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5116998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1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1959年6月25日,新中国的创始人毛泽东重返故乡韶山,当年著名的湖南籍作家周立波写了一篇韶山的节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时隔50余年,湖南作家杨华方又以一个人的回家为题,独辟蹊径欣然作文,艺术地还原和再现了一代伟人重返故里的心路历程,展现了毛泽东铁汉柔情的一面。在杨华方笔下,毛泽东褪去了伟人的“神圣”外衣,以普通人的身份重回故居、祭扫祖坟,演绎了一个人回家的故事。该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富丽堂皇的修饰,却因浸染着自然气息,无论是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还是形象的刻画,感情的表达,可谓行云流水,浑然-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2、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2天成。中国论文网/5/view-11317810.htm一、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果说素材是一篇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便是它的骨架。骨架科学、合理地组合,方能使文章各部分形成聚合凝聚之力,支撑起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题。该作在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巧妙情思见诸笔端。该作紧扣主题,开篇设疑,步步为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将读者一步步引入作者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从主人公毛泽东未回家的原因到回家的过程再到回家的结果,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怎能不让此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答谢民师书)呢?“文似看山不喜。”作者开篇即以提

3、问的形式设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几十年前,毛泽东带着妻儿弟妹们走出韶山,如今只他一个人回家,怎么祭扫祖坟?怎么向地下的父-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3母交待?”接二连三的问句,既交代了毛泽东多年未返韶山的原因之一,又勾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让人欲罢不能。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不仅善于主动设问,推动故事的发展,他还长于利用读者自然发问。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可以说,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作品真正的完整。每年清明节给祖先和亲人上坟祭扫是中国人传统的惯,但“毛泽东有三十多年没回家上坟了”。读到此处,读者不禁心生疑问

4、,毛泽东为什么不回家上坟呢?于是牵引出作者对毛泽东多年未回家原因的交代。谈到毛泽东阔别故乡32年的另一个原因时,作者写道“他一直想回家”。想回家却等了三十多年才回家,为什么呢?离开时是毛泽东和妻儿弟妹们一起,如今只他一个人回家,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者不免又心存疑惑。短短数百字,却暗含着诸多问题和答案,且答案之中往往隐藏着问题,问题之中-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4又包含着答案,互相嵌套。表面看来,作者似乎只交代了毛泽东没回家的原因,实则通过另一条线,他对毛泽东回家的缘由也进行了叙述。毛泽东回家,是因为他一直想回家。他像千千万万的传统中国人一样,想回家祭扫祖坟。即使只剩他一个

5、人,他依然要回家给父母一个解释。作品忠实记录着毛泽东回家的旅途。毛泽东回家看故景、想旧事、念旧情。从招待所上屋场故居(毛泽东自己的卧室毛泽东大弟毛泽民的房间毛泽东小弟毛泽覃的房间毛泽东父母的房间)毛泽东父母的坟山,每行到一处,都是风景,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打开了主人公毛泽东记忆的大门。紧承其后,是毛泽东对往事与故人的追忆。从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牛,到少年时代利用担粪的间隙读书,再到青年时代动员弟妹们一起闹革命。随后,以“闹革命”为起点自然带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菊妹子、楚雄、-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5的革命事迹。清晰的叙事线索和高明的插叙手法,推进了文章结构

6、严谨、自然风格的实现。毛泽东此行本是回家祭扫祖坟,途经故居,作者大可以对其扫坟一事铺直叙即可。但作者以插叙的口吻讲述了毛泽东的妻儿和弟妹们的生事迹,间接地回答了“毛泽东为什么是一个人回家”。作者笔尖不断穿梭于现实与回忆中,一会儿是在毛泽东父母的坟山前,一会儿又回到了昔日的长沙街头。然而,这种时间的跳跃感并未模糊文章的脉络,由于作品的安排巧妙,历史与现实甚至达成了某种对话。“当年为什么把弟妹和妻儿们带出去呢?哦,那年,他是一个二十四岁的青涩小伙子,却胸怀大志,把他的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贴到长沙街上。”“为什么把弟妹和妻儿们带出去?”这是现实中的毛泽东站在父母的坟山前心中所想,把弟妹们叫来一起闹革命

7、是历史中的毛泽东当下所为。这样一段插叙,将现实和历史成功地串联了起来,使得祭扫祖坟事件-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6超出了常,充实饱满,悬念横生,令人遐想联翩。二、语言质朴,亲切动人高尔基说:“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朴素的,很生动,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这是一个人的回家之所以如此亲切动人的原因所在。捧读此文,扑面而来的首先是它浓郁的“韶山味”。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意对“乡音”的保留,他用“上坟”代替“扫墓”、“喊拢”代替“集合”、“门页子”代替“门”,“禾”代替“禾苗”,少了几分学究气,添许多亲切感。你看:“长在荆棘丛中满身是刺的鸡桃子,果皮很薄,没熟时很涩;野葡萄酸甜酸甜

8、;狗舌子特别的肥厚,青绿色和红色的味苦,只有那青白色的才甜;一种叫泡的野果熟透后比草莓还好吃;长在茶树上的皮箩十分的香甜;毛栗子带回去炒熟了再吃,又香又粉,是最美味的零食了。”虽是朴实的一段文字,但却对野果的外形、味道、种类等进行-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7了细致的描述,谁又能说这样的文字不生动、没有色彩呢?介绍野果时,作者也并没有选用这些野果的学名,而是把它们的“韶山名”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而这些富于地方特色的名字,正如韶山人一样淳朴、有滋味。不单是这些野果有“韶山名”,作品主人公毛泽东也有,“那时,人家喜欢叫他石三伢子。”“石三伢子”,这看似简单的称呼里含着多少韶

9、山人的深情厚意。作者沿用韶山话“石三伢子”称呼毛泽东,消解了主席与普通民众的界限,瞬间拉了主人公与故乡的距离。韶山味是韶山的气息,也是一种乡土气息。一个人的回家如同展开了一幅乡村图景,“蜿蜒的山路”“耸天的松树和杉木”“翠绿的灌木”、长在荆棘丛中的野花、放牛的孩子、齐膝深的禾、田埂上读书的背影,一情一景都动人。老舍认为:“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所谓“入妙文章本淡,等闲言语变瑰绮”。文中质朴得乎简单的语言,却把这浓郁-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8的“韶山味”传达得淋漓尽致,令读者读罢,似乎连身心都沾上了一股挥之不去的乡土气息。极致的生活情味同样造就了本文语言的朴实、无华。文学来源于生活,而文字作为文学的载体自然免不了带上生活的味道。“墙上的照片中,母亲慈祥地望着他。母亲的面容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总是那样温暖:石三伢子,这么多年没回来,还好吧?”没有华美的词句和哭天抢地的场景,单只一个“这么多年没回来,还好吧?”的问句已道尽生活之情味。母子重逢,母亲最关心的自然是多年在外的孩子过得好不好。简短的几句话,忠实地再现了亲人重聚的画面。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毛泽东的母亲是慈祥的,和蔼可亲的,但外貌是模糊的。可通过“石三伢子,这么多年没回来,还好吧?”,作者却把毛泽东的母亲从照片中带到了生活中。盼得多年未回家的孩子,母亲心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