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1053370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限度检查解读蔡美明 2005.11一、前言 1. 规定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定义及检查内容。 2. 实验的环境设施及操作的无菌要求。 3. 对检查中使用的助溶剂、中和剂、灭活剂的 作用及对微生物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应进行验证 4. 霉菌培养温度改为2328,控制菌培养温 度改为以3537表示,细菌不变。 5. 增加检验结果的单位:10g,10ml。二、具体内容1. 检验量:指明了检验量是一次试验所用的 量;对贵重药、微量包装药可酌减 ,但不规定3g或5g;因沙门菌检 查的报告单位为10g或10ml,所以 检验量应另增10g或10ml(不含阳 性对照用量)。2. 供试液制备(与2000年版药典相比

2、的不同点)2000年版药药典2005年版药药典 (1)使用0.9%无 菌NaCl溶液使用pH7.0无菌NaCl-蛋白胨 缓冲液 (2)供试液制备 以加一定体积表示供试液制备以加至一定体积 表示 (3)供试液分三 类六种供试液分三类七种,但分类 更合理,函盖面更全 (4)制备方法有 限增加了新的制备方法,对培 养基稀释作了进一步详细 规定3.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 3.1平皿法: 3.1.1平皿法两版药典比较 3.1.2平皿法菌数报告规则 3.1.3平皿法其他内容,如阴性对 照试验等等与2000年版相同3.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续 ) 3.2薄膜过滤法(为2005年版药典 新增内容) 3.

3、2.1操作 3.2.2阴性对照试验 3.2.3培养和计数 3.2.4菌数报告规则 3.1.1平皿法两版药典比较2000年版药药典2005年版药药典 (1)连续3个稀释 级连续23个稀释级(2)培养基约15ml 培养基约1520ml (3)每稀释级应 作 23个平皿每稀释级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2个 平皿 (4)无培养和计数栏增加对同级的两个 平板,当菌落数大于等于15个时, 则两个平板的菌落数不能相差1倍 或1倍以上3.1.1平皿法两版药典比较 (续) 2000年版药药 典2005年版药药典(5)培养基的 适用范围,规 定比较乱,表 达不清,不易 理解营养琼脂培养基用于进行 细菌计数;玫瑰红琼脂培

4、 养基用于进行霉菌及酵母 菌计数;酵母浸出粉胨葡 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进行 酵母菌计数,或用于特殊品 种(含蜂蜜、王浆的液体 制剂)进行酵母菌计数3.1.2平皿法菌数报告规则 2000年版药典存在许多不足 ,2005年版作了较大改动 1) 规定取两位有效数字报告。在 计数及中间计算过程中可多保留一 位。 2) 2005年版中: (1)与2000版相同 3.1.2平皿法菌数报告规则 (续 ) (2)当比值2时,与2000年版相同 ,以两级均数报告 当比值2时,规则与2000年版不同 ,如比值为25时,说明两级之间存 在较大差别,应以低稀释级的菌落数 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增加了比值大于5,或出

5、现高稀释级 菌数大于或等于低稀释级,应查明原 因。如试液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就不 能象上述一样忽略,必须调整方法 3.1.2平皿法菌数报告规则(续) (3)与2000年版相同 (4)与2000年版相同3.1.2平皿法菌数报告规则(续) 3) 还删除了2000年版中不合理 的3条;把培养基稀释列为具抑 菌活性供试品在任何情况下通 用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 情况,而且方法也进行了合理 的调整,取样改为2ml,每1 ml所注平皿多个(不定) 3.2薄膜过滤法(为2005年版药典新增内容)3.2.1操作: 1)取相当于供试品1g(ml)的供试 液如取供试品1g(ml)或1:10供 试液10 ml或1:

6、100供试液100 ml ,加至适量稀释剂 ,混匀,过滤 2)冲洗方法、冲洗液、冲洗量(应 验证) 3)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膜 3.2薄膜过滤法(续)3.2.2阴性对照试验:等同于“空白试验”,即不加 供试品,按同法操作所得结 果,每种培养基均需做。3.2薄膜过滤法(续) 3.2.3培养和计数:与平皿法相同。但每张滤膜上菌数 应不得过100个,如果超过100个, 也就是每1g(ml)供试品含菌量较 多,可取适宜稀释级供试品1ml检查 ,例如,1:10取10ml检查,菌落 150个(150个/g),则改用1:10 取1ml检查,菌落为15个(150个/g ) 3.2薄膜过滤法(续) 3.2.4

