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1349638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1.1 自动控制系统简介1.2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1.3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1.4 工程控制问题的基本要求小结 第一章 绪 论 1.1 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 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 使机器、 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系统是指按照某些规律结合在一起的物体(元部件)的组合,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并能完成一定的任务。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系统就可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一般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组成。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有关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的

2、基本概念。 第一章 绪 论 图1-1表示采用空调器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元件框图。 图中方块表示元部件, 方框之间的有向线段代表信号(或变量)及其传递方向。 室内温度是要被控制的物理量, 它由空调器直接控制。电位器的输入电压r代表设定的室内温度。实际温度c由热敏电阻组成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并转换成电压y。电子放大器的输出电压e代表设定温度与实际温度之差。当这个温度差大于某个规定值时, 空调器开始运行, 缩小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一旦室内温度达到设定值后, 放大器输出电压e使空调断电而停止运行。于是室内温度就被控制在设定值的附近。 第一章 绪 论 图 1 - 1 室温控制系统元件框图 第一章

3、绪 论 在自动化领域, 被控制的装置、物理系统或过程称为被控对象。这个“过程”的含义是广泛的, 它包括化学反应过程、核反应过程、 热传导过程、工业生产调度过程等等。另外, 控制对象还可以属于生物领域、社会经济领域等其他领域。对控制对象 产生控制作用的装置称为控制器, 有时也称为控制元件、调节器等。 在控制系统中被控制的物理量是被控变量。直接改变被控变量的元件称为执行元件。能够将一种物理量检测出来并转化成另一种容易处理和使用的物理量的装置称为传感器或测量元 件。在图1 - 1中, 室内的空气就是被控对象, 室内温度是被控变量, 空调器是执行元件, 放大器是控制器, 热敏电阻属于传感器或测量元件。

4、按照各元件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图1 - 1抽象为如图1 - 2所示的功能框图。 第一章 绪 论 图 1 - 2 室温控制系统功能框图 第一章 绪 论 由外部加到系统中的变量称为输入信号, 它不受系统中其 他变量的影响和控制。由系统或元件产生的变量称为输出信号, 其中最受关注的输出信号又称为被控变量。由某一个输入信号 产生的输出信号又称为该输入信号的响应。控制器的输出信号 称为控制变量, 它作用在控制对象(执行元件、功率放大器)上, 影响和改变被控变量。 反馈信号是被控变量经传感器等元件变 换并返回到输入端的信号, 一般与被控变量成正比。 给定值又 称为指令输入信号, 它与被控变量是同一物理单位,

5、用来表示被控变量的设定值。代表指令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进行比较的基 准信号称为参考输入信号。 参考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之差称为 偏差信号。扰动信号是加于系统上的不希望的外来信号, 它对被控变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将指令输入信号变成参考输入信号 的元件可称为参考输入元件。 第一章 绪 论 在图1 - 1和图1 - 2表示的室温控制系统中, 室内温度的设定值就是给定值, 或称为指令输入。室内的实际温度c就是被控变量, 也是系统的输出信号。电位器的输出电压r是参考输入信号,热敏电阻即温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y是反馈信号, e=r-y称为偏差信号。 放大器(控制器)的输出信号e也就是加到空调器上的信号, 它就是控

6、制变量。电位器是参考输入元件, 它将设定的温度转换为电压。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及房间散热条件的变化等都属于扰动信号。 第一章 绪 论 1.2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1.2.1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按照控制方式和策略, 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 制系统两大类。 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系统, 在控制器和控制 对象间只有正向控制作用, 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控制器产生任 何影响, 如图1 - 3所示。在该类控制系统中, 对于每一个输入量, 就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工作状态和输出量, 系统的精度仅取决于 元器件的精度和执行机构的调整精度。这类系统结构简单, 成 本低, 容易控制, 但控制精度低。因为如果在

7、控制器或控制对象 上存在干扰, 或者由于控制元器件老化, 控制对象结构或参数因 工作环境而发生变化, 均会导致系统输出的不稳定, 使输出值偏 离预期值。 因此, 开环控制系统一般适合于干扰不强或可预测 的、 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第一章 绪 论 图 1 - 3 开环控制系统 第一章 绪 论 另外, 如果系统的给定输入与被控量之间的关系固定, 且其内部参数或外来扰动的变化都比较小, 或这些扰动因素可以事先确定并能给予补偿, 则采用开环控制也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控制效果。 闭环控制系统指的是系统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一类控制系统。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需要对系统输出不断地进行测量、变换并反馈到

8、系统的控制端与参考输入信号进行比较,产生偏差信号, 实现按偏差控制。 因此闭环控制又称为反馈控制, 其控制结构如图1 - 4所示。 在这样的结构下, 系统的控制器和控制对象共同构成了前向通道, 而反馈装置构成了系统的反馈通道。 第一章 绪 论 图 1 - 4 闭环控制系统 第一章 绪 论 在控制系统中, 反馈的概念非常重要。在图1-4中, 如果将反馈环节取得的实际输出信号加以处理, 并在输入信号中减去这个反馈量, 再将结果输入到控制器中去控制被控对象, 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反之, 若由输入量与反馈量相加作为控制器的输入, 则称为正反馈。在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中, 具有正反馈形式的系统一般是不

