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病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237608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神经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听神经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听神经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听神经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听神经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听神经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神经病课件(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听神经病听神经病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 究所 100853 李兴启 孙勍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听神经病的命名听神经病的命名(及认识过程)(及认识过程)n1992 年顾瑞等报道了 16 例不能用耳蜗病变解释的以低频听力减退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的病例,提出“中枢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概念 。nBerlin 等在 2 例患者中发现诱发性耳声发射对侧抑制消失,并提出了“I 型传入神经元病”的概念 。n早在 Starr 将上述这组症侯群命名为“听神经病”前,曾称之为“非同步化病症” 。(auditory dyssynchrony) n1996 年 Starr 将其命名为“听神经病”,同时报告了

2、11 例患者的资料,随后国内外学者都沿用这一命名。 n1998 年 Doyle 等报道了 8 例听神经病患儿。2000 年 Sheykholeslami 等建议对第 颅神经前庭支功能未受到影响的病例称为耳蜗神经病 (cochlear neuropathy) 。n可见不同作者根据自己积累的资料,对该病的认识差异而提出了不同的命名,可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来说 Starr 定义的听神经病较为适合,为大多数人认可。 听神经病的定义听神经病的定义从病变部位定义从病变部位定义nStarr 认为,在进入脑干以前四个部位即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突触、传入神经( 螺旋神经节纤维)及听神经的耳蜗支,其中任何一个部

3、位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同时发生病变,均可出现听神经病症状。n1996 年 Starr 等将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EOAE)正常、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缺失或严重异常的一类听功能障碍称之为听神经病。从主要听力学表现定义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听神经病的临床听力学表现听神经病的临床听力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听神经病的临床听力学表现n纯音听阈检查(PTT)听神经病患者的听力损失可为轻度、中度、甚至 重度,其听力曲线主要有三种类型:低频下 降为主的上升型听力曲线;平坦型听力曲线 ;高

4、频下降为主的下降型听力曲线。其中第 一型最为多见,第三型最少 (Starr,1996)。也可见PTT图形为峰型、匙型、倒S型的报告。 (Sheykholeslami,2001;李富德,2003)n言语测听检查言语识别率(SDS)显著降低,与纯音听 阈测定结果不成比例,在噪声环境中尤为 显著(顾瑞, 2000)。n声导抗检查鼓室导抗图 A 型,鼓室压力和声顺值正常 ,同、对侧镫骨肌声反射消失。n耳蜗电图SP/AP 振幅比大于0.4n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 正常,对侧噪声抑制实验 DPOAE振幅无改变n听性脑干反应ABR 各波消失或严重异常 (顾瑞, 2000)n目前国内外报道听神经的发病年龄

5、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3 岁以前的婴幼儿,1020 岁的青少年。30 岁以上发病较少。影像学检查计算机 X 线断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无异常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显示听神经无异常 n近年 Doyle 发现影像学 MRI 第 对脑神经正常或有增强反应 。n中枢性病变如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等,在病变未侵及耳蜗时可表现类似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但听神经瘤的听力多为单侧性高频下降。nMRI 或 CT 可显示内听道或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多发性硬化显示桥脑多发性硬化灶。 n另外,有些表现为 ABR 后几个波异常的脑干听觉径路病变,如耳蜗神经及感受器病变,波 I 也可缺失 。nStarr

6、 等对 67 例听神经病的的听力学和神经生理检测特点表明听神经病有很多类型,病因不同,病变部位也各异,共同特点是耳蜗功能不全和听神经损害。 n临床上听神经病在发病年龄、病因、外周神经病的并存及听力学和行为学检查等方面有诸多不同。 n瞬态耳声发射与蜗后病变ABR(双侧)耳蜗电图(左侧)秦XX的纯音、声阻抗及耳声发射ABR(双侧)n神经冲动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神经纤维中的传输称为编码,听神经冲动是以全或无形式传播的,单纤维的神经冲动其振幅与波形都是相对固定的。 影响听力学表现的生理基础n因此,只能依据神经冲动的节律、冲动的间隔时间以及发放神经冲动的纤维在基底膜上的起源部位来传递不同形式的声音信息。

