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课件 中华书局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375314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6.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课件 中华书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课件 中华书局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学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学姜坤宋元的文化艺术第14课史 学绘 画 文 学艺 术宋 词 元 曲书 法宋元文化艺术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有 堪称“史学双璧”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 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 另一部是什么呢?作者又是谁呢?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著资治通鉴司马光( 1019 1086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 家、散文家 。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 身,曾任馆阁校勘、御 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 侍读等职。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爱读史书;7岁时听老师讲历史名著,并能 头头是道讲给大伙听。20岁考中了进士,继续刻苦学习,开始编撰 资治通鉴,他翻

2、阅的资料达301种,治学严谨,花了19年时间,耗费 了毕生精力,完成了此书,为我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资治通鉴 资治:资治:帮助统治; 鉴:鉴:镜子,引申为警戒和教训。通鉴宋神宗: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书 中所记载的历史,好像一面镜子,可以 常常对照借鉴,检查自己的得失。1、体例:编年体通史2、内容:3、特点:4、意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编年体以时间 为中心人物生平事 情不完整容易明白事件先 后顺序和联系纪传体以人物 为中心便于记载人物活 动无法照顾时间 顺序事件联系体例特点优 点缺点1、体例:编年体通史2、内容:叙述了从战国 到五代的历史3、特点:取材广泛,叙事 明晰,文笔生动 。

3、 4、意义:对研究古代历史 有重要参考价值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 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 部书中都能查阅到史记资治通鉴唐中期以来,由于音乐的发达,原来盛行的五 言或七言诗,要谱入乐曲有较大困难,为了便 于歌唱,人们就按乐曲的节拍来填写长短句参 差的歌词,这就是词。苏轼 (10371101)号 “东坡居士”,是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词人。李清照 ( 10841155) 号易安 居士,两宋之交杰出 女文学家。辛弃疾 (11401207),南 宋词人。别号稼轩居 士。代表人物豪放派代表豪放派代表婉约派词人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

4、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 越的大家。他是嘉佑 进士,累官至端明殿 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礼部尚书。赐太师 ,谥文忠。苏 轼多才多艺(烹 饪、宋词、书法) 的苏轼开创词的豪 放风格,给词注入 了强劲的生命力, 对后世影响很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 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 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 洗掉了。

5、那旧营垒的西边, 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 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 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 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 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 ,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 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 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 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 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 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 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 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 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 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 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 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 共醉吧! 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 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

6、转朱阁,低绮 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苏轼辛弃疾(1140 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 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 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 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 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 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 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 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 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辛弃疾

7、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 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 ,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李清照 (1084约1151)生 活在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 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早期 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的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 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 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 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 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 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 情怀。她作品的风格委婉清 新、感情真挚。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8、。李清照如梦令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 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 女的一番对话。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 ,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 心灵和高雅情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而今有谁

9、堪摘?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元曲和关汉卿在宋、金两朝戏 曲产生、发展的基础 上,元朝戏剧空前发 达,元杂剧和散曲合 称元曲 。元曲最杰出 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 ,窦娥冤是他的 代表作。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汗三年关汉卿用浪漫的艺术手法, 愤怒鞭挞黑暗的恶势力。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窦娥在刑场的唱词四、绘画和书法1、绘画:五代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绘画艺 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以山水画、 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最为突出。著名画家有北宋 的张择端、郭熙、宋徽宗、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

10、 等。2、书法:书法是宋元时期人们普遍爱好 的一项艺术,著名的书法家有宋朝的苏轼、 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和元代的 赵孟頫。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 光和繁华景色。这幅画是我国美 术史上不朽的作品。书 画 家 赵 孟 頫元朝大画家,他的作品列为“神品”。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腊梅山禽图 苏轼作品黄庭坚作品米芾作品蔡襄作品赵孟頫的作品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文学宋词:苏宋词:苏 轼轼 豪放派豪放派李清照李清照 婉约派婉约派辛弃疾辛弃疾 豪放派豪放派 元曲:关汉卿元曲: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冤艺术张择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 宋徽宗宋徽宗

11、赵孟頫赵孟頫史学绘画绘画宋元文化宋元文化书法书法北宋四大家北宋四大家 赵孟頫赵孟頫1、辛弃疾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名句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一位想拍北宋东京的城风光及繁华程度的 电视剧编,你应该推荐他看( ) A、百子嬉春图 B、秋郊饮马图 C、芙蓉锦鸡图 D、清明上河图 3、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是强音是( ) A、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B、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C、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D、对祖国统一的渴望ADD1、北宋的_是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 _ , 是一部_体通史,记述了从_ 到

12、_的历史。 2、宋代的杰出词人主要有_、_、_ 。 3、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是_ 。 4、女词人李清照生活的时间是 _。 5、元曲由_和_组成,元朝著名的 元曲作家是_,代表作_。 6、北宋著名画家_的_ , 描述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两岸的风貌。 7、元代著名的画家是_,人们称他的画是 。 8、书法“宋四家 ”指的是_、 _、 _、 _。司马光 资治通鉴编年战国 五代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宋之交 杂剧散曲 关汉卿窦娥冤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神品思考:宋元时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 科技发展的高峰?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 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 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 才智和辛勤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