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239945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l) 歧韵(q)嘶叫(s) 扫帚痕(so)B椭圆(tu) 橄榄(n)落寞(lu) 潭柘寺(zh)C房檩(ln) 夹袄(ji)颓废(tu) 普陀山(tu)D落蕊(ru) 混沌(hn)椽子(chun) 廿四桥(nin)解析:B 项, “椭”应读“tu” ;C 项, “夹”应读“ji” ;D 项, “混”应读“hn” 。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姿态 赏玩 既使 黄城人海B细腻 锤炼 啼唱 尘沙灰土C驯鸽 藤缦 消损 不能自已D蓑弱 幽远 陶然 回味不咏解析:A 项,既即,黄

2、皇;C 项,缦蔓;D 项,蓑衰,咏永。答案:B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严厉,_的感触来的。秋蝉的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A情趣 幽怨 萧瑟 衰落B情致 幽怨 萧索 衰弱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D情致 幽远 萧瑟 衰落解析:情趣:性情志趣;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多指女子的与爱情有关的)。幽远:深远;远而幽静。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形容冷2落,凄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衰弱:(身体)不强健,虚弱;(事物)不强盛。答案:C4下列横线

3、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_是诗人,_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_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A特别 都 因此 B尤其 也 因为C即便 也 所以 D尤其 都 所以解析:要根据句间关系和语气的轻重判断所选用的关联词语。其中“尤其”是副词,表示更进一步。答案:D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

4、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不到十足。解析:“深味”的意思是深长的意味。答案:C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员、本市文学自由谈杂志主编任芙康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名投票,评语公开,将是郁达夫小说奖独树一帜、区别于国内其他文学奖项的重要标志。 ”B秋天到了,行将就木的落叶任秋风卷起,到处飘零,而连绵的秋雨不停地下着,这一切勾起了游子们绵绵的乡愁。C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的文章,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

5、,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D那些沉醉在过往,停滞在今日,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关痛痒的借口大王,一定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解析:A.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B.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3快要进棺材了。对象不当。C.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对象不当。D.无关痛痒:指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不合语境,应改为“无动于衷” 。答案:A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巨匠郁达夫和他的母亲、哥哥三位忠烈的故事令人震撼。1952 年经毛泽东主席签署,郁达夫与他的哥哥郁曼陀分别被批准为革命烈士。B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

6、地点,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C老先生年届九十,还在孜孜不倦地整理古文尚书 ,皓首穷经,谁也不能否认先生不是青年学者之楷模。D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对青年学生是熟悉的,它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要篇目。解析:B 项成分残缺,在“深切的眷念之意”前加上“含有” 。C 项多重否定误用,将“不是”改为“是” ;D 项主客倒置,应是青年学生对故都的秋熟悉,或在“青年学生”后加“来说” 。答案:A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

7、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_。A黄酒之与白干,馍馍之与稀饭,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B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大蟹之与鲈鱼,黄犬之与骆驼C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D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骆驼之与黄犬解析:注意前贬后褒的对应关系。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

8、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4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

9、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9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这句话有何作用?答:_答案: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蝉声”转到“秋雨” ;内容上,描绘出了故都的秋雨特有的风味;表达效果上,既突出了十分的秋意,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眷恋。10选文第一段写槐树的落蕊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流露出作者眷恋故都之秋的自然风物的真情。11以上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答案:(1)衬托:用“衰弱的残声”

10、的蝉鸣、 “息列索落”的秋雨,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衬托出了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 。(2)对比:南国的蝉和故都的蝉的对比,南北方的雨的对比,凸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12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往往讲究一字着色,一词着情。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答:_答案:“息列索落”的雨声,本来是细小琐碎的,作者却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 ;“凉风”中的“息列索落” ,满含肃杀悲凉的气息,表达出了作者心头的“悲凉” 。5这一个词,既为“故都的秋”着上了颜色,也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十足。三、语言表达13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

11、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 40 字。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答:_答案: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 “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14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的短语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夜月下的玉泉,钟声中的潭柘寺。答:_答案:陶然亭的芦花,

12、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一、基础提升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拘泥/泥古 济贫/无济于事 切肤之痛/文不切题B弹壳/甲壳 炮烙/如法炮制 一年半载/载歌载舞C屏除/屏障 哄抢/一哄而散 量入为出/量体裁衣D模仿/楷模 鲜活/鲜为人知 期期艾艾/方兴未艾解析:A 项分别读 n,j,qi;B 项分别读 k/qio,po,zi/zi;C 项分别读bn/pn,hn,lin;D 项分别读 m,xin/xin,i。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像素 座右铭 枉废心机 运筹帷幄B焦躁 一幅画 准备就序 星罗旗

13、布C阴凉 竞技场 感恩戴德 和衷共济D彷徨 白内瘴 亦步亦趋 上下其手解析:A 项,废费;B 项,序绪,旗棋;C 项无误;D 项,瘴障。6答案:B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香港中美聚焦网 2014 年 4 月 11 日刊登题为习近平的反腐运动进入关键阶段一文,作者为美国克莱尔蒙特麦克纳学院教授裴敏欣。B北京阅读季针对“没时间”这一现象,特设立“走进北京阅读季,马上读书吧”的宣传口号。借古人读书“三上”的典故(马上、枕上、厕上),提醒人们阅读不拖延、常读久受益。C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 “舌尖2”比第一季制作费用高了 30%,在内容上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 。D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为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解析:A 项书名号改为双引号;B 项括号及括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