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1-5)提纲式复习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382689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9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一(1-5)提纲式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民版必修一(1-5)提纲式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民版必修一(1-5)提纲式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民版必修一(1-5)提纲式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民版必修一(1-5)提纲式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一(1-5)提纲式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一(1-5)提纲式复习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 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2.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3.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终身世袭、 决策的独断性、随意性、封闭型 4.原 因:5.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发展总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秦朝(形成)两汉(巩固)中央:内、外朝制 地方

2、:郡、国制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加强)中央:宰相一分为三 地方:路、州县明清(强化)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地方: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小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小结一是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及郡县制;三是两汉的内外朝制,刺史制和察举制;四是宋太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五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 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 到了顶峰。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主要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

3、宗法制3、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宗法等级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燕、魏、楚、齐 2、秦统一全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5、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 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 行政、军事、监察职责。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 世袭 。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中央)三公 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4、秦朝皇帝制的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6、秦朝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职责分别是: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明、 清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 至被废除)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C、汉武帝主持政务后,A、频繁任免宰相 B、形成中外朝制度,分割了丞相 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

5、台。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 政 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权归六部,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G、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地方: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监察体制:西汉:汉武帝,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元朝设立行省制,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及影响: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主要

6、表现: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 主权力大大加强。 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标 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 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 要原因之一。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2、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 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

7、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为了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战战争名称时间时间发动发动 者结结果第一次鸦鸦片战战争18401842英南京条约约 打开中国大门门 开始沦为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鸦片战战争英法中法战战争法中日甲午战战争1894年日马马关条约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八国联军联军 侵华华 战战争1901年英法美日 意俄奥德辛丑条约约 完全沦为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五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条约约名 称内容影响割地赔赔款通商口岸其它 南京条 约约

8、香港岛岛2100万 银银元上海、宁 波、福州 、厦门门、 广州关税协协定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约,中国开始 沦为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马马关 条约约辽东辽东 半 岛岛、台 湾、 澎湖列 岛岛2亿亿两 白银银沙市、重 庆庆、苏苏州 、杭州允许许在通 商口岸开 设设工厂大大加深了中国 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程度辛丑条 约约45亿亿 两 白银银严严禁中国 人民参加 反帝活动动 清政府成为为列 强的侵华华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晚清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 争政府官兵 英勇抗敌人民群众 自发组织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生)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黑旗军、义军

9、 )义和团反帝运动知识结构伟 大 的 抗 日 战 争侵华日军 的罪行中华民族 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断扩大侵略战争 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局部抗战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日救亡运动抗战的历史地位意义(1)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4)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 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5)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6)标志: 1937年

10、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枣宜会战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百团大战少数民族抗日 武装的壮大武汉会战反扫荡斗争两个战场协同作战正面战场( 国民党)敌后战场( 共产党)打破了日本3个月的计划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8月 洛川会议后1940年下半年发动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成立陕甘宁边区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蒙古抗日游击队 回民支队平型关 台儿庄开辟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中国

11、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 尊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中华民 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89419051911.41911.10.101912.1.11912.21912.3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武装起义革命道路的开辟长征(战略转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国共 合作国民革 命运动失败武装起义

12、革命道路 的开辟长征 (战略转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内容:意义:胜利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八七会议起义:高潮:北伐实现标志:政协会议、开国大典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国一大遵义会议战略决战三 大战役:战略反攻标志:辽沈 淮海 平津 挺进大别山结束、肯定、确立伟大标志、转折点新中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召开和 新中国的诞生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新中国民主政治 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届人大, 54宪法)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结构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级自治区 、州、县人民

13、代表 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民主政治建设 的重大挫折】【历史的 伟大转折】【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1956 1966 1976 1978 1982 1997 1999 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 “文革” 重大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转折 依法治国 发展完善 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 大倒退。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遭到破坏;2、1978年12

14、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其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 2)政治路线:果断结束)政治路线:果断结束“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口号,工的错误口号,工 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4 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从此进入改革 开放新时期,国家的政

15、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 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 想;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 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 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16、法律体系框架“一国两制 ”的构想形成过程叶剑英谈话邓小平提出构想 内容祖国统 一大业香港回归条件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过程: 中英会谈联合声明顺利回归 1997.7.1. 意义:澳门回归:联合声明胜利回归 1999.12.20.海峡两岸的交流主流: 隔绝沟通,三通,九二 共识逆流:(理论)(实践)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意义时间时间外交成就意义义建国第一年 同苏联等17国建交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1955年 亚非万隆会议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