7、菌数报告规则: 1) 报告每1g(ml)供试品菌落数; 2) 若膜上无菌落生长时,如果(每 张膜过滤1g(ml)供试品或1: 1010ml供试液,如每张膜过滤1: 1010ml供试液,则报告10个,依 此类推,为1乘以稀释倍数4. 控制菌检查 1) 大肠菌基本相同,主要修改是:当 MUG和靛基质两项中有一项为阳性 时,大肠菌的进一步确认通过大肠菌 菌落形态特征比较进行鉴别排除,增 加大肠菌形态特征,对进一步确认做 什么生化试验不作硬性规定(是否妥 ?),所以原有的生化试验结果判断 删除了。4. 控制菌检查(续) 2) 增加大肠菌群检查。 3) 沙门、金葡、绿脓也和大肠菌 一样作了调整,大同小异

8、。沙门 菌规定取供试品1 0 g(ml),另 加阳性对照10 g(ml)。 4) 增加了梭菌检查(无论试管或 平皿都要注意厌氧条件培养)。5. 微生物限度标准(略) 主要变化是由按剂型 控制改为按给药途径 控制。 6. 方法验证 6.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1) 菌液制备(略) 2) 验证方法:主要分四组,测得四组数据。 供试品对照组:按拟定的菌落计数方法, 准确测定规定量(与试验组的相同)的供试液中 的菌落数,得供试品的已知含菌数-相当于 已知供试品的含量。 菌液组:测定所加的试验菌的菌数-相 当于精密称定对照品,得对照品的已知加入 量。6. 方法验证(续) 试验组(操作略):

9、取已知含菌数的 供试液(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 液1ml)和一定量的试验菌,进行测定 。测得试验组的总菌量,测定两份(两 个平皿),求平均值 计算试验组的回收率:试验组-供试品对照组(加入试验菌的测定值)菌液组(加入试验菌的已知值)(应70%)6. 方法验证(续) 稀释剂对照组:以相应稀释液替 代供试品,按试验组同法测定 计算稀释剂对照组的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加入试验菌的测定值)菌液组(加入试验菌的已知值) (应70%) 上述整个试验应至少进行3次独 立的平行试验,即分别平行取来 自同一批样品的三份供试品,平 行操作,作三次验证测定。每次 验证试验的试验组和稀释对照组 回收率必须两项同时

10、70%,所 被验证的检查法成立,否则 6.2控制菌的验证根据各品种项下微生物限 度检查标准中规定检查的控制 菌,进行相应的验证;根据检 查的控制菌选择对应的验证菌 ,大肠菌群选大肠埃希菌。 试验分二组 试验组(操作略):规定量 一般为1:10供试液10ml(相 当于1g或1ml供试品),沙门 菌除外。取供试液、试验菌加 入增菌培养基中。按拟定方法 检查。 阴性菌对照组:检查大肠、大肠菌群、沙门-金葡为阴性 检查绿脓、金葡、梭菌-大肠为阴性进行阴性试验时,取供试液及阴性对 照菌,然后按控制菌检查的方法进行 试验,例如,验证控制菌大肠菌的检 查方法时,应取供试液及金葡菌,按 大肠菌检查方法进行增菌

11、检查,应不 得检出金葡菌。本阴性菌对照组试验 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大肠菌检查方法的 专属性 7.总结 作为研发者,需要做的工作是: (1)建立方法; (2)验证方法; (3)制订质量标准 作为检验者,应该做的工作是:-按制订的方法(质量标准)检验 10号资料(质量标准研究资料)(1)实验仪器、试药(包括培养基、 稀释液、冲洗液、菌液,包括 培养基的相关试验) (2)根据什么原因、理由、依据拟定的方法 (3)按药典要求进行验证,主 要实验操作 (4)验证数据、结果,列表表 示 (5)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 查,目的是检查药品中是否污染了微 生物,污染的程度怎样?为了要能准 确地检测其结果,必须排除实验环境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用试药材料、 实验操作以及药品本身等等,对所污 染微生物的生存、生长,产生任何不 良影响的因素。上面所涉及的内容, 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