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400003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苏霍姆林期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课堂教学 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 那么就会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 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 ” 我们应该明白:情感可以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有快乐、喜悦、自豪等,它 们与某种需要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 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情感,使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这样的课堂

2、 教学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为此,笔者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谈谈肤浅 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巧的动力,而它的源泉在于能为学生揭示一种新的东 西,激发学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并使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加以运用, 从中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譬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分层次、概 括层意等,而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录像,让学 生观察后,复述见到的情境。学生对录像片中的优美图景、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充满了新 奇感,观后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畅谈看到的录象

3、。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发 言中的不足和错误,但这时学生的发言多是客观的叙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描绘,不能使人 领略到录像中的美感,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怎样才能传达出录像中的美感呢?于是在 此基础上,引出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之后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 们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了情趣和美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又让学生看 录像,并要求学生给录像片配上生动具体的解说词,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进行 写作。学生交流后,再播放录像中的解说词,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剖析与原解说 词有许多

4、语句是相同的。同学们从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 课堂上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进行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大大加强了,学习兴趣也深厚了,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我们的生活带进去,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 识去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把接受问题的新鲜感和亲切感转化为兴奋和新奇,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思维,调动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使学 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可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许多 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浅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能理解

5、;许多感染力极强的情 感就是不能接受。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识记、保持、再现等 枯燥乏味的劳动,而没有借助于人的积极情感,把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我们相 信,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功感、紧张感等积极情感因素引到课堂教学之 中,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定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一定会变得更加“聪明”。 譬如:一位老师在教授菜园小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大生产运动”的录像片断和播放作者吴伯箫反映同一时期的姊妹篇记一辆纺 车一文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由于这一教学设计新奇而富有挑战性,触发了 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

6、性,促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再善思而更加乐思。学 生在情感支配下,形成了思维的良性循环。 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性、启 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当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调动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时应适度,在过度的情 感刺激下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 三、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思想观点等精神产品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 一过程的介质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者写 作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知识的局限,生活体验的缺乏,即使最优秀的

7、文艺作品, 学起来也会兴致不高。但是,如果教师先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带着深厚的情感 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节拍起伏跳荡,并创立美的情境, 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确情理,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并会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 强化,不断升华。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枣核一文时,将“清静、悲凉”的情感贯穿教 学的始终。教学中又成功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一情感,并补充交代 了有关背景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火花。又如在教背影一文时可用“凄楚、感伤” 的情感;教最后一课一文时可用“悲愤、激越”的情感等。 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 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因而教师应以情感为桥梁,去沟通作者、 教者、学者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 总而言之,情感因素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希望我们教育者 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切合实际地加以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