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084325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案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案模板初中语文教案模板导语: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初中语文教案范文模板一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字词(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2)辨析多音字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二)能力训练点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

2、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三)德育渗透点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四)美育渗透点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二.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 “居” “复” “益” “应” “索” “是以”“请” “齐” “汤” “还”等词,进

3、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

4、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2)确保朗读时间。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 “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2.学生制作重点

5、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 “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字词(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2)辨析多音字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二)能力训练点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三)德育渗透点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

6、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四)美育渗透点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二.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 “居” “复” “益” “应” “索” “是以”“请” “齐” “汤” “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

7、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

8、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2)确保朗读时间。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 “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 “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9、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章,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点心得体会就好)七.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

10、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3.解题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 “拜见”的意思)(-)明确目标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结合

11、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4.教师订正并小结。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君有疾/腠在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臣/是以无请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

12、个人物。 “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 “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学生讨论第 1 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教师小结, “立有间” , “立”动词,站立, “有间” ,时间副词,有一会儿。 “立有间” ,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

13、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 ,大病为“病” 。 “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第 2 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 “复见”再一次见。 “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 “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 20 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

14、肤”到“肠胃” 。第 3 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还(xun)走” ,还,同“旋” ,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 。 “扁鹊”望桓而“还走” , “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 ,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 ,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

15、” ,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桓公病死。学生回答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第三层,居五日结尾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

16、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 ,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 ,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 ,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 ,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 ,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四)总结、扩展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 30 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后,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