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098862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转载 )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俗称“腰突症”,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内因:1. 椎间盘先天发育异常。 2. 椎间盘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和抗负荷能力减退。外因:1. 一次较重的外伤。 2. 反复多次轻度外伤,积累性损伤。 3. 寒冷刺激。症状与体征:1. 腰痛与放射性腿痛特点:根性放射痛;疼痛与腹压有关;疼痛与活动、体位有明显关系。2. 跛行:患肢不能正常迈步及负重,常需扶拐行走。3. 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4. 棘突间旁侧压痛与放射痛。5. 神经功能损害。运

2、动: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感觉: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可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反射: L4 一 5胫后肌 L5 一 S1跟腱 L3 一 4 膝。中医:本病属偏痹,腰痹,骨痹,腰腿痛范畴。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引发本病的原因,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使经络困阻, 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灵枢 ?百病始生 :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诸病源候论 . 腰脚疼痛候:“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

3、脚痛。”素问刺腰痛篇中说:“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又云: “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医学心悟也说: “ 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 。以上均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咳嗽加重,表现为腰痛合并下肢痛。1. 气滞血瘀型:原因:多数因腰部扭伤引起。症状:腰痛症状明显,脊柱侧弯,腰4-5 间有明显压痛点,向下肢放射,患者在咳嗽、大笑时症状加重,疾病晚期可见患者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强迫体位,脉弦数或细涩。舌质暗紫。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15g,川芎 15g,桃仁 10g,菟丝子 10g,补骨脂10g,红花 9g,

4、独活 12g,没药 10g,五灵脂 9g,香附子 20g,牛膝 12g,土元15g,地龙 10g,当归 20g,杜仲 20g,甘草 6g。水煎服,每日 3 次。2. 寒湿阻络型:原因:无明显外伤史,天气湿潮加重病情。症状:患者腰腿疼痛有沉重感,自觉四肢湿冷,症状随天气变化,脊柱侧弯、椎旁压痛或放射痛,患者喜暖恶寒,脉沉迟,舌苔白腻。治法:温经散寒,化湿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桑寄生 15g,秦艽 10g,防风 10g,细辛 6g,当归 8g,芍药 15g,川芎 8g,熟地黄 15g,杜仲 15g,牛膝 15g,人参 6g,茯苓15g,土元 15g,炙甘草 5g,肉桂心 4g。水

5、煎服,每日三次。3. 湿热下阻型:原因:无明显诱因,遇热症状加重。症状:腰腿疼痛,肢体无力,疼痛处有热感,遇热或者雨天疼痛加重,患者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脉弦数或濡数,舌苔黄腻。治法:清热祛湿、宣通经络。方药:宣痹汤合四妙汤加减。防己 15g, 杏仁 15g, 滑石 15g,连翘 9g,山栀 9g, 薏苡 15g, 半夏 (醋炒)9g, 土元 15g,晚蚕沙 9g, 赤小豆 9 克,鸡血藤 30g,黄柏 12g,苍术 10g,怀牛膝 12g。4. 肝肾两虚型:原因:患病时间长而不愈。症状腰腿疼痛久治不愈,症状反复发作,患者筋骨萎软,按压疼痛处症状有所缓解,劳累后症状明显加重,侧卧时症状减轻,有时

6、腿部发麻时伴有耳鸣耳聋,脉弦细尺脉弱,舌淡苔白。治法:补益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肝肾亏虚证的阴虚者还应滋补肾阴,中药方用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者应温补肾阳,药方用青娥丸或右归丸加味。左归丸加减:鹿角片12g、熟地 12g、炙龟版 12g、杞子 12g,净萸肉 12g、菟丝子 12g、淮山药 12g、淮牛膝 9g、狗脊 15g,骨碎补 15g、川杜仲 9g、桑寄生 9g。右归丸加减:熟地黄20g,菟丝子 10g,怀山药 10g,枸杞子 10g,山萸肉 10g,骨碎补 15g,狗脊 15g,仙灵脾 10g,全当归 12g,鹿角胶(烊冲) 6g,上肉桂4g,熟附片 3g,杜仲 12g。青娥丸加味:

