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391803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及对策摘要: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除教材分析外,还要对学生学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 行分析,论述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的现状,提出优化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教学对策。一直以来,很多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主要放在教材本身的分析上,而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 点和思维规律等问题的分析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理念的 更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做法已很难适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 更高要求。初中生对物理学习既有兴趣而又普遍感到难学,为了有效的解决这种矛盾心理 所带来的问题

2、,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揭示出产生困难的具体原因及表现形式,从而 为物理创新教学提供依据,也为教师具体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提供根 据,提高教学质量。一、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分析: 1、 兴趣特点: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大致有四种不同的层次: 一是对物理学习只有直觉层面的兴趣。他们只是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因此特别喜欢 看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比如教师演示实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把金鱼和水装入试管中, 当把试管中上部的水加热沸腾时,金鱼还在试管的下部游来游去。这种现象和学生实验前 的

3、估计大不相同。因而他们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感到十分新鲜。但这种兴趣往往只停 留于现象本身,他们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内在原因的欲望。 二是对物理学习有操作性兴趣。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 影响,有些同学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实验操作完了,他们 的学习兴趣就随之消失。这部分学生是对实验本身感兴趣,而对探究物理的原理、性质及 规律等并不感兴趣。初中阶段的多数男生还处于这种兴趣状况。 三是对物理学习具有探究因果联系的兴趣。这部分学生不仅要求了解某种物理现象,而且 还要求进一步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他们对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 四是具有概

4、括认识的兴趣。他们要求通过分析个别事物的因果联系来寻找和掌握一般规律。 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喜欢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物理习题,但这部分 学生为数不多。 笔者通过对初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大致摸清了初中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状况,上述四 种层次的人数分布如下图:22、思维特点:其一,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有这样一些思维的特点。学生在 学习物理知识和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思维定势起重要作用。物理概念的建立多数是以 表象为中介的,在表象形成的过程中,思维定势起重要作用,而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普遍 的本质特征的,因而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思维定势的作用,例如在“

5、力”的 概念教学中, “力”的定义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无论是做实验还是提问题 或是利用概念分析问题时,就要反复强调“相互作用”的心理倾向,这种思维的定势在刚建 立概念时,对于把握概念、规律的实质是有重要作用。思维定势对学习所起的消极作用主 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产生错误的思维倾向。思维定势对学习所起的消极作用,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会产生 错误的思维导向,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且越努力,错误的偏移越大。例如,一部分学生 在学习了惯性以后,始终认为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有部分学 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注意条件的变迁,不注意适用范围的区别,自以为是,张冠李戴,

6、 导致思维的方位难以转弯,钻入了思维的“死角”。 二是思维的发散性差。思维定势太强烈,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求异,使学生在新的情 景中难以灵活的思考,易受旧的框架束缚,墨守成规。例如,学生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 对公式死记硬背,对求浮力只知道套公式,殊不知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利用力的平衡条 件也可以来求解。 其二是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很容易根据 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日常观念去分析物理问题。例如,老师提问:将一试管的冷水放在烧杯 沸腾的开水中加热,当加热较长时间后,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在检查测试时只有 1/5 的 学生回答不能沸腾,而绝大多数学生答错了。究

7、其原因就是多数学生想当然地看问题,没 有按照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即以概念和规律为依据去分析问题。他们认为只要不断地加热, 试管中的水就能沸腾,而没有考虑到热传递和沸腾都是有条件的:当杯内外的水都达到了 100C 时热传递就停止了,而沸腾除了要达到沸点的条件外,还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 如果试管中的水不能从烧杯开水中继续吸收到热量,那么只能是 100C 的水而不能变成3100C 的水蒸气,所以试管中的水是决不会沸腾的。 其三,在强化物理概念和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 例如在讲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运动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时,有些学生持有明 显的批判性思维

8、特点。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到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 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但他二、对策:(一)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思维障碍1、运用心理检测法 为了深入了解、分析出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心理和思维上的障碍,可运用心理检测 法。如设计一些能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某些带 有规律性的东西。心理检测题目的设计一定要能明显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即学生在回答 这些物理问题时出现错误。不是物理知识和技能差的原因,而是心理和思维上带有规律性 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排除心理和思维上的 障碍。2、运用观察法教师要有目的有

