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275493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秦汉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先秦秦汉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先秦秦汉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先秦秦汉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先秦秦汉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秦汉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秦汉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先秦秦汉史(西南大学08 级历史)一、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 中国猿人北京种” ,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 北京直立人 ”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 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年代为距今约3 万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 人类的童年 ” ,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 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

2、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两性关系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韶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因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已分别命名为

3、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姜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五帝之首。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8.逐鹿之战传说距今4600 余年前,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东夷首领蚩尤在涿鹿

4、进行了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期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其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用于放牧和农耕的中原地带,对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涿鹿之战的结果有你的奠定了华夏族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融合了各民族部落。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9.大同之世语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 ,他们把夏朝建立以前称为“ 大同之世 ” ,把夏朝建立以后称为“ 小康之世 ” ,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 天下为公 ” 的社会,后者是“ 天下为家 ” 的社会。大同之世,引用孔子的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是古代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提出了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展望。把握了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

5、压迫的本质。但是小康之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真正的大同之世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才会出现。 10. 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少康是夏代第六个王,其祖父太康尸位逸乐,被东方有穷氏所取代,史称“ 太康失国 ” 。少康凭借方30 里的之地500 之人同寒促斗争,最终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11. 盘庚迁殷2 商朝自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上王位纷争,前后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称“ 九代之乱 ” 。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根继位以后政局混乱,姐姐么安顿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但贵族品名都反对迁都, 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东河人民,强行把都

6、城迁到殷地。迁殷后 , ” 行汤之政 “ ,证据才稳定下来,这回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从此知道商亡再未迁都。 12. 周公东迁周武王在克殷两年后死去,天下闻而叛周,周公为了应付危机,一方面立武王子诵为成王,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摄政,这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周公为平息叛乱东征三年,终于歼灭了蔡叔等的势力,又镇压了东方各部落。周公东征是继武王灭殷后继续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而进行的武力斗争。 13. 国人暴动周厉王任用奸佞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史,围着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忍无可忍。公元前841 年,国人发动暴动,攻入王工,力王仓皇逃到彘,宗周无主,

7、国政由共和执政。 14. 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这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15. 宗法制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也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到了周朝变得更加典型和系统。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大宗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的人进行管辖统治

8、。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 16. 成周八师屯驻在成周(河南洛阳)的西周王室军队。周灭商以后,兵分三部,殷八师、成周八师、西六师,以护卫和监管各地。成周八师驻守洛邑对巩固周王室对东方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 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得名。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周朝实行井田制即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有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的收入一律收归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

9、份地。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更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所以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是国家所有制。 18. 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19. 司母戊鼎发现于河南安阳的中国商代后期的王室祭祀青铜方鼎。因其腹部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代表了商代青铜器的最高峰水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

10、器。 20. 周易亦称易经 ,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挂和三百八十四挂有挂名,有 题和辞。旧传伏羲氏演八卦,西周时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传是贵经的解释。周易中以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1.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 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

11、了。汉字3 的“ 六书 ” 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的发现,为商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证据。 22. 金文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 金文 ”或“ 吉金文字 ”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 钟鼎文 ” 。 23. 尚书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上古的史书。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的夏朝史事记载。相传孔子删定成书。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材料,对后

12、世史书的编纂体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4.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诗歌305 篇。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分为风、 雅、颂三类。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25. 相地衰征齐国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经不能维持,为摆脱这种困境,齐桓公任用管仲于公元前686 年开始改革,实行 “ 相地而衰征 ” ,即按土地美恶分等差征收实物税(租)井田制虽未完全遭到破坏,但废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

13、。这一改革是剥削方式的大变化,导致了分散的个体农民经济出现。这个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26. 召陵之盟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图谋霸业,遏止楚国向北发展,在如陵(今郾城东部 )与楚国订立的盟约.齐桓公三十年(前656 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军队,进攻楚的从属蔡国,在打败蔡军之后,又用辅周王室的名义,向楚问罪。楚成王不服,齐桓公便进军陉(今郾城东南,时属楚地)。楚成王慑于齐桓公兵多势众,主动向齐桓公请求和议。于是齐桓公退兵,陈师于召陵,与楚国订立了召陵之盟。召陵之盟后,齐制服了能与之对抗的楚国,齐桓公由此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27. 城濮之战公元前 632 年,为争夺中原霸权,

14、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 兵者诡道也 ” 先河的一次作战。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 取威定霸 ” 的政治、军事目标。 28. 弭兵运动春秋中期,中原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祸连年,且战场多在中间的一些小国。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因此,公元前年,宋大夫华元首先倡导和平,发起和主持了以 “ 弭兵 ” 为口号的和平运动,谋求晋、楚和好,订盟互不侵犯,可惜为时三年,因楚国背约而结束。公元前年,宋大夫向戌再次倡

15、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此后四十年间, 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延续 100 多年的春秋中期大国争霸战争,终于以弭兵休战而结束。 29. 马陵之战公元前 341 年,魏惠王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韩求救于齐。 齐军入魏境 ,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庞涓忙弃韩而回。魏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誓与齐军决一死战。孙膑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孙膑用减灶的方法迷惑了庞涓。庞涓一见大喜,认为 ,兵士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结果中了齐军的埋伏。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 ,自相践踏 ,死伤无

16、数。庞涓自刎。太子申被生擒。史称此战为“ 马陵之战 ” 。 30.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 合众弱以攻一强” 称“ 合纵 ” ,“ 事一强以攻众弱” 称“ 连横 ”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即秦拉拢一些国家进攻他国。由于六国皆欲借外力利己,故合纵实为松散联盟,抗秦活动布恩那个长久,最终为秦各个击破。4 31. 胡服骑射公元前307 年,赵武灵王吸取了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强大起来。灭掉了中山国,解除了林胡、楼烦对赵国北部的侵扰。赵国因此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争雄的国家。 32. 长平之战公元前 260 年发生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虽然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但由于赵国的阵前换将,极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战斗力。再加上赵括的错误指挥,最后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 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它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 33. 田氏代齐田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