种合适的“移动通信业务套餐”不断出现, 移动通信的效果不断提高,加上移动电话的“随时 随地方便性”,使得该通信业务飞速发展,截止到 2007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数已超过5亿户,不 仅超过了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并且成为世界上 移动通信网络规模最大、用户数最多、通信业务 量最大的国家,逐步提高了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随着国际宽带互联网IP技术标准与体制的不断发展成熟 ,我国自2000年开始,以“互联网宽带光纤+LAN(以 太网)接入”模式和“互联网ADSL宽带通信

12、电缆接入”模 式,逐步发展宽带互联网用户接入业务;特别是互联网 ADSL通信电缆接入模式,在原有的固定电话市内全塑 电缆上加载宽带互联网调制信号,接入方便迅速,通信 效果好,对原有通信线缆资源的利用效率高,得到了通 信公司的广泛采用。截至到2007年底,我国宽带用户已 达1.2亿户,其中70%以上是以ADSL方式接入互联网 的用户。近几年来,随着ADSL2+/ VDSL2等新一代 ADSL技术的不断完善,接入的宽带网速可达20Mb/s以 上,为通信业务的多样化和持续高速发展,打开了新的 领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3)业务网络各自为政,容量迅速发展时 期:这个时期

13、我国第2代移动电话网和宽带 互联网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呈现出电话网 、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各自发展,齐 头并进的态势。 固定电话网:主要由“中国电信公司”和“中 国网通公司”经营,以“程控交换+光纤长途 通信+接入网电缆接入”的方式,为用户服务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移动电话网:主要由“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 通公司”经营,以“移动程控交换+光纤中继通信+ 基站无线接入(手机)”的方式,为用户服务, 与固定电话,通过局间中继光纤系统联通。 互联网宽带网:由以上各家通信公司提供,但规 模最大、用户量最多的还是“中国电信公司”,该 公司最大用户量的接入模式是“路由器+光电转换 器+节点交换机

14、+ADSL接入系统+电话电缆”,其 它接入方式是“路由器+光电转换器+节点交换机 (LAN方式)+五类双绞线电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4)通信新技术、新体制层出不穷,高速 发展时期:随着互联网IP通信技术的发展与 完善,通信的传输和交换技术逐渐转向以 互联网IP通信技术为蓝本的技术体制转型, 产生了面向下一代综合信息交换的“NGN交 换体制”;另外,新一代光纤波分技术和新 一代移动通信3G技术体制的逐步完善,奠 定了通信系统技术体制的下一代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下一代综合信息交换的“NGN交换技术”, 就是将电话信号、互联网宽带数据信号、 网络视频信号、有线电视信号等所有

15、通信 信号,转化为同一种“数据信息流”,在分 层处理的统一的NGN交换系统(MPLS技 术网络)中进行“分组交换”处理,形成更 加高效、简洁、可靠的交换平台,真正实 现通信行业长期追求的“通信信号统一(分 组)交换处理”的梦想。1-1-3 对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业务的展望 进入2008年的中国通信信息产业仍然 继续着体制和技术的不断改革,中国 的第3代移动通信技术(3G)、交换 专业的NGN技术、新一代高速互联网 传输技术等新技术正徐徐向我们走来 ,我们可以对不远的未来做一个初步 的预测:1.通信产业的新的重组 在2008年国务院新的机构调整中,原“信息产业部”取消 ,而组成了新的“工业与信息化部

16、”,将“信息化”提高到 工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地位; 同时为了适应通信网络的全业务(固定、移动电话)发 展,由“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下,将形成3个“国 家级”的全业务通信基础运营商: 由原中国电信公司收购CDMA移动通信网,形成第1家 全业务通信公司;原中国移动公司与原中国铁通公司合 并,形成第2家新的全业务通信公司;原中国联通公司 与中国网通公司合并,形成第3家全业务通信公司。这3 家公司将获得包括3G移动通信资格在内的通信全业务 经营范围。2.通信网络与业务的新发展 下一代通信网络,将继续保持现有城市通信网的2级结 构,但宽带网络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如网络电视 (IPTV)、网络医院、网络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移动 电视、手机拍照与摄像等等,将使我们足不出户,获得 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未来的移动手机,将会具备更加强 大的多媒体功能。 同时,随着NGN交换技术、移动3G技术的开展,未来 的通信网络越来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