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1204798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X 页数:66 大小:1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3.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3.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3.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3.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第三讲 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生命科学导论课程陈航姿陈航姿 2015.092015.09本讲的主要内容: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特点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性疾病123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微生物?v 在自然界中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v从人类角度出发,微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 有害的一面: n自然界的“清道夫”n人类生活的“好帮手”v 有些微生物却危害人类的健康,引起各种疾病。这些能引 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成为病原体(pathogen),人体则是 这些病原体的宿主(host)。 v 我们把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或称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大量繁殖

2、所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v 一是一些被控制的传染病又死而复生,卷土重来,重新对 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如性病、肺结核等;v 二是一系列新传染病相继出现或被发现,其中一些已给人 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恐慌如艾滋病、疯牛病、非典型性肺 炎、新型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v 三是人为因素如恐怖分子利用某些传染性强的致病微生物 如炭疽杆菌作为生物武器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当前传染性疾病的特点病原微生物的特点病原微生物的特点v 致病微生物从最简单最低等级的生物开始,依次为: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细菌、真菌v 病毒无法独立存活,寄生于 原核细胞或真核

3、细胞。v 各种病毒形态各异,但一般 包含: n核酸芯子; n衣壳; n包膜。v 致病方式病毒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乙肝病毒狂犬病病毒细菌v 细菌的特点:n 比表面积大n 繁殖力强n 变异性强n 适应力强v 内毒素(endotoxin)和 外毒素(exotoxin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旋菌v 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v 没有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吸收养料,没有根茎叶 的分化。v 致病方式真菌白色念珠菌黄曲霉青霉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天花天花(SMALLPOXSMALLPOX)天花病毒v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病死率高。 v可能是人类历史

4、上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 v人类第一个消灭的传染病。vv天花病毒也是最大的可以在人体内致病的病毒天花病毒也是最大的可以在人体内致病的病毒。外外 观呈砖形,约观呈砖形,约200200纳米纳米300300纳米,是光学显微镜纳米,是光学显微镜刚刚 刚可以分辨的长度刚可以分辨的长度。vv天花病毒抵抗力较强,能对天花病毒抵抗力较强,能对 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 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 一年半之久。一年半之久。v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 触而传染。 v大约有10天左右潜伏期,潜伏期 过后,病人发病很急,多以头 痛、背痛、发冷或寒战.高热等 症状开

5、始体温可高达41以上。 发病35天后,病人出现皮疹。 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 23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 疹转为脓疱疹。脓疱疹形成后2 3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 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 下疤痕。HoldHoldHold住住住天花患者人痘的接种1798年 爱德华琴纳与牛痘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 EBOLAEBOLA)HoldHoldHold住住住uu埃博拉埃博拉出血热出血热(Ebola (Ebola hemorrhagic hemorrhagic fever, fever, EBHF)EBHF),亦称埃博拉,亦称埃博拉 病毒病病毒病(Ebola (Ebola virus vi

6、rus disease, disease, EVD)EVD),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 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 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黑猩猩)。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 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致死)。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原因主要为中风、心 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v

7、 首次发现于1976年,在非洲的刚果和扎伊尔爆发流行(埃 博拉河附近),600多人被感染,死亡430余人,病死率高 达71.67%。此后主要在非洲一些地区散发。2000年10月14 日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地区突发埃博拉病,1100人被感染 ,死亡800人,病死率达72.7%。2003年三月,又在刚果爆 发,造成100人死亡,并且以及快的速度杀死了当地一个 自然保护区内三分之二的大猩猩。 v 截至2014年9月28日,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 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 7157例,死亡3330人。v 果蝠(狐蝠科)被认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v 感染途径是透过

8、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 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飞沫感染?流行情况v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 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 4.1710。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 100nm(3001500)nm。病原体宿主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等。艾滋病(艾滋病(AIDS)AIDS)v 艾滋病又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v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

9、V)。v 发病特点: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造成免疫缺陷,抗感染 能力下降以致伴有机会感染,其特征性并发症是卡氏肺孢 子虫肺炎(PCP)和卡波姬肉瘤(KS)。艾滋病卡波姬肉瘤的皮肤表征艾滋病患者的消瘦症状v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 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一种免疫功能极度低 下的疾病,有 3 例既往身体健康的同性恋者出现持续 发热,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有鹅口疮,淋巴结肿大 ,发生PCP(肺孢子虫肺炎)和 KS(卡波姬肉瘤) 这些症状是在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病人才会发生的。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到 1982 年,美国记录了近 26 例这样的病人,联邦疾病控

