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51084992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科举谚语与民风世态中国古代的民歌谣谚固然不能左 右当时的主流意识,但作为反映世态人 心的民间舆论,却有着官方文献无法替 代的认识作用, “可以观风俗,知厚薄” (汉书艺文志 ) 。在 1300 多年的 科举史上,曾产生过不少相关的民谚俗 语,剖析这些谚语背后的人与事,可以 反映丰富而有趣的世风民俗,折射出古 代读书人的各类心态。本文选取若干有 关科举的民谚俗语,试作简要分析,从 另一视角审视古代的科举制度,感受当 时的民风世态。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59373.htm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五 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2、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唐代的常科考试科目很多,主要 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 算六种,而最被士人看重的是明经与进 士二科。明经就是通晓儒家经典,能熟 读背诵经书,考试也多以死记硬背为主, 每年取额约数百名,因此考取明经者大 都很年轻,如元稹 l5 岁就明经及第了。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才能,在唐代大约百 人取其一,平均每年取中二三十名,其 难度比明经大得多,但仕途前景则比明 经要好。因此唐代人更热衷于进士科, 相对看不起明经科,于是就有了“三十 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谚语。唐代 老年考取进士者的确很多,孟郊 46 岁 中进士,仍然抑制不住其“春风

3、得意”之 情。 康骈剧谈录卷下记载,青年 诗人李贺因韩愈的延誉而知名,比李贺 年长十来岁的元稹慕名去见李贺,谁知 李贺看了元稹的名片后竞不屑出见,派 了个仆人对元稹说:“明经擢第,何事 来见李贺?”弄得元稹非常难堪,惭愤-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而退。这个故事未必真实,却反映了进 士、明经二科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也 可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下一佐 证。 一百二十个蜣螂,推一个屎块不 上。 (同上书卷十五) 唐代科举的主考官叫知贡举,考 生称举子。一旦考取后,要举行拜见主 司的仪式,这时改称主考官为座主,及 第进士自称门生。在此后的官场仕途中, 座主门生便

4、相互照应,结成宗派,这是 中唐以后的官场积习,容易滋生腐败, 因此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这句俏皮话 正讽刺了此种不良积习。唐代每年录取 进士一般在二三十名之间。唐文宗开成 元年(836 年) ,中书舍人高锴知贡举, 要求增加录取名额,他连知三举,每榜 40 名,共录取 120 名进士,这 120 个门 生都对高锴感恩戴德。后来高锴之子高 涣参加进士考试,门生们商议,无论哪 位知贡举,定要设法录取恩师之子。然 而高涣实在不争气,想徇私都不成,高-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涣还是久举不第,有人就用“一百二十 个蜣螂,推一个屎块不上”加以嘲谑。 蜣螂就是俗称的屎壳郎,其

5、讽刺辛辣而 形象,既是对高涣无能的嘲讽,更是对 座主门生不良风习的批判。 槐花黄,举子忙。 (宋钱易: 南部新书卷乙) 唐代长安的朱雀大街两旁皆是槐 树,曲江池畔多栽柳树。每年来长安应 试的举子穿梭于柳荫槐影之下.留下了忙 碌的身影和悲欢的故事。唐代每年新及 第进士的宴游活动,大约自二月一直持 续到四月,落第举子的新一轮备考即从 此后开始。他们多在长安城中找个清静 的闲宅或是寺庙温习功课,谓之“过夏”, 写作新诗文,谓之“夏课”。有时还要备 置酒席,请名流或好友出题目举行模拟 考试,叫作“私试”。到七月份后便开始 四处投献新课,这是唐代特有的“行卷” 制度。举子们把自己的得意诗文抄成卷 子,分

