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NXPowerLite)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265763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NXPowerLite)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NXPowerLite)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NXPowerLite)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NXPowerLite)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NXPowerLite)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NXPowerLite)》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NXPowerLite)(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纸浆的漂白 The Bleaching of Pulp主要内容:v第一节 概述 Introductionv第二节 化学浆的次氯酸盐漂白v第三节 化学浆的多段漂白v第四节 漂白技术的新发展第一节 概述 Introductionv有机物颜色的来源v木素是纤维原料中颜色的主要来源,也是纸 浆中发生颜色的重要来源v“漂白”的理论根据及方法 v浆的白度 vKM方程(kubelkaMunk方程) v漂白常用术语 一.有机物颜色的来源v光是电磁波,最短的宇宙射线波长只有10-410-15米, 最长的交流电,波长可达数千公里。电磁波长范围在 380nm780nm才能引起人的视觉,称为可见光谱。v 太阳

2、光的可见光是白光,它由七种波长的单色光组 成: v 红 橙 黄 绿 青 兰 紫 v波长(nm) 700 620 580 510 470 450 420 v物体将所有七色全部反射,即是白色,全部吸收,即 是黑色。吸收一部分,反射另一部分,其反射光谱的 组合,即为物体的颜色。v有机物中能吸收可见光谱的基团,称为发色基团 ,发色基团实际上为只有电子的官能团。如: C=0(羰基),C=CN=NC=CC=O 发色基团,并与苯环共轭,加上有助色基团, 在可见光区产生吸收。v经过蒸煮后的木素,由于蒸煮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和木素的降解,除去了一些发色基团,但又产生 了一些新的发色基,形成了新的发色系统。例如 :

3、在碱性、酸性(可能还有中性)介质中的缩合 反应,得二芳基苯;由于甲氧基的脱掉得邻苯二 酚,进一步氧化成邻苯二醌,或与重金属离子形 成深色的复合物;蒸煮过程中(碱性和酸性)可 能形成芪(反二苯代乙烯)的结构。因此木素的 是纸浆中产生颜色的主要部分。v另外,经过蒸煮,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上的氧化产 物(某些醛基、酮基),也形成新的发色基团。v树脂之类的有机抽提物和单宁也有着色反应,但 此种物质是在浆中很少(已大部分溶出)。对KP 光吸收作用,木素95%、纤维素25%。抽提物 1%以下。v总的来说,经过蒸煮后的纸浆颜色比原料加深, 硫酸盐法浆比亚硫酸盐法浆的颜色深,白度:原 料4050%,SP 3540

4、%,KP 2025%。三“漂白”的理论根据及方 法 v综上所述,以理论上说,有色物质的脱色或 者说是“漂白”,可通过阻止单个发色团间的 共轭,消除或改变发色团的化学结构,消除 助色团或防止助色团和发色基团之间的联合 等途径来实现。v漂白的方法有两大类:一是以氧化性漂剂氧化及破坏木素及有色物质的 结构,使其溶解达到提高纸浆的纯度,同时提高 纸浆的白度的目的。常用的氧化性漂剂有Cl2、 OCl-、ClO2、O2、O3等。 二是以漂白剂使发色物质上发色团改变结构,令 其脱色,多用于磨木浆、半化学浆和高得率浆的 漂白,常用的漂剂有过氧化物及还原性漂剂,如 Na2SO3、Na2S2O4、ZnS2O4等。

5、四.浆的白度 v 纸浆或纸的白度,指白色的或接近白色的纸或浆 的表面对兰光的反射率,以相当于氧化镁标准板 对兰光的反射率的百分率表示。后面用SBD、GE 、Elrepho、SCAN、ISO表示测试的方法。v图6-1表示几种浆的光谱情况,在可见光区内 随着 波长增加纸浆的反射性能增加。v 在兰色光区内,即450nm附近所测得白度上升最 快,故取450nm波长反射检查漂白的效果特别灵 敏,而且和人的视力主观感觉更为接近(视差小 )。 五KM方程(kubelka Munk 方程) v KM方程最早引入散射系 数s和吸收系数k,且以数学 方程表示两者关系:R=1+k/s- (k2/s2+2k/s)1/

