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之赤潮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1241165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污染之赤潮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海洋污染之赤潮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海洋污染之赤潮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海洋污染之赤潮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海洋污染之赤潮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污染之赤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污染之赤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上红幽灵赤潮揭秘背景知识链接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赤潮、海啸、海上溢油、海冰 、海雾等。在所有的海洋灾害中,赤潮是惟一与 海洋污染有着密切关系的海洋灾害。灿若罂粟的赤潮 何谓赤潮? 赤潮又称红潮或有害藻水华,通常是指海 洋微藻、细菌和原生动物在海水中过度增 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 发生赤潮时,海水除了会变成红色,还能 变成桔红色、黄色、绿色、褐色等。 赤潮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一般可分为有 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 赤潮的分类 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 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 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 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

2、度的毒害。 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 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对海洋生 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 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追根溯源赤潮成因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是 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特别是未 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 日趋严重; 2、海洋开发、海水养殖业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 殖业自身污染问题; 3、全球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 4、气候变化导致赤潮发生。 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全球海运业发展 国际交流的加强过度的海水开 发与海产养殖工农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 的

3、排放污染 海域,导致 水体富营养 化。重要原因生物因素海洋浮游微 藻等赤潮生 物的大量繁 殖聚集诱发原因全球气候变化 较高的水温,缓慢的海流,利于赤潮生物 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等。) 美丽赤潮 暗藏杀机 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碍海洋鱼类、虾类、贝类的 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 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导致食 物中毒; 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 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 大量死亡。 织纹螺在生长 过程中,摄取 赤潮中的有毒 藻类而被毒化 。人类食

4、用织 纹螺引起食物 中毒。福建雄江出现大量 死鱼,库湾生态再 敲警钟。鱼儿大量 死亡,养殖户忙着 捞死鱼 世界赤潮分布 目前,赤潮已成 为一种世界性的 公害,美国、日 本、中国、加拿 大、法国、瑞典 、挪威、菲律宾 、印度、印度尼 西亚、马来西亚 、韩国、香港等 30多个国家和地 区赤潮发生都很 频繁。 中国赤潮分布 赤潮的高发区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 口、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 2007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其中渤 海7次,黄海5次,东海60次,南海10次 。 累计面积约11,610平方公里。如何制服海上赤魔?l 预防措施: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赤 潮,采取防范措施

5、。2、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 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3、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 养殖海带 、紫菜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 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 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 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 境。l 治理措施目前对赤潮的治理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 方法。现有的方法不是操作困难就是成本 偏高。而比较可行的是一种应急措施,即 沉箱法或迁移法。其方法是将水产养殖设 施沉入海底或移到未发生赤潮的海区。对 不能移动的养殖场要提前出池,以免造成 更大损失。此外,还可通过机械装置进行 增氧,以防因赤潮引起的养殖生物窒息死 亡的情况发生。 4、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 种类的引入。 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 防止有毒赤潮生物 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 带入养殖区。 5、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 人体。社会和科技在不断发展,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 重新拥抱 湛蓝的海洋!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