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定位的实践解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05385 上传时间:2017-08-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定位的实践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定位的实践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定位的实践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定位的实践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定位的实践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定位的实践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定位的实践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实践定位解析李婷 李继武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解放军装甲兵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50)注: 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联 2013 年课题”( 立项编号:B2013019)阶段成果内容提要:实践定位事物本质的理论是中国梦定位的哲学基础,实践对“梦”本质定位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中国梦定位的切近理论前提,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求不同,其定位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在同一中显出了明显差异性。中国梦从救国救民到建国富民再到强国富民直至强国福民的不同定位,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国梦之间有着本质联系。 关键名词: 中国

2、梦 同一性 差异性 实践定位 作者简介:李婷,女,1981 年 1 月生,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李继武,1954 年 12 月生, 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政教室教授,安徽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梦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对此仁智各异。在向我们发出践行中国梦的号召之时,在理论上界定、厘清梦的本质,搞清人的梦的差异和联系愈加迫切和重要,因为这是我们搞清中国梦本质定位的哲学基础。如此,首先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一、实践定位事物本质的理论是中国梦定位的哲学基础第一,“本质概念呈现广狭两义。广义:它指的是事物主要的、内部性的、深层和根据性的并用思维才能

3、反映的东西,反映这种东西的相关概念就是主流、内容、规律、根据或内部联系、主要矛盾、根本矛盾、根本原因、根本性质等等。狭义:它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狭义的本质概念揭示了本质的基本含义。狭义的本质概念认为,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它相对量而言,被规定为质;相对现象而言被规定为本质;相对事物中其它质而言,是具有支配地位2的质,而这种支配地位又是由实践根据该质在事物中所涉关系决定的。事物中多层次多侧面质在特定条件下明确的地位或关系,构成了本质或非本质关系的客观基础,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则将事物多层次多侧面质的地位或关系以实践目的和现实要求确定出来,这是形成事物本质和非本质关系主体性(价值性)和现实性

4、的前提。第二,事物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一是本质实际上是由人们社会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开放的物质统一体,人们总是根据实践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并定位其本质的。元哲学将宇宙一分为二,用物质和意识关系来定位其本质;天文学从宇宙的宏观天体演化和发展规律来定位其本质;物理学从物体、分子角度来进行研究定位;化学从原子角度进行研究定位;数学从宇宙物质形态空间数量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定位;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宇宙中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并进而定位其本质的,如此等等。这种由人的不同的社会实践需要研究定位的结果,概括出宇宙不同层次的规律,形成学说, 以利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宇

5、宙某一个具体事物而言,其属性也无限多样。 但其本质是什么?也只能由实践定位。同样是根三尺长木棍,旅游三产实践将它当做爬山拐杖;战场实践可将它定位为攻防利器;生活实践可将它定位为燃料。二是不同的实践形式对事物本质定位不同。 实践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多种形式,比如,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个体实践、群体实践、人类实践;过去实践、现时实践、将来实践等等,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定位事物本质都不相同。同是井冈山,科学实验实践将它定位为“罗霄山脉中段独特的地质”。处理社会关系实践(近代旧中国的的阶级斗争实践)将它定位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地” ;生产实践,即现今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的第三

6、产业实践将它定位为:红色旅游景点。三是强调本质的实践定位并不表明本质是主观的。四是实践定位事物的本质具有双重规定性。第三,掌握实践定位事物本质方法的意义。当实践主体由客观原因而需要研究某种事物质以便确定解决矛盾的方式或完成某项任务时,该事物的这种质即上升为本质地位,具有了本质属性。而与这种质相关联的事物中其它方面的质,则处于非本质的地位。基此,人可以确定特定界限内事物本质和非本质关系的主从地位,澄清认识和思想迷误,准确制定解决问题的方针、对策,有效3认识和改造世界。”【1】 理解了上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理论,就会使我们对“梦”等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

7、识,因为,它是理解这些社会现象”本质定位的哲学理论基础。二、实践对“梦”本质定位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中国梦定位的切近理论前提第一,不同实践主体由其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具有差异性。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 梦不仅是一种主观追求,客观上更是一种价值。客观世界有无限的事物和过程,某一事物又有无限的层次和变化趋势,当人们从事不同实践形式而实践主体以梦的需要方式来定位这些事物时,便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形式“梦”的价值关系,于是便表现出各种各样“梦”的界定。梦的本质由实践定位,这是根本,但我们再具体

