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无答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241276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无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二年(文)历史寒假作业高二年(文)历史寒假作业 3 31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靠教育而靠惩罚,即使刑罚繁多也不能战胜邪恶;仅仅依靠教育而不施以处罚,坏人就得不到惩罚。 “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这个人最可能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2荀子强调“礼学” ,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3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

2、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4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 。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5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由此可见( )A董

3、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6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 )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 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 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7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2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

4、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8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 ;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9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 ,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10南宋宋慈是公认的“法医鉴定学”鼻祖。他所著的

5、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勘察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各种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作为朱熹的同乡,宋慈受过理学的系统教育和长期熏陶,如果从宋慈取得的业绩来看( )A他具有浓厚的理学唯心主义 B他洞察“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C他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D他忠实践行“格物致知” 11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 “佛法据王法以立” ,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 ,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12魏晋时期,佛教成

6、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 )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 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 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13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尚治篇中这样描述君主应有的作为:“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存心如赤子,处身如农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贫士,海内如室家。 ”这表明他( )3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执政为民C主张君民共治 D主张人民主权14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

7、思潮 ,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15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 醒世姻缘传全书 100 回,前 23 回描写前世姻缘,23 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16晚清驻英公使薛福成称英国贫孩院“绰有三代以前遗风” ,

8、“不甚背乎圣人之道。 ”郑观应也认为西方的福利慈善事业“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 ”这表明他们( )A希望复古“三代” B主张中体西用C认为“中西同源” D主张效法西方17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 ,而不是“朝代更迭” 。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18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 、 “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9、。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 “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1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以下对材料中“科学”最合理的认识是4( )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 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D中国开始才引入了科学的概念20孙中山在 192

10、1 年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 , “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21这一时期的商人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人,他们已有更进步的业务手段,如复式簿记、汇票、商业信函和保险。 “这一时期”是指( )A中世纪的早期 B文艺复兴时期C工业革命时期 D十九世纪晚期22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段

11、话主要体现( )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 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C宗教改革王权至上的思想 D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精神23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 ;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 ;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 。由此可见他们( )A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B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D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24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

12、自由。 ”康德在此( )A推崇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B强调了自由就是天赋人权C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D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25、1901 年,梁启超在其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史分成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 、 “亚洲之中国” 、 “世界之中国” 。这反映出梁启超 A以中国中心史观反对欧洲中心史观 B从中外关系的角度建构中国通史框架5C是以全球史观研究中国史的第一人 D不赞同把中国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26、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

13、视为寻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 (西人) “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

14、,果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的异同(10 分)(2)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5 分)27、材料一 张之洞认为:要通过教育培养忠诚的国民,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和求富。张之洞笃守纲常之礼节,认为“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偶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 。关于学校教育系统以外的其它教育方式,张之洞认为除游学的对象仍限于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人外,只有阅报等教育方6式可惠及社会上其它的人。摘编自谢放张之洞传材料二 梁启超提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由于受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提倡女子教育,他认为:“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 ”梁启超认为教育对象是国民,教育途径应多样化:利用办报,向导国民;以演说为事,鼓铸民德民智;以著书立言,宣传新思想;组织学会,举荐贤才,将社会教育融于国民教育之中。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差异。 (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想差异的原因。 (7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