7、补骨脂(盐炒)15g,核桃仁 20g,巴戟天(制) 15g,肉苁蓉(酒炙)15g,盐杜仲 15g,元胡 15g,乳香(醋炙) 10g,没药(醋炙) 10g。 转 : 娄绍昆 ( 浙江温州 ) 六经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 太阳病案:郑某, 男,50 岁,1995 年 9 月 20 日初诊。慢性腰腿痛10 年, 时发时愈。近年来症状加剧 , 下腰部坠痛 , 臀部酸痛不适 , 以左侧为甚 , 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经线拍片、检查 , 确诊为 ,“45 椎间盘中央型突出”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刻诊: 形体消瘦 , 肤色苍白 , 腰腿隐痛麻木 , 不能直立 , 腰部前屈与后伸受限。下腰部及臀

8、骶部压痛。时觉畏风、发热( 体温正常 ) 、自汗、头眩、纳呆、嗜睡、口淡、便溏、尿黄短、下肢稍有浮肿, 舌淡红 , 苔薄白水滑 , 脉沉缓无力。腹诊 : 腹壁浅薄 , 腹肌扁平拘紧 , 脐部悸动应手 , 少腹胀满。此案属太阳经腑合病。营卫失调, 风寒湿痹凝阻太阳经脉 , 水饮停滞太阳之腑。先予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 以和营卫、利水湿、祛风寒为治。处方: 桂枝、党参各 15, 白芍药 30,大枣 5 枚, 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 炙甘草 , 砂仁( 冲) 各 5, 生姜 5片。3 剂。服药后 , 小便量增多 , 恶风发热稍减 , 纳增。但腰腿痛无明显改变。针对主症 , 加强祛寒温

9、阳之力。 上方加附片 10, 再投 5 剂。 服上方后 , 腰腿痛减轻 ,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上法已经中的, 守方 5 剂, 并在腰骶部压痛部位予以按摩, 刺血拔罐 , 以助气血畅通。按上方进退加减治疗3 周,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肌紧张感减轻 , 但稍长时间的运动 , 腰腿尚感疲乏。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灸腰俞、环跳、关元等穴位 , 使之徐徐温养阳气 , 促使机能的康复。坚持治疗月余而痊愈。越 4 年, 腰腿痛没有复发 , 只是繁重劳动后 , 腰腿偶感不适。2. 少阳太阳合病案:李某, 男,35 岁。1992年 8 月 16 日初诊。 2 年前在工地劳动时挫伤腰部, 引起腰腿麻痛。刻诊 : 瘦

10、长身躯 , 痛苦面容 , 腰部冷痛、沉重、僵硬、拘挛, 难以转侧 , 憎寒烦热 , 口苦咽干 , 恶心干呕 , 小便短涩不畅。舌淡红 , 苔厚黄腻水滑 , 脉沉弦。检查: 腰部发现脊柱向左侧弯 , 5 棘突向右偏歪 , 45、1 棘突周围压痛 , 左骶髋关节压痛并触及索状物, 左腿抬高试验强阳性 ; 线摄片显示 , 51 间隙变窄, 已形成骨桥。诊为左骶髋关节错位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此为风寒湿驻留太阳, 由表及里 , 伤及少阳 , 致两经合病 , 法宜解肌散风、和解少阳、祛寒除湿, 予以柴胡桂枝汤与肾着汤合方加味: 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药、党参、干姜、半夏、白术、茯苓各10, 甘草 5, 生

11、姜 5 片, 大枣 5 枚。剂。并针刺左侧环跳一穴。3 剂后, 诸症始缓 ,5 剂药尽 , 腰部冷痛与左腿麻木都明显减轻。药已中的, 守方继进 5 剂, 并给予针刺、按摩。 3 诊后, 诸症均缓 , 加细辛 3, 以加强散寒温经之效。数法并用 , 诸症渐失 ,1 个月后恢复如初。 2000 年偶然相遇 , 见其身体健康 ,行动自如。3. 太阳阳明合病案:张某, 男,14 岁。1988 年 4 月 6 日初诊。2 年前与同学戏耍时挫伤腰部, 时感左腰腿不适。 2 月前 , 不慎淋雨 , 全身湿透。翌日 , 畏寒、高热、腰痛、周身不适 , 自服退热药后出现寒颤、高热不退, 并感到左髋关节剧痛、肿胀