7、n听神经和低位中枢有些神经元的放电呈与声波周期一定相位很一致的“锁相(phase-locked)”关系,冲动发放的同步和锁相是它们能组成排放的必要条件。 n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即为数千根听神经纤维同步发放的总和,它代表耳蜗向 中枢听觉系统的同步化时间输入,ABR 的产生也依赖于一定数量的听神经纤维对声刺激发生同步化放电反应。 n根据行波理论通过基底膜不同部位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空间构型(spatial pattern)传递声音信息,称为部位编码(place coding)。 n另一种是频率原则,不同频率的声音使听 神经兴奋后发放不同频率

8、的冲动,冲动频 率是声音频率分析的依据。根据声音的频 率,听神经发放不同频率的冲动来传递声 音频率信息,称为频率编码(frequency coding)。这一原则构成神经纤维发放冲 动的时间构型(temporal pattern),又 称时间或瞬时编码(temporal coding)。 n部位编码对高频信息的加工是重要的,对 小于 2000 Hz 的低频信息,时间编码是特异性的,“锁相”是时间机制编码的基础。听神经病典型的临床听力学表现可能就与上述神经冲动的空间、时间分布以及发放形式的变异有关。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听神经病定位听神经病定位从电生理检测看病变部位nStarr 等根据听神经病患者听性

9、脑干反应引不出推测病变可能发生于听神经的远端部分,包括内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两者之间的突触连接及耳蜗内的听神经纤维,但是具体的病变部位目前还是不明确。 n ABR 无反应的原因包括:没有神经活动;神经传导阻滞;听神经纤维非同步化放电或同步化放电遭到破坏 。n从听神经病患者存有可定量测定的听力,即有一定的神经冲动传入来看,第 3 种情况可能性较大。而导致有髓神经纤维非同步化放电最常见的原因是脱髓鞘。 n ABR 波未引出,表明耳蜗内听神经纤维存在病变,可能在内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或两者之间的突触连接,如突触连接结构的损害可使神经元放电丧失时间的锁定导致神经冲动发放的非同步化。 n首先表现

10、为耳蜗电图中 SPAP 复合波变异,SP/AP 0.4,波可增宽,甚至 AP 消失,ABR 消失或严重异常,镫骨肌声反射、OAE 对侧声抑制效应消失。 耳蜗电图左右nEOAE 正常反映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正常, OAE 对侧声抑制效应消失,Berlin 认为 可能的解释有:型听觉传入纤维非同 步放电不足以激动耳声发射对侧抑制; 仅仅依靠型听觉传入纤维维持某些频率 区正常的纯音听阈;初级听觉神经元同 步化放电受听觉传出系统调控,即传出系 统的功能障碍是疾病的首发因素。 对侧声刺激抑制 DPOAE 或 TEOAE(正常)n由于白噪声并不能使听觉通路神经元同步 化放电,说明耳声发射对侧抑制反射弧的 激动

11、并不需要听觉传入系统同步化放电。听神经病患者在有足够声刺激传入的情况 下对侧抑制现象消失,提示脑干听觉通路 或听觉传出系统存在病变,第 3 种可能性 并不能轻易排除。 n另外还要注意可能出现的继发性耳声发射引不出,所以必要时应同时检测诱发性耳声发射和耳蜗微音电位 。n与耳声发射对侧抑制相似,镫骨肌反射的激动并不依赖于听觉传入纤维的同步化排放,听神经病患者在有一定听觉传入信号的情况下仍引不出镫骨肌反射,提示听觉脑干通路存在病变。 n型螺旋神经节细胞与内毛细胞连接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利于神经元同步化放电。在听神经病中是否存在由于细胞连接结构的破坏而使神经元放电丧失了时间 锁定,进而导致 ABR 引不出