10、制 中心把这一类疾病归为艾滋病(AIDS)。 v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是在1985年6月,从 一名美籍阿根廷游客身上发现。而国内病人是在1985 年发现的4例血友病病人。艾滋病的发现v 从1981年至今已造成3600多万人死亡。 v 2012年,约有35303220388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 v 每年新感染人群达250-280万。AIDS的流行情况艾滋病病毒v RNA逆转录病毒n变异率极高 n整合到基因组v 选择性侵犯CD4+T淋巴细胞 (辅助性T细胞)最终导致感染者体内CD4+ T淋巴细胞数目不断减少和 耗竭,造成机体严重的免疫缺陷。血中HIV越多(HIV负荷 )越高, CD4+T淋巴

11、细胞数越低,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的 发生越多。HIV病毒从T淋巴细胞中出芽1.HIV的表面蛋白与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 CD4受体结合。2.HIV的RNA和逆转 录酶侵入细胞。3.病毒利用逆转录 酶 将RNA逆转为 DNA 。4.病毒DNA整合入宿 主细胞的基因组。5.根据病毒DNA指令 合成病毒的“零件”。6.组装新病毒。逆转录酶 抑制剂蛋白酶 抑制剂艾滋病 期潜伏期急性 期艾滋病的发展病程免疫 缺陷CD4+ 淋巴 细胞 减少潜伏 期初期 感染 症状HIV 病毒 感染全身 性机 会感 染艾滋病的发展病程死亡 艾滋病合并其它感染v 目前无法药物根治,也没有有效的疫苗! n鸡尾酒疗法:华裔科学家何大

12、一于1995年发明。使用多种药物,避免了病毒对单一药物迅 速产生抗药性而影响疗效。局限性:1. 不能彻底清除病毒;2. 负作用较大;3. 价格昂贵。v 重在预防艾滋病的治疗v 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差。艾滋病 病毒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 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它们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能生 存数小时至数天(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 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高温、干 燥、通常使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 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 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 艾滋病病毒

13、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v性传播n n 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 l发生一次没有保护的性交(即未使用 安全套),在男性同性恋中,传染HIV 的概率约为 1。而在异性性接触中 ,男性传给 女性的概率是0.05 0.15,女性传给 男性的概率是0.03 0.09。 v血液传播n n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含艾滋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含艾滋 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等等 v母婴垂直传播 n通过胎盘、分娩、哺乳 l35% 发生在产前, 65% 发生在产中和 产后哺乳期。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共同工作、劳动 共用办公用品、学

14、习用具、农具等 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 一般生活接触 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 接吻,游泳;共用马桶、浴盆、 衣服、被褥、钞票等v 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禁止性乱。 v 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v 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纹眉;不要文身;不到消毒不严 密或不消毒的理发店和美发店去理发或美容。 v 不以任何方式吸毒;有毒瘾者暂未戒除前切勿与他人共用 注射器。 v 有必要输血时一定要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验合格的 血。 v 在救护流血伤员时,要设法防止血液直接沾在自己的皮肤 或黏膜上。艾滋病的预防v预防由性传播艾滋病的ABC原则 nA (ascetic) nB (be-faithful)

15、nC (condom)v2014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的第27个纪念日。 自1988年以来,应对艾滋病疫情的努力已经产生 了积极成果。然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的 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表明,这种流行病在世界任 何地方都没有灭绝。v联合国将2011-2015年世界艾滋病的主题确定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Getting to Zero)。世界爱滋病日-12 月 1 日红丝带是表示对抗艾 滋病的标志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VIRAL VIRAL HEPATITISHEPATITIS)v 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 累及肝脏。v 常见的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

16、戊型v 主要表现: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黄、皮肤 巩 膜黄染等,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v RNA病毒v 粪口途径传播v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 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 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 态。患甲型肝炎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一般不会再患该 病。 甲型肝炎v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的疾病。乙肝主要在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中流行。目 前中国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是乙肝病毒携带者。v 乙型肝炎与肺结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 据统计,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 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 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型肝炎v 乙肝病毒(HBV)属于DNA病毒。v 主要侵袭肝细胞,并在其中繁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