12、、不能行走。经各种化验, 线摄片等检查后 , 确诊为“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 “腰椎间盘突出” ,住院予以牵引及抗生素等西医药治疗。2 周后 , 仍有低热 , 左腰髋疼痛不减。刻诊 :形体瘦长 , 精神不衰 , 面色苍白 , 痛苦面容 , 畏风恶寒 , 发热无汗 , 头身疼痛 , 肢节不适。左腰髋部胀痛 , 左髂关节周围皮色泛红 , 肿痛处皮肤稍温而拒按 , 站立与行走时腰髋疼痛加剧。口渴、纳减、便结、尿浊黄臭、眠欠安、烦燥不宁。舌暗红, 苔白腻 , 脉浮紧数。腹诊 : 左少腹疼痛延及左腹股沟 , 按压左少腹疼痛加剧而在深部触及柔软的索状物。此为太阳阳明合病, 风寒湿瘀郁闭肢节而化热, 法

13、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清热活血, 予以大青龙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味。处方: 生麻黄、桂枝、防风、杏仁、桃仁、苏叶各10, 生甘草、苍术、生大黄各5, 生石膏 50。3 剂。服药后微汗 , 小便、大便量增多 , 诸症均减 , 上方加知母、赤芍药、附片各 10, 生姜 5 片, 即仿大青龙汤、桃核承气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之意, 再投 5 剂。药后体温恢复正常 , 左髋部的红、肿、热、痛, 减轻十之五六。原方中麻黄减至5, 再投 5 剂; 并在左髋关节压痛明显处及皮肤静脉曲张处, 刺血后拔火罐。 4 诊时, 左髋关节疼痛已减十之八九, 能行走 , 其他症状几近消失。但腰部前屈还困难 , 仍有疼痛。上方

14、增损化裁再投; 委中刺血拔罐 ; 并用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后关节。坚持服药, 不时给予刺血、正脊。 2 周后, 病除若失。 10多年来 , 再无复发。4. 太阴病案:姜某, 女,25 岁,1999 年 3 月 20 日初诊。 6 年前发现腰腿酸痛麻木 , 经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近 2 月病情加重。刻诊 : 腰髋松弛无力而酸痛 , 腰骶部肌肉悸动不安 , 4、5、1 棘突周围压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 , 目光炯炯有神 , 头疼, 烦热, 汗多, 口渴, 容易感冒。晨起睑肿 , 面浮, 小便不利 , 夜卧汗出湿被。月经衍期、经血紫暗有块, 经来潮第一天少腹疼痛 , 白带清稀量

15、多。舌淡白 , 苔白厚水滑 , 脉沉弦滑。腹诊 : 腹肌扁平拘紧 , 左侧下少腹部触之有抵抗伴有压痛 , 脐周悸动按之应手 , 心下有振水音。此案为太阴痹病、阳气被郁 , 脾虚湿阻、 统运失司。 以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而治之: 黄芪 30,桂枝、白芍药、白术各15, 茯苓、泽泻、猪苓各10, 大枣 3 枚, 生姜 10 片。5 剂。 服药后 , 感到全身温煦舒爽 , 小便清长 , 浮肿减 , 腰腿痛稍有减轻。方已中的 ,守方不变 , 又 5 剂。在腰骶部辅以按摩 , 并针刺环跳。按上方加减变化坚持治疗30 多天, 沉疴终于向愈。但腹诊时, 仍存在腹肌拘紧 , 左侧少腹下部触之有抵抗、压痛等

16、腹症。 嘱其用药艾条熏灸气海穴 , 并吞服桂枝茯苓丸。 2 月后停药 , 临床症状消失 , 月经周期、颜色正常。随访1 年, 能胜任繁重劳动。5. 少阴病案:钱某, 女,30 岁,2000 年 9 月 28 日初诊。2 年前因车祸而致腰部外伤, 腰骶疼痛延及两腿 , 近年来日渐加重。 经医院、 线摄片检查 ,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隐窝狭窄”。刻诊 : 腰部强直拘痛难以活动 , 两腿外侧冷而麻痛 ; 畏寒肢冷 , 以背部为甚 ; 体型偏胖 , 精神委靡 , 痛苦面容 , 面色晦黄不泽 ; 经常鼻塞 , 嗅觉迟钝 ;便溏而细 , 小便不利 , 而夜尿频多。舌质胖大暗淡, 苔厚白水滑 ; 脉弦细而虚迟。腹诊: 腹肌松软 , 按之无力 ; 但脐周围肌肉拘挛 , 按之痛而彻背。此为“麻黄体质”的少阴病。阳虚血亏 , 风寒湿邪驻留背部和腰腿。法当温阳驱寒利湿, 予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合方: 附片、白术、茯苓、党参、白芍药各10, 麻黄、甘草各 5。5 剂。同时 , 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