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导读教学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365758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传导读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名人传导读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人传导读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传导读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人传导读教学反思天津一中祁馨本学期在全区做了名人传导读的公开课,获得了广泛好评。回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和最后的成果,有许多东西值得记录下来,作为自己教学经历中一次有益的积累。一、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接到做课任务时,第一想法是这类型的课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展示成果。 以前听过的其它学校的这类型课的设计也大多如此。于是第一稿的设计便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给予不同方面的阅读题目,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自主阅读,最终的课型为学生的小组展示。但初步布置阅读任务后的一个月,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令我大失所望,学生直言没有时间读,或书没意思,读不下去,全班近五十个学生,全书读完

2、的一个也没有, 开始看的人也不过三分之一。这样的状况下让学生进行研究、展示无异于天方夜谭。在经过了最初的失望与苦闷之后,与备课组的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商量,与其抱怨学生的不努力,不如面对现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堂反应真实的课型。以前我们常常听到的所谓“导读”类的课实际上展现出来的已经是“结果”,而我的课,则干脆建立在学生没有读,读得不好的情况之上,上一次真正的“导读”,展示出来的是“过程” 。第二稿的设计我选择了教师先读,引领学生兴趣,把学生已有的片断印象进行串联,引导思路, 并用原文印证, 步步深入,最后给出继续深入阅读的引导问题。当然,这样的设计考验教师的功力,需要更多的付出,难上加

3、难,但从最后的成果来看,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课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许多学生在本课结束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写了听后感,表示自己受到了传记中人物精神的鼓舞,内心充满感动等等。这样的结果令我深有感触。我深深感觉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绝不能在活动课中“退居二线”,把学习的责任推给学生,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而是应该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一个好的引导者,找到适合他们进入的那一点,带领他们从不会到会,从不愿到接受,走入精彩的语文世界。二、用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的备课组长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她对我说, 要想上好这节课,你本人必须把名人传通读三遍以上,自己先

4、有深入的认识,然后才能讲给学生。这一句话把我原来些许偷懒的想法打得无影无踪,一下子震醒了我。此后, 我按照要求自己先深入阅读, 并写了四千余字的读书笔记。在读的过程中, 这本名著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 而在最终的课堂上,我又把这种感染传递给了学生。最终课堂设计的主干就是以我的读书笔记为底本, 把我自己的阅读过程分享给学生,用我自己阅读中真实的疑问与解惑的过程来模拟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的问题并由教师一一解答。这样的引领非常真实可信,学生的接受度很高,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中导入部分配乐朗读我的读书笔记,给学生点出阅读 名人传这本书的意义的部分,更成为了全课的一个亮点,为许多听课老师所称赞。反

5、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深深感到,一堂好课,一定是教师本人首先投入感情的课。用深挚的感情讲你喜欢的内容,和用平淡的叙述讲你讨厌的东西,出来的效果绝对相差很大。当然, 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感情的表达一定是要有控制的,不是一味的渲泻,而应该像水流一样,从涓涓细流,到,逐渐把学生卷入其中,让激情慢慢汇聚,慢慢升腾,最终达到高潮。理性的思索与感情的基础相结合,一定会有好的效果。三、思路比内容更重要课程设计的第二稿出来后,我进行了试讲,效果不错,学生很感动,但我的备课组长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课程的主旨是什么呢,你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我想了想后回答,我想给学生展示一个不一样的贝多芬,一个由名人传 这部书所传达

6、出来的,与我们印象里固化的贝多芬不一样的形象。带着这样的主旨,再分析自己的课程设计,问题就显而易见了。第二稿里的环节设计以音乐为主线,每一段音乐引出人物的一个侧面,但顺序安排比较混乱,不能清楚地看出人物的轨迹,更谈不到体现我的主旨设想。其实这一稿的顺序安排,来源于原文对于贝多芬作品的描写顺序,但我的备课组长的话点醒了我,作为教师, 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完全地尊重原文,而是要考虑讲给学生时思路的清晰度,学生接受起来的逻辑思维,是不是能非常舒服地跟上你的设计,而不是被老师带着四处绕圈子,最后进入一个迷宫。 我想,我犯了年轻教师非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总是最先关注“讲什么”,而不是“怎么讲” 。总是在具体

7、问题的细节上埋头苦干,但对整体思路的把握能力有欠缺。看清了弱点, 我及时进行了调整。我大胆地改变了原文的顺序,先让学生归纳对贝多芬的固有印象, 用原文印证它并丰富它,然后以音乐为线索,带出人物一个个不同于传统印象的侧面,并用原文印证,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原有认识与原文相叠加整合。这样,在质疑问难中不断展示人物的新鲜侧面,如同拨云见日, 每踏前一步总有惊喜,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整个课程展现出了清晰而整齐的设计感,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通过这次反复修改的过程,我对课程设计有了更深的体悟。一堂好课, 思路远比内容重要。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要学会尽快地从文本本身跳出来,不再是一个读者的角度,而是一个

8、教者的角度, 敢于提炼,整合,真正用教学目标指导设计,用课堂教学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而不再让教案中的前几项成为摆样子的空话。当然, 这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要读得进去,还要站得出来,才能有深度,又有高度。四、用好多媒体,扩大其它学科的修养这次做课, 音乐的使用成为了广受好评的一个亮点,也有很多学生在听后感里谈到音乐的部分令他们印象深刻,甚至有学生说因此从一贯地喜欢流行音乐开始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的重要前期工作之一就是在读贝多芬传 的同时,把能找到的贝多芬的音乐都反复听了无数次,尤其在深夜独自聆听,有许多触动灵魂的感受,这也成为这堂课最初的设计灵感来源。在课堂上,音乐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既是引领,又成为情感的渲染烘托,最后达到高潮。我深深地感觉到,多媒体使用的确能帮助语文课,使它更加立体,更加感人。 不过, 用好多媒体一定不能为用而用,而是应该建立在教师有充分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炫耀技术,或是单纯的增添环节,而是要用得到位,“到点儿”,要少而精。同时, 通过这次做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注意积累,扩大见识, 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和科学修养,不断地增长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把课程讲美、讲活。我想,这次做课应该会成为我教师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值得永久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