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一、内部反射结构(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②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往往出现在楔形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收敛方向上常出现非系统性终止现象(内部收敛),向发散方向反射层增多并加厚它反映了由于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的不均衡沉积或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沉降,常出现于古隆起的翼部,盆地边缘、或同生断层下降盘,盐丘翼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③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 )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的,为一套倾斜的反射层,与层序顶底界呈角度相交,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的等时界面并指示前积单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积层,常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代表三角洲沉积上部是浅水沉积,下部则是深水沉积。
d.叠瓦状前积(shingled) ,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叠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部分重叠它代表斜坡区浅水环境中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的特征也称之为羽状前积在同一三角洲沉积中,不同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前积如受主分支河道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朵状体可能表现为斜交前积,无顶积层也无底积层,只有前积层,较低能的朵状体侧缘或朵状体之间可能呈现S 形前积前积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不同,倾向剖面表现为前积,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④乱岗状反射结构(hummocky)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的同相轴分叉现象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维尔把它解释为三角洲或三角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性弱水流沉积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这种反射结构乱岗结构的波状起伏幅度较小,接近于地震分辨率极限(乱中有规则),乱岗状与杂乱反射的名称易混淆,在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有人亦称之为波状反射三、反射连续性(Continuity of Lineups) 具可对比意义并可追踪的反射同相轴的延伸长度与地层本身的连续性有关,反映了不同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沉积条件的变化,连续性好反映稳定的低能环境。
四、反射波振幅(Amplitude)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射界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和直接检测烃类但由于振幅还受地震激发与接收系统、大地衰减及处理方法等因素影响,使用振幅时注意排除这些干扰强度标准:强振幅 —— 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迭在一起,无法分辨中振幅 —— 相邻地震道部分重迭,但可用肉眼分辨弱振幅 —— 相邻地震道相互分离丰度标准:在地震相中,强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为强振幅地震相;弱振幅占70%以上为弱振幅地震相;两者之间为中振幅地震相振幅的强弱变化指示沉积环境,振幅快速变化指示高能环境、地质性质变化大,相反指示低能环境、岩性和物性横向变化不大五、频率(Frequency) 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和地质因素有关,如反射层间距、层速度变化等但它与激发条件、埋藏深度、处理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在地震相分析中仅可做为辅助参数频率横向变化快说明岩性变化大,为高能环境,反之为低能高频:相邻同相轴紧密排列“ 能量团 ” 前部呈 “ 尖峰状 ”中频:相邻同相轴间距相等“ 能量团 ” 前部较钝低频:相邻同相轴间距稀疏“ 能量团 ” 前部钝圆。
六、波形排列(Arrange of Lineups) 同相轴排列的形状,它反映了互相接近的地层间的沉积环境,波形排列在横向变化不大或变化缓慢,表示地层变化不大,为低能环境,反之,为高能环境:如河道、浊流沉积等七、层速度(Velocity) 层速受地层的岩性、物性及流体成分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来解释岩性,是划分地震相的一个重要参数八、地震相单元的平面组合关系同一地震层序内地震相在平面上的分布关系平面上分析地震相的组合关系可以从整体上考虑地质背景、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及沉积体系的展布,还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地震相分析,从而正确恢复沉积体系所有参数中反射结构和外形最可靠参数定义分类地质解释内部反射结构地震剖面上层序内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间的相互关系平行与亚平行、发散、前积、乱岗、杂乱、无反射层理、沉积过程、古地理、构造运动、侵蚀作用、物源方向、流体界面外部形态具某种反射结构的地震相单元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状况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状、透镜状、丘形、充填物源、古地理、几何形态、水动力、沉积环境反射连续性可对比并可追踪的反射同相轴的延伸长度标准:长度、丰度三类:好、中、差地层连续性、沉积环境反射振幅反射波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标准:强度、丰度三类:强、中、弱岩性、厚度、地层结构、流体性质反射频率反射波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高、中、低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岩性变化波形排列同相轴排列的形状杂乱、波状、平行、复合沉积环境、地层变化层速度某一地层的地震波传播速度? ? ㏒? ? ? 