9、能改进系统性能的, 而且容易使系统性能变坏, 因此不被采用; 而具有负反馈形式的系统, 它通过自动修正偏离量, 使系统输出趋于给定值, 并能抑制系统回路中存在的内扰和外扰的影响, 最终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通常而言, 反馈控制就是指负反馈控制。 第一章 绪 论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 闭环控制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检测偏差 、 纠正偏差。从系统结构上看, 闭环系统具有反向通道, 即反馈 ; 从功能上看, 闭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由于增加了反馈通道, 系统的控制精度得到了提高, 若 采用开环控制, 要达到同样的精度, 则需要高精度的控制器, 从 而大大增加了成本。(2) 由于存在系统的反馈, 可以

10、较好地抑制系统各环节中可 能存在的扰动和由于器件的老化而引起的结构和参数的不确定 性。(3) 反馈环节的存在可以较好地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虽然在实际系统中, 反馈控制系统的形式是多样的, 但一般 均可化为图1 - 4的形式。 第一章 绪 论 1.2.2 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按照系统是否满足叠加原理, 系统可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两类。 在线性控制系统中, 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都具有线性特性。 这种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一般可以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等来描述, 也可以用状态空间表达式来表示。线性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齐次性和适用叠加原理。 如果线性系统中的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则称为

11、线性定常系统; 否则称为线性时变系统。 本书主要讨论线性定常系统。 第一章 绪 论 在控制系统中, 若至少有一个元件具有非线性特性, 则称该系统为非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系统一般不具有齐次性, 也不适用叠加原理, 而且它的输出响应和稳定性与输入信号和初始状态有很大关系。非线性系统也有时变系统和定常系统之分。 严格地讲, 绝对线性的控制系统(或元件)是不存在的, 因为所用的物理系统和元件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非线性特性。但为了简化对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用分析线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2.3 定值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按照输入信号分类, 控

12、制系统可分为定值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定值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是恒值, 要求被控变量保持相对应的数值不变。室温控制系统、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发电厂的电压频率控制系统、高精度稳压电源装置中的电压控制系统等都是典型的定值控制系统。 第一章 绪 论 伺服系统的输入信号是变化规律未知的任意时间函数, 系统的任务是使被控变量按照同样规律变化并与输入信号的误差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导弹发射架控制系统、 雷达天线控制系统等都是典型的伺服控制系统。当被控量为位置或角度时, 伺服系统又称为随动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中的输入信号是按已知的规律(事先规定的程序)变化的, 要求被控变量也按相应的规律随输入信

13、号变化, 误差不超过规定值。 热处理炉的温控系统、机床的数控加工系统和仿形控制系统等都是典型的程序控制系统。 第一章 绪 论 1.2.4 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各部分的信号若都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 则称这类系统为连续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各部分的信号中只要有一个是时间t的离散信号, 则称这类系统为离散控制系统。离散模型是计算机控制的最主要模型。 应当指出的是, 上述的分类方法只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比如集总参数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确定性系统和不确定性系统、单输入/输出系统和多输入/输出系统、 时变和非时变系统、有静差和无静差系统等等。 第一章 绪 论 1.3

14、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 自动控制是一门年轻学科, 从1945年开始形成。这以前, 是自动控制理论的胚胎与萌芽时期。 在这一时期, 我国具有杰出的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达国家之一。 天文学等有关领域的需要产生了自动装置。 三千年前发明了自动计时的“铜壶滴洞”装置; 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用来模拟天体运动和研究天体运动规律的“浑天仪”; 两千一百年前研制出指南车; 公元132年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公元3世纪发明了自动记录里数的“记里鼓车”。 第一章 绪 论 工业生产和军事技术的需要, 促进了经典自动控制理论和技 术的产生和发展。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后,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15、, 蒸汽机被广泛用作原动力。为使工作更完善(解决不易控制问题 ), 1765年俄国机械师波尔组诺夫发明了蒸汽机锅炉水位调节器, 1784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离心式调速器。在蒸汽机控制 中, 人们总希望转速恒定, 因此判定稳定、设计稳定可靠的调节 器成为重要课题。1877年劳斯(Routh)和赫尔维茨(Hurwitz )提 出判定系统稳定的判据。19世纪前半期, 生产中开始利用发电机 和电动机, 这促进了水利发展, 出现了水电站遥控、 简单程序控 制、电压和电流的自动调整等技术。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期, 由于内燃机的应用, 促进了船舶、汽车、飞机制造业及石油工业 的发展, 同时对自动化又

16、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此相应产生了伺服 控制、过程控制等技术。 二次世界大战中, 为了生产和设计飞 机、雷达和火炮上的各种伺服机构, 需要把过去的自动调节技术 和反馈放大器技术进行总结, 于是搭起了经典控制理论的框架, 战后这些理论被公开, 并用于一般工业生产控制中。 第一章 绪 论 经典控制理论期(20世纪4060年代1945年美国人波德(Bode)写了“网络分析和反馈放大器设计”一文, 奠定了经典控制理论基础, 在西方国家开始形成了自动控制学科; 1947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自动控制教材“伺服机件原理”; 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了另一本“伺服机件原理”教材, 建立了现在广泛使用的频率法。20世纪50年代是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主要内容为频率法(拉氏变换及Z变换)、根轨迹法、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稳定性的代数判据和几何判据、校正网络等, 这些理论基本解决了单输入单输出自动控制系统的有关问题。 第一章 绪 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