8、考察就会发现,人们对梦所以各有各的看法与理解,这又是由实践主体即价值主体的需要不同而引起的。为此还要深入理解价值这个概念。一是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凡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现象都属于价值现象。 “梦”当然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价值现象,显然归属于价值范畴。二是价值具有关系质。事物的属性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人的需要构成价值的主体条件。三是价值具有明确的主体性和多元性。四是事物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一个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关系。五是价值和价值观又是有区别的。价值是客观的,价值观念则是对这一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或表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指出

9、的是:主体不同而形成的价值不但多元,而且,作为价值反映的观念也是多元的。由于价值现象的主体性决定了它是多元的。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生活中价值或价值关系以及反映它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价值观不但多元,而且还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懂得了上述理论,我们便可以知道人们为什么对梦各有各的看法与理解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由于实践定位事物本质不同所引起的多元主体需要不同。4由实践定位的梦的本质,展开些说,它既是一种由实践主体根据需要定位的价值关系质,又是反映这种价值关系质的价值观。梦的客观价值关系与其反映的价值观好象不容易区分,其实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当我们有梦这种反映时,这是一种价值观,但我们透过这种价

10、值观(如果它是一种真实反映) ,那么它肯定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一种价值关系。比如,中国梦好象它是一种梦想,是价值观,但这种中国梦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这个主体需要与客观世界具有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属性和趋势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并非只是一种理想,而是有坚实的主客体关系统一的客观价值关系基础的。梦作为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因实践主体需要不同具有差异性;作为价值观,梦又是对客观存在的梦的价值关系的一种反映,是第二性,这种第二性反映,即使是真实反映,也具有差异性;何况,梦作为价值观有时并非如实反映梦的客观而真实的价值关系,这又显示了梦本

11、质由实践主体需要定位后的差异性。第二,相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又具有同一性。 如上所言,不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作为价值关系质具有差异性,差异表现为区别和对立的离异趋势。现在,我们从另一角度看,相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作为价值关系质又具有同一性,同一表现为联结和相互转化的趋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群体或类的发展的。马克思有两句铭言可以对我们理解这个道理有所帮助,这就是:“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3】 “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12、。 ”【4】 不但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群体的发展,即使相对小的群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对大的群体或类的发展。基此,相同条件决定的处于根本利益相同的实践主体,因需要在定位梦的价值关系质上尽管在非根本利益上有区别,有差异,但在根本利益上,相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又具有同一性。当然,以个体实践、群体实践对“梦”的本质规定来说,两者显然是有区别的,在“梦”的本质规定上,各显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为群体实践,其对梦的本质规定也不相同,比如,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实践所规定的中国梦(强国福民梦)本质是中华民族的5伟大复兴,其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

13、实实践所规定的强军梦则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但由于处在同一历史条件下的实践而且由于主体间的根本利益一致,在关系上,它们相互联结,不可或缺,就有了同一性。而且在这种辨证相联的同一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又各不相同,比如就党和解放军这两个群体梦之间的关系来说,显然是前者决定后者,也就是中国的强国梦决定了强军梦。就群体实践相较个体实践来说,在辩证关系上,前者对后者也是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但不管如何,同为群体实践比如民族、国家、军队、政党的实践彼此间决定的梦的本质虽然是彼此有区别的,但它们又是辩证相联的。至于个体实践决定的梦的本质和群体实践决定的梦的本质更会显出一种既区别又辩证统

14、一的关系。因此,相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又必然具有同一性。三、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对中国梦的本质定位1840 年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不再是朝代更迭的旧有轨道,而是亡国灭种。当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也同时向社会有识之士或政治力量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问题。这个梦总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先实现两个分目标。第一步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第二步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

15、务间的关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复杂事物以及蕴含的符合规律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两大任务信息,如何实现中国梦呢?近代以来的中国人以自己的实践定位了各自的中国梦,并相应采取多种路径来实现自己定位的中国梦。 事实表明,近代中国,一方面,救亡和富强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追求,另一方面,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曲折历程,可以看到一个严峻的局面:当时中国传统专制势力,逐渐在利益上与外国列强形成高度默契,造成6阻碍中国独立自强的

16、强大反动力量。因此,旧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根本无法自主决定自身命运,无法通过顺延资本主义逻辑实现国家独立与富强。以上政治力量由实践定位的中国梦,因不适合中国国情,都破灭了。这说明实践尽管能定位事物或梦的本质,但有的实践主体定位的事物或梦的本质是虚幻的,不合乎事物本质的实际,因此再由实践检验时,就破灭了。但中国梦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它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历史学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5】 在伟大的铸梦世纪工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