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202455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科学技术与社会(STS)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10-科学技术与社会(STS)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10-科学技术与社会(STS)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10-科学技术与社会(STS)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10-科学技术与社会(STS)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科学技术与社会(STS)(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编 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1、科学与技术 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 2、知识与发展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3、科学技术与政治国家利益 4、科学技术与文化 分裂与交融一、科学与技术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1、科学与技术2、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过程3、科学共同体1、科学与技术(1)区别科学技术术目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任务务解决为什么、是什么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方法实践理论理论实践(试错法)成果形式知识形态物质形态属性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评评价标标准真理性实用性(2)联系传统线性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基础研究在时间上具有超前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由不同兴趣和目的的研究者完成现代非线性模式应用引

2、起的 基础研究纯研究纯应用 研究与开发已有认识已有技术更高水平认识更高水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之间相互依赖由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巴斯德象限纯应用研究 (爱迪生象限)(皮特森象限) ?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 (巴斯德象限)纯基础研究 (波尔象限)考虑应用追求基本认识是否否是(3)科学技术 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所有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 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学技术统计指南三类研究与试验发展( R科学文献的爆炸式增长;科学研究规模和成本的急剧增加。 3、科学共同体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

3、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 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每 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 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 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 规则,有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 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 60年代,托马斯库恩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共同体作了进 一步的概括: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 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 的教训。不同的共同体总是注意不同的问题,所

4、以超出集团范围进行业务交 流就很困难,常常引起误会,勉强进行还会造成严重分歧。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社会建制的基本构 成要素;是科学家集团的一般抽象存 在形式,其深刻内含在于它的特殊的 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小镇效应和楼台现象马太效应与小镇效应:科学家取得一定的优势以后,就有了更多机会 去获得承认和报偿。实指科学奖励分配中的优势积累现象:已经有相 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其贡献不相当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没有名 望和地位的科学家的贡献则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楼台现象:处于科学共同体分层结构不同位置的科学家的权威性、 影响力不同,对资源(信息、社会资本和机遇)的占有程度不同

5、,这 种差异将辐射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并由此造成“近水楼台先得月” 的现象,也造成共同体中科学奖励与承认的“师徒链”和“家族相关”马太福音第25章:“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 ,叫他有余;没有的,连 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师徒链赫德西G.P.汤姆森 索迪 阿斯顿 查德威克卢瑟福 玻尔 J.J.汤姆森 阿普尔顿玻恩 科克罗夫特巴拉克 沃尔顿戴维森 布莱克特哈恩家族相关W.H.布拉格 W.L.布拉格 J.J.汤姆森 G.P.汤姆森 E.费歇尔 H.费歇尔 N.玻尔 A.玻尔 P.居里 J.居里 M.居里 I.居里科学的社会组织学派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

6、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无形学院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 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学会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科研组织系统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组织形式。二、知识与发展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1、历史考察:科学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2、理论分析: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3、实证研究:知识差距与发展瓶颈4、知识与创新:从传统观点到现代认识1、历史考察:科学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科学中心的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1504-16101660-1830177

7、0-18301875-19201920-今经济中心的转移相关性是存在的,相关由可能变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条件。英国德国美国(1895)(1913)2、理论分析: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根据 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可以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观念的生产力潜在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 力科学技术影响着生产要素的组合,构成生产过程的整合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要素组合的不断创新,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基础结构的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导致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改变

8、。(2)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主导、决定性)条 件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科学由被 动地为生产服务,转变到主动为生产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潜在的生产力能 够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科学社会生产与社会生产者的广泛知识化。知识社会,智 力资源的突出重要性。(3)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 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

9、昌盛。3、实证研究:知识差距与发展瓶颈新疆(65.85)重庆(63.71)甘肃(58.32) 宁夏(58.32) 四川(51.49) 云南(48.75) 青海(44.18) 贵州(38.32) 西藏(31.99)湖南(69.72) 山西(64.27) 河南(63.74) 江西(61.04) 安徽(56.59) 内蒙古(56.59)广西(50.88)低水平(I75)陕西(88.05)吉林(99.53) 湖北(92.18) 黑龙江(84.63)山东(82.05) 河北(75.69)中下水平(75I100)海南(127.64) 辽宁(126.69) 浙江(122.71)中上水平 (100I150)北

