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360165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古诗文题组主笔:罗觉秋审阅:汤碧云一、古诗文题情况分析1难度分析。从题目难度来看,古诗文题是本次“一模”的难点,全题总分33 分,平均得分16.37,难度 0.50,题目区分度好。各部分得分情况如下:5文言实词6文言虚词7信息筛选8内容归纳9断句翻译10古诗鉴赏11名篇名句二、古诗文平均分2.64 0.69 0.68 1.88 3.99 2.29 4.2 16.37 难度0.88 0.23 0.23 0.63 0.44 0.38 0.7 0.50 下面分别对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和名篇名句的情况进行分析。2文言文阅读分析。本次“一模”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出自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随

2、笔第十三卷的谏说之难 。 容斋随笔一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阅读价值甚高。谏说之难 是当中的一篇文章,属议论性散文,全文 691 字,为适应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命题时略作了改动。本次“一模”的文言文加大了阅读材料的难度,没有选择常见的史传类文章。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由于本届高三学生在高二时曾对古诗文进行了大量的训练,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文言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尤其是、类学校的学生)在高考文言文中的得分能力,从全面备考的角度出发,学生除能读解基本的史传类文言文外,还应具备

3、多种体裁文言文的读解能力;适当提高难度,有利于使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使真正基础扎实的学生能脱颖而出。从答题情况来看,在选择题部分,文言实词和内容归纳这两道题目的答对率较高;但文言虚词和信息筛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非选择题部分,断句题的得分度较高,而翻译题的答题情况不理想。断句题选择了洪迈就谏说问题而发的一段议论作为断句材料,当中既有相近的句式,也有能作为断句标志看待的虚词,因而整体难度不算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吕甥之言 / 出于义左师之计/ 伸于爱蔡泽之说/ 激于理若茅焦者/ 真所谓 劘 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满分 3 分。采用扣分法给分

4、,每错、漏2 个断句处扣1 分,扣完为止。 ;若只错1 处不扣分,错3 处只扣 1 分,如此类推。 )当中加“”的为必须断开之处,加“/ ”的为可断可不断之处。在具体作答中,大多数学生能较准确地断句。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该断处不断,主要是在“出于义”“伸于爱”“激于理” 后面没有断开, 显示学生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整句句式了解不够。不该断处错断。错断最多的情况是“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显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作用不够清楚,对文意把握也不到位。翻译题有两个句子,共6 分。第 1 句“以德为怨,秦不其然”是吕甥借分析晋国局势巧妙劝谏秦伯送归晋侯,以免把好事变成坏事的关键句,第2

5、句“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是范雎被蔡泽说词打动后,一改先前的傲慢,转而尊敬蔡泽的情况描写,准确读解这两句话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在两句话中,可作考点的实词、虚词、句式均较多,以其作为翻译的材料非常合适。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满分 2 分。 “为” 1 分, “秦不其然”大意1 分。 “为”如译作“转为” “化作”“变成”的, 1 分;译作“报答” “当作”“对待”,0 分。 “秦不其然”译作“秦国没有这样”,0 分。 )范睢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 (他的) 意见, 请(他) 入府做上宾。(满分 4 分。 “竦然” 1

6、 分, “宿” 1 分, “敬受命”大意1 分, “延” 1 分。 “竦然”如译作“显出严肃的样子” ,1 分;译作“惊讶”“惊惧”,0 分。 “宿”如译作“旧有的” “以往的”“先前的”“一向以来” “一直以来的” “积蓄已久的” ,1 分;译作“刚才的” , 0 分。 “敬受命”如译作“尊敬蔡泽”, 0 分。 “命”如译作“命令” “命运”的,0 分。 “延”如译作“延请” “邀请”,1 分;译作“宴请” “引入”“列为”,0 分。 )在第 1 句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以德为怨”中的“为”字翻译不出“变成”的动态。很多学生误译为“当作”“作为”,这大概是受简单的“以, 为, ”结构的影

7、响,并没有考虑过实际的语境意思,部分学生把这句话译为“以德报怨”就更是错得离谱了。“秦不其然”一句的猜测、揣度语气错译为其它语气,这大概是没有读懂原文所致的错误。另外,由于在评卷场上是以踩点得分的方式进行评分的,因此,学生如有把 “德”误译为“道德”的,虽同样理解不到位,但并没有被扣分。在第 2 句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按其出现的频率高低排列如下:“竦然”没有译出,或译作“惊惧” “惊恐”一类的,后者大概是出于把“竦然”的“竦”误为“惊悚”的“悚”了。“敬受命”中“命”误译为“命令”,显示学生缺乏对语境的理解,同时在表达上也欠得体,没有照顾到当时范雎为秦相,而蔡泽只是一名普通门客的身份。“延

8、入”误译为“宴请”和“引入” ,前者明显是把“延”错解成为了“筵”。“宿”误译为“刚才”或“晚上”,后一种理解显然是“宿(s)” “宿( xi )”混淆之故。学生满分示例:用(晋国人的)感恩换取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做。范雎肃然, 没有了先前的愤怒,恭敬地接受了蔡泽的意见,并请蔡泽入室用上宾的礼仪对待他。其它得分示例:以德报怨,秦国大概不是这样的。( 1 分。 “以德为怨”译作“以德报怨”,错误。)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认为这样是对的吧。(1 分。 “然”误解为“对” 。 )因为道德而怨恨,秦不得不放晋侯回去。(0 分。整体语义错误)范雎惊吓得失去了以往的怒气,恭敬地接受他的意见,邀请回家中作为