6、别向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投送, 以便博取声誉,获得奖掖,以增加录取-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系数。每当槐花泛黄之际,就是举子忙 碌之时, “槐花黄,举子忙”这句谚语生 动地反映了唐代科举的特点和举子备考 的情形。唐诗中也多有描写,翁承赞 题槐写道:“雨中妆点望中黄,勾 引蝉声送夕阳。忆昔当年随计吏,马蹄 终日为君忙。 ”李频述怀日:“望月 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杏花开 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 ” 名落孙山。 (宋范公:过 庭录 ) 宋朝有个吴郡人孙山,是个滑稽 幽默的才子。某年孙山到外郡去参加取 解试(宋代科举中州府一级的资格考试) ,有位同乡把儿子托

7、付给孙山一同赴考。 结果孙山侥幸名列榜末,同乡之子则落 第未取。孙山先回到乡里,同乡前来打 听其子之得失,孙山调侃道:“解名尽 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从此便有 了“名落孙山”这个典故,它作为科考落 榜的代名词而流传至今。 赶试官生活。 (宋吴自牧:梦-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粱录卷二)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 ,每逢 大比之年,诸州举子自二月间要赶到临 安,先要按规定到礼部呈验解牒,交纳 试纸(宋代试卷由考生自备)加印,还 要购买考篮桌椅等用具。待考试日期定 下,便到贡院附近租房待试。宋代省试 每日一场,共考三场,举子在贡院中, 有巡廊军卒售卖点心、泡

8、饭、茶酒和菜 肉等食品。 梦粱录说:“此科举试, 三年一次,到省士人不下万余人,骈集 都城。铺席买卖如市,俗语云赶试官 生活 ,应一时之需耳。 ” 其实自唐至清,举子参加科举考 试的各类花销都不少。路费、房租、日 常生活开支、行卷费(唐代) 、考试用 品费、及第后的宴游费(进士宴游和家 庭庆宴,宋以后琼林宴由朝廷承办) 、 印制题名录费、登科报喜费,明清以后 还要竖旗杆、建牌坊、挂牌匾等,不一 而足。这还是正常的开支,如果想打点 试官、暗通关节,或是购买夹带、雇佣-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枪手,则花费更多,非官宦富家子弟莫 办。清代谚语中还有“嫖赌吃著考”之说

9、, 因为参加科考破费钱财,故与前四件并 列。 (吴下谚联卷三) “赶试官生活”, 这在古代只是应一时之需,牵涉不过数 十万人(按唐宋发解试或明清乡试人数 计算) 。如今则是年复一年,关乎近百 万的家庭和考生。岁月更迭,世态依然。 “考试经济”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了。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 知。 (金刘祁归潜志卷七) 金朝被蒙古逼迫南迁后,疆土狭 隘,仅保有河南、陕西之地,朝廷缺少 职位而官员多,仕进调官多受阻碍,入 仕后常有候铨十余载而不得职位者,于 是只好归耕陇亩,或当教书匠。故当时 有人说:“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 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 十年窗下无人问也。 ”这句话反

10、映了当时 官场的冗滥现象:读书人十年寒窗考取 功名,却无官可做,既不能施展才能为 国效力,也不能领取俸禄养家糊口。与-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前人相比,反差太大。其中前两句在后 世更为传诵,是旧时戏台上的常用语。 它既表现了古人埋头读书的刻苦勤奋精 神,也折射出对功名利禄的艳羡追逐心 态。 翰林多吉水。 (明张瀚: 松窗梦语卷二) 明代江西的科举十分兴盛,在总 共 89 名状元中占有 17 位,仅次于浙江。 而吉安一府(辖庐陵、泰和、吉水、永 丰、安福等县)就有状元 12 位,居明 代全国州府之首,其中吉水县的状元有 胡广(建文二年) 、刘俨(正统七年) 、 彭教(天顺八年) 、罗洪先(嘉靖八年) 、 刘同升(崇祯十年)五位。张瀚松窗 梦语卷二南游记中说:“再达吉 水,国朝馆阁之臣悉萃焉。谚云翰林 多吉水 ,历考嘉(靖) 、正(统)似前, 信然。 ”查阅明史和明清进士录 , 出自吉安府的进士和翰林确实不少,建 文二年(1400 年)的状元胡广和榜眼王 艮都是吉水人。成祖朝吉安府的进士尤 多,以永乐二年(1404 年)为例,会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