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困生牵手共建和谐班集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087250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学困生牵手共建和谐班集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与学困生牵手共建和谐班集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与学困生牵手共建和谐班集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与学困生牵手共建和谐班集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与学困生牵手共建和谐班集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与学困生牵手共建和谐班集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学困生牵手共建和谐班集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学困生牵手做好转化工作小城子总校:梁景艳关键词: 学困生转化内容提要: 对于“ 学困生” 这样一个 “ 与众不同 ” 的特殊群体,班主任必须牵起他们的小手,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如何转化“ 学困生 ”是新课程面临的重要难题,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一、 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二、 对症下药是转化的关键三、 树立信心是转化的基础。四 激发兴趣是转化的保障。五、 客观评价是转化的动力。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 “ 学困生 ” 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 “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

2、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 与众不同的孩子。 ”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 学困生 ” 这样一个 “ 与众不同 ” 的特殊群体,班主任必须牵起他们的小手,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如何转化“ 学困生” 是新课程面临的重要难题,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一、 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 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 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 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因此对于不同的学困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在教育转化过程中,还应及时掌握后进行的思想动态、行为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因材、因时施教

3、,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总起来分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协调。 5.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 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6.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 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 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只有查找到后进的原因, 方能采取更有效的方法, 真正做好后进生的转

4、化工作。二、对症下药是转化的关键针对以上几个情况,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寻求对策:家庭教育有严重缺陷。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源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完全忘记了“ 养不教,父之过 ” 的古训。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针对这些现象 ,教师应分别对待,灵活处理,从搞好家校联系做起,及时召开

5、家长会、定期家访、平时电话联系等,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让家长学会正确的教育、管理方法,从根源上转化后进生。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思想意识处于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教师若不先从改变学生的信念下手,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徒劳的。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学生是怎样看待他们自己的学习的,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3.自身内因障碍。学困生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成绩

6、落后,往往在学习动机上缺乏明确认识、学习态度马马虎虎、学习行为懒懒散散、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教师应主动找他们谈话,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谈话,更容易使学生言出心声,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启发。谈话过程中,教师可以摸摸学生装的头, 拍拍他们的肩,理理他们的红领巾, 真诚地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因人施教,耐心辅导,平时作业优先批阅, 课堂上尽量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有点滴进步就表扬、鼓励,增进自信心;对于思想待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兴趣、爱好、特长,委以重任,如担任劳动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

7、动中展现自我,并受到教育,切忌讽刺、挖苦、体罚。4、教师教学方面 .认真备课,多从学困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加强学法指导。 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三、树立信心是转化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一点就尤为重要。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产生“ 破罐子破摔” 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这类

8、学困生, 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 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 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在校园生活中,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对学困生用心要精、 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 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学习上, 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 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

9、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四激发兴趣是转化的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 “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低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爱好特长,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 欣赏” , 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使他

10、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对那些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答对了,老师向他表示祝贺;对学困生的作业,老师先让他们只做一题,做对了再奖励做第二题这样,就会使学困生感受到学生的成功感,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再不适时机地帮助、鼓励,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 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读书比赛、改错比赛。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五、客观评价是转化的动力。传统的教学

11、评价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论“ 英雄” 。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 一部分学困生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评价观。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出现反复。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评价的尺度应随着学困生的成绩提高而升高,让他们既有压力,更有希望。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条件,促进孩子的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生而平等的,学校、教师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学生分成等级,也不应以简单标准来判断孩子的前途。必须深入细致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类

12、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 “ 争奇斗艳 ” ,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和机会,并给予及时、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 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 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 “ 学困生” 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 “ 学困生” 的转化。总之, 转化“ 学困生 ” ,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真正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 奉献的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 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才能不辱没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