6、2或K/S=(1-R)2/2Rv由图6-1看出,降低纸浆的吸收系数或提高散射系 数均可提高纸浆的白度。S光的散射系数,测定纸页内部散射光的能 力,以cm2/g表示.K-光的吸收系数,测定纸页吸收光的能力,以 cm2/g表示.R-纸浆的白度.K主要与纸浆中发色团的性质和数量有关。S主要与游离纤维表面有关,因此不仅与纤维 原料,制浆的条件有关,而且还取决于造纸过程 的操作如打浆、施胶、加填料以及压榨等。六.漂白常用术语 v(1)有效氯(significant chlorin)v衡量含氯氧化漂剂氧化能力的指标,相当于多少 氯原子的氧化能力以氯表示的量。v此有效氯根据从碘化物中游离出碘的程度来决定 其

7、理论值。vCl2+2KI=I2+2KClv1mol.Cl2有效氯=71克,Cl2有效氯含量100。v2ClO2+10KI+4H2SO4=5I2+2KCl+4K2SO4+4H2Ov1mol.ClO2有效氯=2.5 mol. Cl2有效氯 =71*2.5=177.5vClO2有效氯含量=177.5/67.5=263%v(2)漂率或有效氯用量(chlorine demand)v 指纸浆漂到指定的白度时,所需要的有 效氯重量对绝干纸浆重量的百分率。v(3)残氯(residual chlorine)v指漂白的终点时,残留的有效氯。v返回第二节 化学浆的次氯酸盐漂 白v远在1789年,苏格兰人Charle

8、s Tennant就发现用氯气通 入石灰乳中反应得次氯酸钙。并于1799年制成漂白粉,因 此以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是 造纸工艺广泛使用的漂白剂。v氯水系统的组成及性质 v次氯酸盐漂白液的制备v次氯酸盐漂白的应用原理和影响因素v漂白设备 v漂白浆的返黄(Brightness reversion or Color reversion)与预防措施。一.氯水系统的组成及性质 Cl2+H2O HOCl+H+Cl-HOCl H+OCl-v P219图6-3v 由图看出PH9 时,系统中主要成分为 OClv三种成分的氧化电势如下:Cl2 1.35VHOCl 1.5VOCl- 0.94

9、Vv氧化能力:HOClCl2OCl-二.次氯酸盐漂白液的制备v1.次氯酸盐漂白液的制备程序。(流程图略)v2.化学反应与影响因素vCaO+H2O=Ca(OH)2v2Cl2+2Ca(OH)2=Ca(OCl)2+CaCl2+2H2O影响因素:v(1)石灰纯度:应用有效氧化钙不少于85%的生石灰。v(2)石灰用量:石灰理论用量是氯气的0.79倍,为了使次氯 酸钙稳定。另外,为了控制反应的PH值,石灰用量必须过量, 是Cl21.11.2倍再考虑石灰的纯度。如石灰用量不足,或通氯量过多,则发生过氯化现象。漂 液呈酸性。有效氯大部分或全部损失。当有Fe或Cu 之类的催化剂 存在时,过氯化反应加速进行 。v

10、(3)石灰乳浓度:一般控制在3050克/升左右,过低则影响 漂液的产量,浓度过高则澄清困难。v(4)通氯速度:速度过慢,影响制漂速度,漂液产量下降; 速度过快,会使反应不完全,导致氯气逸出,也容易造成局部 过氯化反应。一般为每分钟0.2公斤氯/米3,开始0.20.3公斤/米3分, 后期为每分钟0.2公斤氯/米3以下。v(5)反应温度:3Ca(OCl)2=Ca(ClO3)2+2CaCl2 为此必须控制反应温度在35380C,不能超过400C, 因为制漂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反应过程中应设法移去热 量。冬季石灰乳温度不能低于100C,否则产生Cl 8H2O结 晶沉淀和碱性盐沉淀。v(6)终点的控制:

11、为了制得较高的有效氯浓度的漂液, 又不使漂液过氯化,必须控制好终点。氯化末期,应常取样,滴以酚酞,呈粉红色,退色时 间为35秒,即为终点。如退色过慢,还需通氯,退色过 快,立即停止通氯,用石灰乳液调节其PH值在1112之间 。三.次氯酸盐漂白的应用原理 和影响因素v(一)次氯酸盐漂白的 应用原理v1.次氯酸盐与木素的 反应v主要是氯的亲电取代 和氧化降解反应。v反应的过程包括:v(1)酚型 结构单元苯环上的氯亲电取代,形成氯代 木素。v(2)在次氯酸盐作用下,苯核中甲氧基脱出甲基, 形成的邻苯二酚基被氧化成醌的结构。v而在碱性介质中,氯醌基转变成羟醌基,并进一 步被次氯酸盐所氧化,芳香环结构破

