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评课稿.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085292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的评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的评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的评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的评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的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的评课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的评课稿初中语文的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初中语的评课稿,请参考!初中语文评课稿:与朱元思书 今天第二节课,我听了 xxx 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X 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

2、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 老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作者简介上,X 老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

3、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四、感知内容,层次清晰感知课文内容部分,x 老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

4、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总之,x 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该课诱导得法、点拨到位,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整堂课活实相济、精彩纷呈,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现综合评价如下:一、厚实的教学内容。 蚊子和狮子寥寥百余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空间有限,但冯老师硬是从这单薄的课文里淘出了厚实的内容:寓言知识介绍、寓言功用评价、寓言结构方法、寓言阅读技巧、寓言写作训练、寓言语言赏析。二、浓郁的语文韵味。这是一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的精品课。寓言的阅读与写作自不必说,单是在字、词、句、篇的领悟与解读上也细入毫厘、丝丝入扣,甚至连一个引号

5、也能够嚼出不同的味道来。好的语文课不怕细,只怕粗,粗了就出不了味。 “牛肉干”是要细嚼慢咽才能出味的。三、丰富的激活手段。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参与度高低与否,是与教师激活手段的多寡密切相关的,冯老师在这堂课上运用了引领、点拨、思辨、抢答、化解一系列激活手段,使得课堂活动如行云流水、气脉贯通、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四、显著的教学效果。这堂课知识含量充足,教师引经据典,挖掘教材既深且广;学生理解到位,回答问题有理有据,既学到了寓言的相关知识,又学到了寓言的写作方法,还学到了大师们对寓言的一些精辟论述。五、沉稳的教学风格。冯老师由于钻研教材透彻,又能机动应变,故而课堂上的他指挥若定,进退有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渐入佳境。避免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常犯的急躁、慌乱、 “逼供” 、挂漏等毛病。 不足的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该强调的知识记忆没有强调,特别是大师们对寓言的精辟论述。白璧微瑕,此课仍不失为一堂短文深教、细教、巧教的精品课范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