9、计划地观察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和思维活动,在言行上的外显,如课堂 上的听课情绪、对演示实验的反映、回答问题和讨论时的思路、实验操作时的态度和动作, 发生问题时处理的方法等。通过观察既能发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也能找到学生的心理 倾向和产生思维障碍的症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3、运用问答发现法 设计科学的问答题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清楚地 暴露他们的思维障碍发生在什么地方。例如在学习浮力教材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典型问 题:“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水中,当他们静止时谁受的浮力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如果只看他们的答案,那是正确

10、的。可是他们的思维过程是错误的。 因为他们是根据错误的依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它们是这样思考的: 木v 铁。由于他们忽视了木块漂浮、铁块沉在水底的条件,统统把他们作 为全部浸没在水里来处理,所以得出了木块受到的浮力比铁大的结论。因此教师不能只看 结论,而要全面地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了 障碍。总之,问答题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因为许多学生往往是求知其 然,不愿追究其所以然的,而问答题是一定要学生说出“其所以然”。教师在设计问答题时, 除了要注意针对性和典型性外,同时也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梯度 地进行训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

11、的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物 理教学的质量。(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运用“导学讨论”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主要是自己阅读物理课本,操作实验等) 、相互讨论 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基本操作程序如下:(1)设疑激趣这是该模式操作程序的基本环节,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 实验,讲述生动的物理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物理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4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

12、获得好的效果。例如, 笔者在讲“大气压”一节时,先做了一个“用玻璃管吸水的演示”。把玻璃管插入广口瓶中, 用嘴一吸,水便沿着管进入嘴里。然后,把广口瓶装满水,用塞子把瓶子塞紧,瓶塞中间 插入一根玻璃管,让前排学生吸,结果都没有吸上水。学生此时七嘴八舌,有的埋怨前排 的同学不会吸,有的跃跃欲试,而有的善于观察的学生则指出:瓶口塞了塞子就吸不上来。 当笔者追问为什么加上塞子就吸不上来了,学生答不出来。接着笔者指出:要了解现象的 原因,请阅读“大气压强”一节。这样教师通过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2)指导自学教师分发自学提纲,提供实验器材,由学生按自学提纲,

13、个体独自阅读教材,进行实验 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亦可向教师提问。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 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关于自学内容,起初,宜选择难度不大,或使学生已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教材作为自学内 容。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应逐渐加大自学内容的难度。关于自学提纲,教师可事先刻印好,提纲要紧扣教材。应包括: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有关旧知识的提示;引导学生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 结论的指导性材料等。至于自学提纲的详略应以教材的详略情况、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等 为转移,初二起始年级宜详细些,但都应易读、明了,能起到应有的作用。(3)

14、讨论答辩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 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出讨论题目进行讨 论,相互答辩,以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启发性。题目既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也不能超 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太多,以至于学生们茫然不解,不知所措。讨论的题目,估计经学生反 复动脑思考,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宜。讨论的题目应有程序性,题目的安排顺序要与学 生思维发展的顺序相一致,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是讨论问题的形式可采用分组讨论,全班集体讨论或是二者相结合

15、。讨论中应注意充分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尤其要特别重视成绩中下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常有自愧不如优生的 想法,因而发言总是有顾虑,不像优生那样有自信心、发言比较主动,所以,应优先让他 们发言和提出解答,鼓励他们,打消他们怕错的思想顾虑,动员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只 有把中下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大面积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 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 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 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

16、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4)启发释疑通常情况下,疑难问题经过争辩议论以后,基本上能取得较为完善的答案,但也会出 现学生对物理概念、定律、规律等的内在联系、区别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启 发精讲,帮助学生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或区别,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必要时可补充演示 实验。在解答个别学生讨论中仍未解决的遗留问题时,教师应着重以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 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防止不管学生是否弄懂,讲的过细,重新 回到上“满堂灌”的老路上去的倾向。(5)练习小结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等的理解。如若这一模式以单元教学5的方式进行,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好单元小结。如:用列要点、列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 将整个单元主要内容、基本物理实验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知识条 理化、系统化。目前练习的方式通常是做练习题,在学生分头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可请少 数同学板演,以纠正练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由于教学时间所限,课堂练习不同于课外作 业,选题要小、精、活,形式要多样化。2、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