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050410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及肇庆市的瑞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等地。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1、4%,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团组织以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根据当地青年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动共青团工作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办公厅赴广东调研组对该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

2、,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作的探索,从思路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 年到 1996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7、8%,不仅高于全省 14、5%、全国 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 384、6 亿美元

3、,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 87、98 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 68%和 24%。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25、8:45、5:28、9 发展为 1994 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

4、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 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 年代中期增加到 200 个,1992 年达到 406 个,1994 年达到 597 个。15 年增长近 10 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 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 个百分点。

5、现在,该地区平均每 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6、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特点1、青年群体的构成为二元结构。珠江

6、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由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部分组成。据 1997 年底的统计,广东省青年总数为 1589 万,全省外来务工青年有500 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外来务工青年与当地青年的数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镇或行政村,外来务工青年已经超过当地青年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如,广州市东山区有外来务工青年 6000 多人,占全区青年就业人数的65%。又如,深圳宝安区有外来务工青年 90 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 4 倍多;福田区皇岗村有外来务工青年 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 40 倍;龙岗区爱联村有外来务工青年近3 万,而本村村民只有 2907 人

7、。2、青年群体分化明显。总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年分为当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个基本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联络的日益广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整合与分化也在加深。其中, “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 “三高”青年是指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 ,他们的行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四不”青年是一个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不学习、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业生活,具有明显的寄生性。根据当地团组织的调查分析,从职业分类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稳定,青年职员一般向往体面和荣耀

8、的生活,公务员则更希望前途顺利,知识分子重在谋求发展机会。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新型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青年职员群体迅速壮大。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青年中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有明显不同。总之,不同职业青年群体的利益要求与精神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引导着青年群体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中基于共同爱好与兴趣而自发成立的专业社团比较发达,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3、青年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力量。在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经济组织中,基本上是青

9、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经济组织中工作的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青年,现在和将来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中山市能够被遴选为全国 30 个“科技兴市”的先进城市之一,与该市有一支力量强大的青年科研队伍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分析,1995 年,中山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几个百分点。4、职业选择注重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般把能否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看得比较重。据当地团组织调查,珠海、番禺两市分别有 50、4%和 37、3%的青年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长远发展前景及个人兴

10、趣特长。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社会能够为各个层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5、注重社会生活。在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把“八小时”以外的社会生活看作是自己整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社会看作是自己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会生活的领域十分广泛,跨单位、跨团体、跨区域的社会行为,在青年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社会公共场所。传统的走亲访友,闲聊度日,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该地区,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种亚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

11、,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潮流。三、社会化运作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团组织所使用的“社会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从运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面向社会设计活动。珠江三角洲团组织设计的活动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及群众,便于人们在“八小时”以外自愿参与,从而使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面。而团组织一般只负责活动的设计和宣传,很少进行直接组织。如,广东团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广场” ,深圳团市委创立的“大家乐”舞台,都是这样。每周末在广州市著名的商业网点天河城广场开展的“青年文化市场”活动,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观者如潮。现在,青年文化广场

12、活动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开。在深圳,以青年为主体,以“自愿、自荐、自演、同乐”为原则的“大家乐”舞台,自 1986 年 7 月第一次开办以来,仅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就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 XX 多场,参加表演者 4 万多人次,观众达 450 多万人次。全市有不同规模的“大家乐”舞台 100 多个。对“大家乐” ,社会各界有口皆碑,誉之为“特区平民夜总会” 、 “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蓝的天” 。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期间,深圳团市委设计的“营造回归纪念林”和“回归的足迹接力跑”活动,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2、面向社会设置组织。团的组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难点。在这方面,珠江三

13、角洲团组织可以说在探索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和“一厂一支部”的格局,通过设置企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兴趣建团、员工宿舍区域建团、活动中心建团等途径,探索国有企业建团的新途径。通过依托工会建团、社区建团、行业挂靠建团等灵活形式,使新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取得了突破。在农村,形成了以村建团委为核心,以支部进厂和厂外建团为网点的以村带厂设置模式。实现了农村团组织的良性运行。特别是注重调整和改革社区共青团工作体制,加强社区与行业、学校等不同战线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组织的区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3、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资

14、源,是全团推动工作发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对此的理解则更为深入,操作上则更为系统。首先,他们注重向社会寻求人力资源,以发展和壮大共青团的工作队伍,形成以团干部为骨干,团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队伍。如,在深圳,团的许多具体工作是义工在做。同时,他们还努力向社会寻求财力资源,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实业创收三结合的经费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把党政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同样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来获得法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说,过去靠文件,现在靠立法。珠江三角洲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

15、,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四、事业化发展据当地团干部讲, “事业化”是各级团组织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从“办

16、实业”到“办事业” ,团组织有过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现在他们所形成的共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必须以办事业为主,以办实业为辅。而且,无论是办事业,还是办实业,都要围绕青少年需求来办,都要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统一。从珠江三角洲团组织的实践看,共青团组织兴办的事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青少年活动阵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成规模,上档次,是共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团市委直接领导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 3 万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60 人。他们坚持从事业带实业,以实业补事业,发展事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创一流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正在筹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宫,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总建设面积为 3 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大小教室、饭厅70 多间,拟设培训项目 80 多个,娱乐项目 20 多个,可以同时接待 5000 人学习、参观和娱乐。又如,江门市现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运行状况良好。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