9、贵客。(3 分。除“竦然”错译外,其余均能得分。)范雎显出严肃的样子,没有了开始时的愤怒,恭敬地接受意见,让他以上等客人的身份进入宴会。 (2 分。 “宿”和“延”均错译。)范雎突然失去了他刚才的愤怒,恭敬地受了命令,请茅焦进入并像贵客一样对待他。(1 分。只译对了“延” 。 )范雎立刻控制怒气,尊敬蔡泽,把他当作上宾对待。(0 分。关键点均有缺漏。 )3古诗鉴赏分析。本次“一模” 的古诗鉴赏选用了两首苏轼在不同的被贬时期所作的诗,一首是 42 岁时在黄州写的南堂五首(之五):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另一首是64 岁时在儋州写的纵笔三首(之二):

10、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二诗均为苏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被多部诗歌鉴赏工具书收录。对第一首诗,一般认为是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扫地” 二句,写作者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这种闭门焚香昼寝的境界,表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怀。“客来”二句,写诗人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以景收结,不仅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感情相融合,表现泰然自处的情趣及旷达、洒脱的情怀。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看他,他目前虽然象隐者、普通书生那样戴着“乌角巾”,但“父老”

11、们知道他是一个曾经做过“宰官”的不平常人。对第二首诗的后两句,传统上有两种解读。一是认为专写寂寞,弥见悲凉。在一阵的热闹过去之后,“路人” 少到可 “数”,环境的荒僻寂寞可知。诗人闲着无事在“数”这些“路人” ,加以“斜阳” 、 “古路”,只身“独立”于“三叉口”,真是悲凉之至。诗歌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反映悲凉情境,蕴蓄着身世的不幸和对社会的不平。(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的 宋诗鉴赏辞典 )二是认为诗句描写了诗人独自站在溪边古路的三叉口上,迎着斜阳余晖,一个个地数着过路的行人。作者描写自己在黄昏时候,悠闲地站在三叉路口,数着过路行人的闲情,意态洒脱,情韵无限。(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12、999 年版的中国诗词名句鉴赏辞典 )一般说来, 对一首古典诗歌的解读是相对固定的;但对某些诗歌而言,因“诗无达诂”之故, 也会有多元解读的可能。在高考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考察,如在 2004 年浙江题中就有对李白菩萨蛮的多元解读的考查。虽然在广东高考题中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考查,但从全面备考出发,我们还是应该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一模”中诗歌鉴赏只设了一道题目,设问方向是比较鉴赏两诗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不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1 分)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1 分)表现出一种

13、旷达、洒脱的情怀。 (1 分)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 1 分)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1 分)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1 分)相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1 分)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1 分)表现出一种闲逸洒脱的情怀(1 分) 。后诗“溪边”二句写诗人悠闲地独自站在溪边的三叉路口,在斜阳余晖下,数着一个个的过路行人。(1 分)表现出诗人摆脱了被贬的痛苦,(1 分)心中满是闲逸洒脱的情怀。 (1 分)(

14、满分 6 分。本题可有两种答案,每诗各3 分。意思答对即可。两诗情感的相同点还可表达为:旷达,洒脱,悠闲,对困境泰然处之,摆脱被贬痛苦等。对第一首诗的情感还可分析为:表现了他仍存壮志豪情。对第二首诗的情感还可分析为:落寞,孤独,悲凉,不甘,无奈,追求闲适、隐逸的生活。如答非所问,或分析话语明显前后矛盾,或因表达不清、错别字等原因造成意思明显错误的,要按实际评分,一般错别字不扣分。)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这种题目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4 个:读不懂诗歌内容。如把第一首的“客来”理解为“客人来了”。审不清题干要求。 “一模”的题目表达为“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

15、情相同吗?请结合诗中画线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而一些学生在作答时或没有分析思想感情,只一味分析写作、修辞等手法,或不能结合画线句的内容,反而大量地去分析前面两句没画线的句子的情况。分析过程混乱。有少部分学生的答案只是一味地堆彻各种的诗歌鉴赏术语,不懂分析。更多的学生则表现为展开分析的思路不明确,或者缺乏对画线诗句内容的解说,或者是在解说内容之后不作分析,直接贴各种情感标签,如“思乡”“渴望为国效力” “渴望重新出仕为官”“对韶光易逝的感慨”等。还有的学生在分析时内容前后矛盾。如同时说苏轼的情感是痛苦、乐观,孤独、积极等。少数学生对部分术语理解不清。如在对这两首绝句的分析中使用了“颔联”“颈联”

16、“尾联”等的术语。对于这种情况,本次评卷时并没有作扣分处理。从分析内容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两诗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认为相同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满分示例:不相同。南堂五首中作者以一个细节,描述了醒来后看到窗边浪接天的开阔景观,充满了闲适与开阔,表达的是诗人遭贬但并不气馁,心境旷达,行为豪放自如,因而作者感情是旷达的,积极的。而纵笔三首描绘了自己独自站在路中央,在斜阳下孤单数着过路的人,营造了一幅孤单悲凉图,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因贬谪而带来的孤寂,失落, 寂寞伤心,有一种无奈的感情,比较消沉, 因而作者感情应是孤单无奈失落的,充满了不愤但又无可奈何,有一种烈士暮年不为国家所用的思想感情。(6 分)相同。第一首划线句子意为梦醒来后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挂起窗帘看见远处的海浪与天空相接,表达了作者的豪放不羁,渲染了一种壮阔雄壮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对于被贬内心的苦愤以及对未来仍抱乐观向上的态度。第二首划线句子意为在溪边的一条三叉口小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