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208540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题【高考要考什么(考纲要求)】 1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了什么】 体裁:五绝体裁:五绝3 3,七绝,七绝7 7,五律,五律4 4,七律,七律1 1,宋词,宋词4 4, 元曲元曲1 1; 题材:写景题材:写景5 5,思乡,思乡4 4,咏怀,咏怀4 4,咏史,咏史2 2,送别,送别1 1,登临登临1 1,咏物,咏物1 1;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 ,体裁,章法,风格

2、;体裁,章法,风格; 手法: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接手法: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接胸臆,情景交融。胸臆,情景交融。【高考诗词有何特点】【高考诗词有何特点】 1 1、诗的体裁为五、七言格律诗,词、曲则为、诗的体裁为五、七言格律诗,词、曲则为 小令(其他可考性不大);小令(其他可考性不大); 2 2、多为名家名篇,名篇中往往有名句(太偏、多为名家名篇,名篇中往往有名句(太偏 、太怪者可考性不大);太怪者可考性不大); 3 3、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审美价值;、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审美价值; 4 4、艺术技巧均为常见技巧,大都是其他文学、艺术技巧均为常见技巧,大都是其他文学作品所共

3、有的而学生在学习中又接触过的作品所共有的而学生在学习中又接触过的 技巧。技巧。【知识整合】【知识整合】 一、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一、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1 1、从题目切入、从题目切入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 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 ,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如20022002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

4、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中的题中的“闻笛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 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 音乐世界,其中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暗飞声”、“满洛城满洛城”写出了写出了 笛声的韵味,笛声的韵味,“闻折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 末句末句“故园情故园情”写出了写出了“闻笛闻笛”的感受。抓住题的感受。抓住题 中中“闻笛闻笛”,笛声,笛声“折柳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 了。了。

5、又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 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 性的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 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 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 来的。其他诸如:约客,题目交待了事件背景,让我 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 的失落和孤寂。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待了时间( 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 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在未读诗句时 ,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

6、念。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月斜。(1)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中诗人“欲去”的 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 感?(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 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陆鸿渐没有遇见。“欲去”还“问 ”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既有些茫然,又眷恋不舍的情感。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 士形象。作品一是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 景物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二是通过最 后两

7、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 洒疏放。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按题材分类,古代诗歌有山水诗、田园诗 、送别诗、咏史诗等,这首诗属于 。 (2)“风吹一夜满关山”意思是 。 (3)三四两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请作 简要分析。边塞诗参考答案:(2)说风传笛声,一夜之间就像落梅的 花片,落满关塞山川。(这与李白春夜洛城 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 城”两句意思相近。)(3)三、四两句写的是虚景,三句中的 “梅花”即乐曲梅花落,“梅花何处落

8、” 是将“梅花落”三字拆开,嵌入“何处”二字 ,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语带双关,仿 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 ,一夜香满关山。2、从注释切入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 难度。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之四: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 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 ,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 “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 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

9、 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 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2004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 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 山有九钟,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 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

10、果。(“一挥手”正面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万壑松 ”则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音乐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一挥手”的洒脱与“万壑松”的气势对比,写出了 蜀僧高超的琴艺。)(2)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 了琴声的魅力。(作者陶醉在蜀僧的琴声中,不知不觉碧山已笼 罩在一片暮色之中。这两句景物描写暗示出时间的推 移,从侧面写出了琴声的魅力。)3、从意象切入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简单 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 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 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 形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

11、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 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 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 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 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 诗实在不行。 高尔基说得好:“真正

12、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 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酒偷闲学少年。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画了一幅春景图。请用两字 短语概括诗中描绘的景物。(2)试从内容主旨角度评析这首诗。淡云、轻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淡云、轻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句写景 :白云、春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 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 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例2、2004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13、,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 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 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 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 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 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 内容简要赏析。答案: (1)答案有两种:“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 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 了早晨清新的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

14、广阔 的想象空间。(2)答案有两种: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 ,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 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盎然生气,而 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 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 可见旷达之语。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 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人家绕,虽 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 飘飞,著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 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露出;“芳草

15、”在古诗 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 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 ,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4、从语言切入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词。古人创作诗 词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不少诗歌都因为一个或几个字词运用 精当而使整首诗生动耐读而意兴盎然。如2001年春季全国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 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 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

16、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 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 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A例2、2004年高考全国卷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 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 间留晚照。 【注】縠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 行分。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 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春天景色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 绿木,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 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 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 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