12、坏,生成低 分子组分,包括二氯化碳及有机酸等。由于这种 氧化降解作用,使木素大分子中的苯基烷基醚 断开,导致结构单元相连接的位置上形成新的酚 羟基,从而重复上述反应。v氧化降解反应产生的有机酸导致漂白过程中PH值 不断下降。v2.次氯酸盐与碳水化合物 的反应。v(1)氧化反应:在中性和酸 性介质中主要氧化生成醛 基和酮基,在碱性介质中 ,主要生成羧基。v(2)氧化降解:主要由 于氧化而引起的水解作用 和分解作用.v v纤维素氧化后,其分子中有醛基和羧基,由于它 们都是亲电取代基,这对聚糖甙键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醛基影响最大。因为它能活化与之相近的 甙键,使之容易水解而发生甙键的断裂,在碱性 介

13、质中,甙键的断裂则是按-分裂原理进行的。v 从上看出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进行次氯酸盐漂白 会导致纸浆物理強度的降低和纸浆的返黄,在化 学分析中表现为纸浆粘度和-纤维素的降低和铜 价的增加。二.次氯酸盐漂白的影响因素1.PH值v由于漂液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氧化降解作 用,以及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随着其PH值的不同而有 差别,因此PH值的控制特别重要。v由于氧化产物有碳酸,有机酸,导致氧化 过程中 PH 值不断下降.开始 短时间内下降较快,随后逐步下降 ;如不控制PH值,漂白后期就会出现酸性,使纤维素 和半纤维素受到损害。v v一般漂白初期应有足够碱量,PH值调节到 11-12,漂白终点时在8

14、-8.5左右。v也有开始时PH值调节较低,漂白过程中加 碱,使PH值始终保持在8.5-10。但这种操 作较难掌握,可加添加剂NH2SO3H.( a crutch)v2.温度v 提高温度,可以加速漂液向纤维内部扩 散,也使反应物质加速溶出,从而加快漂 白的过程。v但温度过高会促使漂液分解,在30500C 内,温度每提高7.50C,反应速度增加一 倍。氯耗增加一倍,同时增加汽耗,和纤 维素的氧化破坏。v考虑漂白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一般可自 行提高温度340C),因此一般漂白浓度在 56%时不超过400C,浓度在1016%时应 在35370C以下。v高温次氯酸盐漂白必要的条件:、反应时间短(十分钟

15、左右),混合要好;、用氯量要准确,残氯为零;、自始至终值在。 v3.浓度v提高漂白浆料的浓度,实际上是提高漂白时 的有效氯浓度,例如漂率4%,浆浓6%时, 漂白有效氯浓度为:v4*6/100/(1006)=0.255%v浆浓提高到18%时,有效氯浓度为: 4*18/100/(10018)=088%v有效氯浓度提高了3.4倍,加速了漂白的作 用,还可以节省氯耗,缩小漂白设备容量。 减少漂白车间的废水处理量。v 但要防止浆料与漂液混合不均,产生局部 化学反应,因此要根据漂白设备性能,选择 适宜的浆浓度,通常二沟道、三沟道漂白机 ,适用浆浓度为57%,高浓度漂白塔可提 高到1520%。v4.有效氯用

16、量(漂率)v根据未漂浆的品种,硬度,及漂后纸浆的 白度及强度要求來确定。v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制浆方法,不同方法测 定的硬度值,均可通过试验找出硬度与漂 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一般是近似直线函数 关系。v例如硫酸盐法稻草浆,在浆硬度8.514高 锰酸钾值时的关系式:v有效氯量=0.668k1.012vk-未漂浆高锰酸钾值。v5.漂白助剂v一些含氮化合物,例如氨基磺酸( NH2SO3H)能与漂液形成N氯氨基磺酸 酸盐,(NHCl.SO3.Na),其中虽含有效 氯,但能阻止纤维素的降解。当加入量为 有效氯的26%时,漂白可以在PH值较低 (甚至低于7)范围进行,从而加快漂白 速度,白度较高,而纸浆强度也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