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腊八节资料.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370103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和腊八节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春节和腊八节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春节和腊八节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春节和腊八节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春节和腊八节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节和腊八节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和腊八节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节和腊八节资料春节和腊八节资料春节和腊八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和腊八节资料,欢迎阅读。【春节资料】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 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

2、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 XX 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

3、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为正月。商朝用腊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 104 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 ,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 2080 年。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 、 “元日” 、 “改岁” 、 “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 、 “岁旦” 、 “正旦” 、 “正日

4、”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 、 “元日” 、 “元首” 、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 、 “元 ” 、 “岁日” 、“新正” 、 “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 01 月 01 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 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 “正月之旦,是谓正日

5、。躬率妻孥,絜祀祖祢。 ”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 ;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 ;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 。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 ,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 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

6、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礼仪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春节的时间在公历 1 月 21 日至 2 月 21 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和“最迟的春节”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 年 2 月 21 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

7、,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 2 月 20日,为 1920 年和 1985 年。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的 1155 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便

8、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 ,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 ,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 ,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

9、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

10、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 ,其

11、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拜者投名刺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12、;“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

13、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 “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 、 天官赐福 、 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 、 迎春接

14、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 “

15、炮仗” 、 “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 ,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

16、: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