10、京(606.05) 上海(529.03) 天津(283.70) 广东(212.74) 福建(156.48) 江苏(154.55)高水平(I150)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北京(高) 天津(高) 广东(高) 江苏(高) 福建(高) 上海(极高)海南(中下) 浙江(高)湖北(中下)广西(低)匮乏河北(中上) 山东(中上) 吉林(中下)安徽(低) 河南(低) 湖南(中下) 江西(低) 西藏(低)不足陕西(低)甘肃(低)一般辽宁(中上)黑龙江(中上 )山西(中下) 内蒙古(中下) 宁夏(低) 青海(低) 四川(低) 云南(低) 新疆(中上) 贵州(极低)丰富矿 产 资 源 丰 裕

11、 程 度高水平中上水平中下水平低水平知识资源丰裕程度中国各地区资源与知识资源状况ABCDEEDCBA广东、 上海、 江苏北京山东、 浙江辽宁福建、 天津、 河北湖北、 四川河南、 黑龙江湖南、 吉林安徽、广西、 山西、江西、 云南、新疆重庆、 内蒙古 甘肃陕西海南、贵州、 宁夏、青海、 西藏科技经济强强中国各地区科技、经济实力分布4、知识与创新:从传统观点到现代认识Know-What: 关于事实 Know-Why: 关于原理、规律 Know-How: 技艺、能力(诀窍) Know-Who: 谁、谁能做什么(1)知识分类可编码知识 (Codified knowledge) 隐会知识(Tacit

12、knowledge)(2)知识经济OECD,1994,国家创新系统项目(NIS Project),对多国创新体系开展研 究,一系列报告,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 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建 立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上。特 征以知识为基础;工业经济以物质、资本为基础支撑技术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技术;工业经济的支撑技术是 利用物质和资本的技术社会主体是知识阶层;工业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是工人阶层管理重点是研究与开发、销售和职工培训;工业经济时代 的管理重点是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学习经济三、科学技术与政治国家利益1、科学与政治的结

13、合2、政治介入或影响科学的三种方式3、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复杂性1、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在雷恩起草的皇家学会章程草案中这样写道:“我们明白, 再没有什么比提倡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更能促进这样圆满的政治的实现 了。通过周密的考察,我们发现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是文明社会和自由 政体的基础。”(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 商 务印书馆, 1982.60-61.)随着科学社会功能的充分展现,科学与政治结合的程度也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能否更好地发展科学以维护国家利益,不但是 一个政治体系的应有职责,而且成为影响其权力巩固与否和权威性 高低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20世纪,“科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

14、资 源”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战期间,英国提出科学与工业研究的组织和发展计划1938年,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提出科学研究是一种国家资源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提交著名的科技政策报告科学无 止境的前沿:提交总统的战后科学研究计划1947年美国长达5卷的“斯蒂曼报告”(科学与公共政策)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科学功能的不断外化,科学作为重要社会资源的地位逐渐得以巩固, 科学的政治价值开始得到社会政治系统的认同。一方面,政治家开始愈来 愈多地关注社会的科学事业,而且这种关注愈来愈由自发转向自觉,由被 动转向主动。另一方面,科学界开始更广泛地进入到政治体系之中。2、政治介入或影响科

15、学的三种方式资源分配:通过控制投入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政策与科技计划意识形态3、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复杂性政治因素介入可能危及科学发展的相对自主性政治与科学结合有使科学官僚科层化的危险科学与政治的结合有可能使科学家成为权力的附属品四、科学技术与文化 分裂与交融C.P.斯诺 (C.P.Snow)“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 人自己来解决。人自己来解决。”“”“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 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 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 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么 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 决的重大问题,用以让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决的重大问题,用以让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 去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去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 ”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