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25153 上传时间:2017-08-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情分析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决定的。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

2、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

3、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四、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重点。五、设计思路学生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其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

4、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学准备:)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 、细线、 、装有金鱼的鱼缸。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

5、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课教学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进行猜想: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 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优化方案,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

6、,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 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活动: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

7、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进行猜想: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

8、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 (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

9、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生活动: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相关知识介绍: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天坛回音壁的介绍。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

10、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八、板书设计第三章 声的世界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进行猜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活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进行猜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活动:九、布置作业课本1、2、3、4、5题。十、教学反思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本节课个别演示实验观察困难,采用视频展示,得到的很好的效果,但总觉得没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后演示和视频二者结合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