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一)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267852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六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一一) )一、(2016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他曾说:“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积累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是我后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的动因。 ”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岁月里,陈忠实基本终止了自己爱好的写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

2、投入到乡村工作上。当时公社管辖 30 多个自然村,这些地方,他不知跑了多少回,有好几个村子他一住就是大半年,甚至都能叫上各家人的名字。直至成为专业作家,他也是带着铺盖回到老家的乡村院落潜心创作。上世纪 80 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这一次他结束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 ,回到了这个农家小院。专业作家的身份,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中,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 白鹿原的创作期间,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破败不堪却无钱修缮,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陈

3、忠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作的。后来,陈忠实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桌、一个板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屋子虽破,但安静。在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就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 ”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十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1993 年,51 岁的陈忠实出版了成名之作白鹿原 。为了这部作品,陈忠实从 1988 年 4 月动笔,到 1992 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封笔,历时近四个年头,草稿和复稿中的近百万字都是在其祖居的乡村家里完成的。1997 年,

4、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当时陈忠实早已成名。在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毋庸讳言,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反之,在一定的场合和相关的文字话题中,我鼓励作家要出名,先出小名,再出大名。我希望有中国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报酬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尽管陈忠实早已达到“小康” ,但他仍保持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就连一般人弃之不要的芹菜叶、老莴笋叶,他都舍不得

5、丢。在他眼里,这些蔬菜叶子含有人体所2必需的多种营养,扔了实在可惜。他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陕西作家高建群回忆起陈忠实时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 1979 年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衣,背着一个黄挎包。他坐在角落里,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包上。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身上具有关中农民的所有特点。 ”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对人生的感悟,会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他就是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待

6、人生和写作的。(摘编自“新华网”)相关链接:“我没有想到,他为了见一位远道而来的编辑,竟推迟了前往长安县修改白鹿原的行程。你知道吗,当时修改白鹿原远比见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急迫、重要啊,如果不能如期修改好,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可能就失之交臂了。 ”其实,在见面之前,邓映如仅与陈忠实通过一个电话。(著名出版人邓映如回忆与陈忠实的初次相见)“进入 44 岁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如果 50 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陈忠实接受新华社采访)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直至调至区文化局,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所以小说白

7、鹿原与陈忠实自身的经历有紧密的关联。B在农村生活和工作期间,陈忠实基本终止了写作,这段经历虽然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但繁忙的工作也耽误了他的文学创作。C在白鹿原的创作过程中,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这些经历,有的固然是一种磨难,但有的却使陈忠实能够安心创作。D在名利的问题上,陈忠实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白鹿原获奖后,他选择避开繁华;而对其他作家,他却鼓励他们应追逐名利。E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成名前后,始终没有改变关中农民朴实的本性,这在他淳朴的语言、简朴的生活等方面得到了体现。答案:CE 解析:A 项, “与陈忠实自身的经历有紧密的关联”不够准确,与小说紧密关联的是他在农村的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

8、,并不是他自身的经历。B 项, “但繁忙的工作也耽误了他的文学创作”错误,对于创作来说,素材积累是必不可少的。D 项, “鼓励他们应追逐名利”理解错误,他只是鼓励作家要出名,对于利,无需指责,不应道貌岸然地要求作家“淡泊名利” 。32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动机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_答案:对中国乡村的体验与理解,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了解到白鹿原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想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足以告慰生命的巨著。解析:解答本题应围绕着“动机”在文中筛选信息。从全文来看,开头就介绍了他创作农村题材小说的动因是“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 ;更为具体的是对白鹿原这块土地的了解, “陈忠实

9、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 ;最后,在相关链接中有关于他自己对创作的感悟:“如果 50 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3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及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答案:引用陈忠实本人的话,直接表明了陈忠实对于人生、写作的看法。引用朋友的话,写出陈忠实的淳朴农民形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解析:引用的作用一般涉及内容、文本和读者几个角度,对于传记来说, “内容”一般是烘托传主形象, “文本”一般是增加文本的真实性或趣味性, “读者”一般是增强读者某一

10、方面的阅读体验,可与“文本”角度对应。本文中引用传主和他人的话都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增加文本的真实性。答题时要先分别概括引用的内容,然后阐释其作用。4陈忠实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_答案:困境中坚持写作的精神。获得名利后的淡然自持。“小康”生活中的勤俭节约。始终不变的朴实本性。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解析:此题实际上要求考生在理解传主事迹的基础上,概括传主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以体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答题时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不能随心所欲,需从文本中概括。比如本文前四段主要体现条件艰苦,但他依然坚持创作;第 5 自然段体4现他对名利的态度;第 6 自然段体现他保持生活简朴

11、的美德;第 7 自然段体现他不忘农民的本性;相关链接体现他平易近人的态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 37 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 岁的杨绛静悄悄地隐身在一片喧闹中。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 “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 ”朱虹说, “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

12、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 4 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 20 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1938 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钟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钟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

13、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钟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归国后,抗战、内战、 “文革” 、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另一部分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钟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钟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她当过中学校长,给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辞职,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解决家里营生。1941 年,钱钟书回到上海。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

14、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城 。为支持钱钟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灶下婢” 。钱钟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读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 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5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钟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 ”后来,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