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365961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庆龄小故事入党的故事宋庆龄,海南省文昌县人, 1893年 1 月 27日生于上海。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 年与孙中山结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1981年 5 月 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终年 88 岁。宋庆龄早年追随孙中山, 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 孙中山逝世后, 她作为孙中山理想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 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长期、 艰苦卓绝的斗争。她“在荆棘里潜行,在泥泞中奋战”,通过不断摸索、对比、鉴别,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 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2、和建设事业, 为发展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宋庆龄很早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那还是在1937 年,一次,在和上海地下党派到她身边工作的李云谈话时,她突然放低声音, 轻轻地问李云: “我现在算不算党员?”李云心里很热,但不能回答,就说:“我回去问问。”宋庆龄期待地点了点头。过了一天,李云按组织的交待回答她说: “你和共产党员一样。 ”她听后微笑地点点头。据李云回忆,那天她特别高兴,一定要留李云吃饭,并且要给她做一个最拿手的凉拌紫菜头。1957 年的一天,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一起去看望她。宋庆龄正式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刘少奇很高兴,但慎重地表示:“这是一件大事情,我将

3、转报党中央和毛主席。 ”不久,刘少奇、周恩来一起到上海看望宋庆龄, 告诉她说:“党中央认真地讨论了你的入党要求,从现在的情况看, 你暂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我们党的一切大事,我都会随时告诉你,你都可以参与。”宋庆龄听了心情很不平静, 她服从党的决定, 尊重党的意见, 以同党密切合作的身份开展工作,在许多方面的确起到了共产党员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把她当作一位可亲可敬的特殊党员来对待。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中共中央就决定专门送中央文件和外交文件给宋庆龄阅读。遇到一些重大事件, 中央领导同志总是当面通知并征求她的意见。长期以来, 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周恩来、刘少奇

4、、邓小平等都对宋庆龄给予了高度信任和万分尊重。1957 年,中共中央决定派宋庆龄、郭沫若、沈雁冰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刘少奇曾对王光美说过: “历次关键时刻,宋副主席一直是支持我们党,同人民在一起的, 她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我们党的一些负责同志。 ”但宋庆龄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她追求党, 只是为了奉献自己,想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用她自己的话来讲:我虽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但是我参加了中国革命。时光荏苒。自 1957年宋庆龄向刘少奇正式提出入党要求算起,在以后的20多年里,由于的影响, 这件事就一直被搁置下来, 而当年直接了解与处理此事的刘少奇和周恩来, 也已先后辞

5、世, 但这些都没能影响宋庆龄积极要求入党的信念。当宋庆龄患白血病的消息传出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真去看望她,宋庆龄又一次向他提出了入党要求。1985 年 5 月15 日早晨,彭真、邓颖超等同志一起去看望宋庆龄,她在病榻上向他们再一次提出了入党要求, 一连重复了三遍。 彭真和邓颖超同志告诉她, 党在考虑她的入党问题,她听后高兴地说:“好,好。” 下午 3 时,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一致决定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6 日上午,邓小平去看望宋庆龄,祝贺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日下午,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建议, 会议

6、通过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5 月 29 日,宋庆龄静静地闭上双目,与世长辞。宋庆龄终于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机智小故事1922 年 6 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 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 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 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 不会过早冲进府来 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

7、。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凌晨两点半, 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 枪炮声不断。 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 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 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向外冲,一片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遇到叛军阻拦,宋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

8、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 他们刚走不多远,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 等敌兵走远后, 他们连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 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捐献庐山私人别墅宋庆龄的别墅位于庐山牯岭东谷的苍松翠柏之中,始建于十九世纪末, 为二层石木结构的美式建筑。1953 年 8 月中旬的一天,宋庆龄特地去看自己的庐山别墅旧居河西路51A号私墅。她看到十几年过去了, 旧居被这里的工作人员整修得很好。于是满意地说:“我这幢

9、房子保护得很完好啊。”随即,宋庆龄客气、谦逊地对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人师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接着,宋庆龄深思熟虑地又对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沈坚说:“我决定将这栋小楼交给国家, 由管理局统一管理, 为来庐山休养的英模提供方便。我个人不再需要它了。”第二天上午, 宋庆龄指派秘书前往管理局房管科上缴了别墅的房产证明。又叫秘书向管理局补缴了从1949 年至 1953 年的房地产税,并补发了看房工人的工资。秘书还代表宋庆龄表达了请庐山收回别墅服务于人民的心愿。1980 年 8 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庐山管理局的一封信。信上请求她允许他们将其房产拆除, 他们想要另盖别墅。 宋庆龄很快让她的办公室写了回信。信中表示

10、这房子解放后就交给人民政府了。对于房子的维修或是改造, 一切由当地政府决定。李四光的故事穷教书先生的儿子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 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 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 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 庙里住了下来。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 带着儿子在灯

11、光下读四书五经。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 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 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1889 年 10 月 26 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 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 也是抱着“早发蒙、 早出息”的希望。 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那个时

12、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 只有一根灯论儿, 插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 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 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 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

13、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妈妈也就不再勉强。 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 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 摇着她的纺车。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有心计的孩子小仲揆一共有 7 个兄弟姊妹, 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 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在农村,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收入又不宽裕,那日子可是很

14、难过的。吃饭谁去春谷?淘米谁去挑水?烧锅谁去砍柴?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妈妈。小仲揆渐渐长大了, 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 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 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 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 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 那是用脚踩着踏板, 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说:“妈妈,我来帮你舂。” 还不到 10 岁的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小仲揆并不泄气, 他找到一根绳子, 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

15、杵踩起来了。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很心疼,就说:“仲揆,你别舂了,这个活儿不是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小仲揆却悦:“妈妈,我要吃饭,也要帮助你舂米。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 手脚一齐使劲, 虽然速度不快, 却是一杵一杵地,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吃菜也是困难的。有时妈妈说:“哎,今天又没菜吃了。小仲揍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带上一个小铁盒, 从菜地里挖出几条蚯蚓装在里面,再拿起一根钓竿,走到屋前的池塘边,放下钓竿,静静地等候着上钩的鱼。小仲揆的手很灵巧, 那根钓竿就是自己从竹园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大蒜头的秆儿做的浮子,缝衣针砸上一个弯钩儿就是钓钩。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也有左邻右

16、舍的孩子,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可是只见小仲揆一会儿提起钓竿,一会儿放下钓竿, 不大功夫, 他就能给妈妈提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当孩子们看见小仲揆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忍不住带着羡慕的 神情问他:“咦,李仲揆,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小仲楼反倒觉得问得奇怪,反问他们:“钓鱼的时候,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你得盯着那个浮子,它一动你就要赶快提竿儿,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跑啦!围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 想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呢?秋后,几个孩子一打伙, 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枯萎的荷叶底下,埋藏在深深的烂泥里面的,是又白又嫩的藕。说也奇怪,这 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一节连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了出来;而别的孩子, 却往往溅了一身泥浆, 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只能提着一节半节的断藕茬子回家。“真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