12、和言语听力下降的可能性? n另外,两者突触连接的病变,从理论上分析同样可以产生听神经病的表现。内毛细胞合成及释放递质的非同步化,必然导致神经冲动排放的非同步化。 n听神经病的表现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产生是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还是由于同一病变而程度不同,目前还无法确定。 n40 Hz 听觉相关电位多数能引出正常波形,提示脑干以上中枢部位正常,推断听神经病的病理损害以听神经末梢(远端)最为明显 。n从电生理学角度看耳蜗活动与中枢系统反应分离的特征,提示病变部位可能在听觉初级神经元,内毛细胞或二者之间的突触。否则至少可以引出听神经动作电位和听性脑干反应的波。 n Starr 等和 Zeng

13、 等推测言语识别能力差与听神经非同步化放电有关。 n Rance 等则认为是到达更高位中枢的听觉信号发生语音畸变所致。 从传入突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看病变部位内毛细胞突触复合体(the inner hair cell synaptic complex)图左内毛细胞与传入神经直接形成突触连接传出神经末梢与听神经树突的突触小结构成传出突触右 外毛细胞与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直接形成突触连接突触复合体的特点 (一)n每个 IHC 约有 1030 个活动区,每个活 动区只与一条传入神经纤维的突触小结形 成突触连接,内毛细胞上的一个活动区提供 了一条传入神经纤维上的所有听觉信息 n同时起源于同侧上橄榄

14、复核体(ISO)外 侧的小神经元通过传出突触对 IHC 下的传 入突触进行反馈调节 n如果把一个内毛细胞视为一个神经元且与 1030 根传入纤维相接,实际上形成了一“放射状”结构,这种“放射状”传入结构及反馈调节初级网络结构与听皮层中枢的听放射及网状结构相似,而这些结构对言语的时间整合及相位编码等起重要作用。图 听觉神经通路(自梁之安)箭头 所示为神经冲动从耳蜗核一部分传至同侧橄榄核,一部分传至 对侧橄榄耳蜗核 箭头 所示为皮层听放射n因此,可以推测在耳蜗信息传入部位就开始对言语进行编码和初级的识别。听神经病患者言语识别率下降程度与其纯音听力下降不成比例,这也许是原因之一。n临床上部分听神经病

15、患者行耳蜗植入 后言语识别率明显提高,可能的解释 即:用有效的电刺激直接刺激了传入 神经,取代了原不正常的的 IHC 下突触复合体间的化学传递,完成了耳 蜗的部分言语编码功能。突触复合体的特点 (二)n突触前膜 “快速可释放池”(readily releasable pool, RRP)的耗竭现象可能在听觉快速适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实验证明小鼠耳蜗底回 IHC 的 25 个活动区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以最快 2000 囊泡秒的速率在突触前膜快速释放递质。这么高的突触前膜融合速率显然可以满足听神经上最高频率的冲动发放。这些在快速 相释放的突触囊泡组成了“RRP” 。另有研究表明不仅内毛细胞 Ca

16、2+ 通道是 毛细胞频率调谐过程所必需的前题,而且 某些毛细胞仅对某一频率范围的声刺激产 生反应而表现出电位共振,这种电位共振 依赖于 L 型 Ca2+ 通道与 Ca2+ 激活的 K+ 通道。这些 IHC 及突触前膜的 “RRP” 和 钙通道的特点为耳蜗的频率分析机理之一 排放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而频率分析又 是言语识别的基础。2. Moser 等人在突触前膜记录到反映 RRP 耗竭的 IHC 出胞速率减慢的现象,其时程 与快速听觉适应的时程相似,且 RRP 恢 复时程的两个阶段与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从适应中恢复的时程也相似。因此,突触 前膜的RRP 的耗竭现象可能在听觉快速适 应中起重要作用。而传入突触的突触抑制 作用,即同侧橄榄耳蜗束的传出神经递质 多巴胺的作用,可能是快速听觉适应的基 础。听觉适应现象是指在持续给声刺激时,听神经的冲动发放速率在开始时最大,然后很快降低,这实际是一种学习记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言语识别的基础。所以听觉适应对言语的识别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