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202792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 1 页 共 13 页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陈兆军第十一课春朱自清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能读会写“应和、宛转、酝酿、嘹亮、黄晕、烘托、静默”等词语;2 理解、积累“朗润、卖弄、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等词语的意思;3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感觉散文的美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字词,教师练习朗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面对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景色,

2、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天的世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二、讲授新课教师强调需要识记的内容并让学生记笔记。整体感知1 教师背诵春 ,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听后谈感受。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要注意词语的读音,二要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词语注音:朗润 (l ng) 酝酿 (y n ni ng) 宛转 (w n) 嘹亮 (li o) 黄晕 (y n) 烘托 (h ng) 蓑衣(su) 斗笠 (l ) 筋骨(j n) 抖擞(s u) 应和 (y ng ha) 词语解释:欣欣然:欢

3、欢喜喜的样子。朗润:明朗润泽。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舒活:舒展,活动。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 2 页 共 13 页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陈兆军3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生点评。略析全文全班配合朗读全文,并思考:课文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大意。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对朱自清有了一定的了解,还认识了一些新词语,朗读课文时也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而且也理清了课文的结构,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四、板书设计春朱自清 迎盼望着春绘草、花、风、雨

4、、人颂娃娃、姑娘、青年 五、教学后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 3 页 共 13 页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陈兆军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写景手法和技巧,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1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难点1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2练习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方法研读法教学准备关于老舍的其他作品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喜欢哪个季节,不喜欢哪个季节,了解之后请一两位同学概括

5、描述他们眼里的冬天。中国地域辽阔, 同是冬天,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不同的景象,由此自然导入新课,带领大家一起来看济南的冬天。二、讲授新课1回顾背景老舍( 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 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 年回国,先后在济南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 4 页 共 13 页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陈兆军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 年,代表作 骆驼祥子问世。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 1950年至 1965 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

6、924 年,老舍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为了结束这种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 年夏动身回国, 但因路费不足, 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 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2 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初步熟悉课文,并正音、释义。字词正音济 (j ) 南 镶 (xi ng)澄 (ch?ng)清着 (zhu) 落发髻(j )奇迹(j )伦敦(dn) 暖和(hu)看( kn)护水藻(z o) 贮(zh)蓄生词释

7、义温晴:温和晴朗。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画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同义词辨析宽敞:宽阔,宽大。本课例句:“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宽阔:宽广空旷。3赏析第一段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组织小组讨论后提问。最后教师点拨、明确:(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

8、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 “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三、课堂小结正是济南“温晴”的天气特点,使这块“宝地”的山景和水色不同于别处,是充满绿色的、生机勃勃的。可老舍会怎样围绕“宝地”这一主线,从山景和水色两方面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讲解。请同学们回去后,根据文章第二部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画济南的山景。四、作业布置1 巩固生字生词。 2 预习下一课时内容。五、板

9、书设计济南的冬天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 5 页 共 13 页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陈兆军老舍温晴、水墨画、贮蓄宽敞宽阔宝地温晴六、教学后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 6 页 共 13 页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陈兆军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写景文章, 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二、讲授新课1朗读第 2 自然段,写什么?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讨论并归纳: 鸟瞰全城, 写阳光下济南的全景。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 只有北边缺着

10、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l )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4朗读或背诵第

11、3 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l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

12、态。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2)拟人: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7朗读第 4 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 7 页 共 13 页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陈兆军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

13、“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以上两段写小雪后的山色,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图。第三段是近看,第四段是远望。8朗读第5 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 )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清澈透明。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济南的水色。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

14、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10本文与朱自清的春都是写景散文中的精品,试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不同点: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三、课堂小结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

15、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 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四、布置作业1、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后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 8 页 共

16、 13 页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陈兆军第十三课夏感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教学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 周而复始。 对于季节, 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爱她的,爱她的。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二、讲授新课(一)了解作者:梁衡 ,1946 年生 ,山西霍州人 . 他是著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