琰茞 ??ü 岩性、物性、流体成分3、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按一定程序对地震相单元进行识别和作图,并解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就是利用地震相参数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面资料对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解释,主要包括地震相识别、地震相图的编制和地震相的地质解释三大部分1) 、地震相识别原则地震相命名时以结构和外形为主,辅以连续性、振幅、频率等①分布较局限,具特殊反射结构或外形的地震相,可单独以结构或外形命名,如充填相、丘状相、前积相等也可将连续性、振幅等作为修饰词放在前面,如强振幅中连续前积相②分布面积较广,外形为席状,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时,主要用连续性和振幅命名,如强振幅高连续地震相正常深海泥③地震相名称既要简单又要能反映其本质,选择特征性地震相参数④命名一般顺序为:振+连+结构(外形)⑤在地震相命名,除单独分析各地震相特征外,应特别注意同一层序内各地震相的相互关系及组合形式2) 、地震相图的编制A、地震相参数图:该方法繁琐且不便计算,目前很少使用B、地震相特征参数图:突出了主要参数,直接与地质紧密结合,很受欢迎C、巴博( Bobb)编码图: 反映了地震相单元的内部结构和底顶界接触关系用表示其中: A— 地震相单元与上部边界的接触关系,①削截(Tr) ,②顶超时Top) ,③整一( C)B—地震相单元与下部边界的接触关系,①上超(On) ,②下超( Dwn) ,③整一( C)C—地震相单元与内部反射结构:①平行(ρ) ,②发散( D) ,③杂乱( Ch) ,④波状( W ) ,⑤丘形( M ) ,⑥无反射( Rf) ,⑦斜交前积(Ob) ,⑧ S前积( Sg) ,⑨迭瓦( Sh) ,⑩发散丘状( Dm) , (11)乱岗( Hd) 。
3) 、地震相地质解释地震相分析的关键所在转相原则:a.充分利用已有钻井、测井等资料,尤其是岩心分析资料,同地质相、测井相相互配合印证b.选择具特征反射结构和外形的地震相单元,它们往往代表沉积盆地中的骨架沉积相沉积环境和岩相意义简单明了,如前积、丘形地震相等c.对有井区或过井剖面进行分析,确定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后在平面展开、闭合d.考虑地震相的古地理位置及各地震相的组合,结合层序内的地层等厚图以沉积相共生组合关系和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恢复盆地内体系类型与分布制作钻井地震相剖面步骤1,选择钻井剖面、井位应在测线上或靠近测线,并尽可能是深井2,将各井的测井曲线和取心位置,按实际深度标在地震剖面相应位置上对不在测线上的井,取其投影点3,将地震剖面上的层序及亚层序界面作时—深转换,变成深度剖面各井的反射层位深度必须对准(必要时应使用全盛地震记录);4,标出各层序或亚层序界面上的反射终端(上超、下超、顶超、削截)位置,并用地质符号表述之(如超覆、不整合、断层);5,将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名称,并恢复沉积体形态这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6,检查沉积相横向及纵向组合的合理性,必要时修改解释方案。
钻井 —地震相剖面较之常规的钻井岩相剖面一个突出的优点是解决了定量对比问题利用层序或亚层序界面的年代地层性质,可以避免将岩性相同而时代不同的沉积物划归同一地层单元,从而减少了沉积相分析的失误利用地震等时性,在井间小层对比时参考地层反射层的产状和变化,可使对比合理化,避免盲目性钻井 —地震相剖面的主要用途是从纵向上揭示各种沉积体的形态、演变及其相互关系,为制作沉积相平面图作准备经适当选择、穿过盆地内部的钻井—地震相剖面,还能重塑盆地发育过程, 识别沉积旋回 由于这种图件表达了盆地岩相组合关系,恢复了砂体迁移的“ 轨迹” ,因而对早期资源评价和寻找地层、岩性圈闭也有重要意义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把单个或局部的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的过程它的综合表达和最终成果就是沉积相图或沉积环境图绘制沉积相图时,除沉积相的平面组合关系的合理性外,最重要是确定各类沉积体及沉积体内部相带的边界确定沉积相边界的方法包括:1,用反射结构边界,如据前积结构分析范围确定三角洲范围;2,用具有特殊外形的地震相单元边界如根据丘状体分布范围确定浊积扇边界;3,用反射振幅、频率和连续性的变化具平行、发散结构的地震相大多采用这种办法;4,速度 —岩性参数的变化。
砂岩百分比图上的砂岩百分比高值区(带)在沉积体厚度变化 不大的情况下,一般都反映了偏砂沉积体的砂体格架通常反映沉积体的砂岩尖灭带;5, 在地震信息难以有效运用的构造复杂带,可使用传统的根据钻井资料外推或内插的方法;6,在地震和钻井资料都不足的地区,为保持相图完整性,可根据地质背景和沃尔索相律从已知区外推这种方法确定的相界可靠性最差,成图时必须注明4) 、地震相分析方法和步骤1)寻找前积反射结构2)划分非前积反射结构3)确定反射结构的外部几何形态4)反射结构与外形组合的合理性分析5)连续性、振幅和频率分析6)边界断层作图(5) 、地震相分析中需注意的问题①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1,特殊地震相在地震剖面上容易识别;2,特殊地震相的沉积环境和岩相意义比较简单明了,为其它反射物理特征的解释提供了线索;3,特殊地震相常构成盆地的地震相格架,指示物源位置和水流方向可有效地指导周围一 般地震相的解释②选择合理的地震相标志③排除构造假象和地震陷井④上超与下超的识别1,下超一般为前积结构所伴生;2,从湖盆边缘向湖心的底超一般为下超;3,向湖盆边缘或内部隆起的底超,若不出现在前积体内部,一般都是上超;4,反射另一端可追踪到顶超的为下超;5,若底超层层面上有披盖反射为下超。
4、地震相模式 是沉积盆地中地震相类型及其分布的一般规律地震相模式的建立是地震相分析的基础,这里主要介绍国内学者在研究陆相断陷盆地的基础上提出的几种地震相模式和沉积体系模式A、陆相断陷湖盆模式(袁秉衡等 ) 5 种环境, 14 类地震相地震相划分的依据是箕状断陷的古地貌单元,同时从中国的实际找油的情况出发,强调了三角洲环境和盐湖环境,但在发展演化方面强调不够A、陡岸环境断陷湖盆边界断层下侧的长条地带,包括地堑的两侧,箕状断陷陡岸该环境以冲积扇、湖底扇、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体为特征,且以前两者为主,往往相互叠覆形成粗碎屑岩体,且长轴沿断层延伸,可以是有一定距离的单体,形成平稳湖湾①斜方形地震相:依附于边界断面波之上的杂乱或空白反射区②丘状地震相:外形为丘状,杂乱或空白反射,连续性差,顶界清楚,底界为平层或上凸或下凹a.丘状地震相:顶平可能是洪积锥体暴露于大气中,受风雨等外力改造的结果b.陡丘:因无潮汐、风浪小而保存的水下塌积体凹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