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离骚》中的几个字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35.33KB
约4页
文档ID:51041871
《离骚》中的几个字_第1页
1/4

降“降”属古匣母冬部字(王力《古代汉语》二册:P690“匣”母, P679“冬”部)“冬”部的字今音韵母有读“eng” , “ong”的,但尤以韵母“ong”居多古“见溪群晓匣”母的字,遇细音、洪音的不同(韵母中有i,ü为韵头为细音;无i,ü,而是以 a 或 o 或 e 为韵头、韵腹为洪音) ,分别要读成“j 、q、x”和“ g、 k、h”“降”是 “匣”母字, 就可能因为韵母的洪、细的不同, 今音声母有所变化由于“降”是“冬”部的字,今音韵母又以“ong ”为多,且“ ong”是洪音,所以“降”的今音,就可能会读作“ hong ”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力指出,庸、降,东冬合韵(见《古代汉语》P562 ) 也就是说,庸,是东韵(P681 ) ,降是冬韵( 679 ) 而不在一个韵部的字是不押韵的,那为什么句中又能押韵呢?这就是因为,庸、降分别是东韵、冬韵,而三十韵部表(P540 )中,东、冬属于第三纵行的阳声韵部,且二者又相邻根据旁转关系,二者是可以通押的(也就是合韵),即是说,庸、降两个字现在的读音尽管不一样,但在古代是可以押韵的皇A 皇是会意字。

金文下边是王字, 上边是冠冕形, 会意为王头戴冠冕 小篆冠冕形变为 “自”隶书、楷书笔画化,又变为“白”皇的本义是王所戴的冠如《礼记·王制》 : “有虞氏皇而祭 ” (有虞氏;古部落名,古史传说其部落联盟首领是舜皇:用作动词,戴冠古代帝王的冠都用珠宝玉器修饰,所以璀璨辉煌,皇字由此引申为辉煌,美盛鲜明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干彼原隰 (华:花的古字隰:音xT,低洼地 ) 又是对君主的称呼, 上古有三皇 秦始皇开始称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 ”(朕:皇帝的自称) 李玉洁 .常用汉字形音义[M].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B 皇的本义是大 (说文:“皇,大也 ” )如《诗 · 大雅· 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毛传:“皇,大 《 逸周书·祭公》 : “汝其皇敬哉! ” 孔晁注: “ 皇,大皇又指天《诗·大雅·文王》 : “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毛传:“ 皇,天 《楚辞·离骚》 :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予以吉故王逸注:“皇,皇天也 ”皇亦指天神《诗·鲁颂·闳宫》 : “皇皇后帝,皇祖后稷郑玄笺:“皇皇后帝,谓天也 ” 《论语·尧曰》: “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何晏集解:“皇,大;后,君也大大君帝,谓天帝也 ”皇后来主要指君主,帝王《诗·周颂·酌》 : “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 ” 《诗·大雅·文王有声》: “四方攸同,皇王维辟毛传:“ 皇,大也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自秦始皇时保吉 .“皇、帝、君、王”同义辨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 6 期. C 皇是太阳和君主皇在金文中的形象,下面是土, 上面是太阳 在蒙昧时代,太阳是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对象在最初, 人们把人间至高的权力与太阳紧密联系起来比较常见的是将君主看做太阳的后代 也有一些记载将君主和太阳等同起来这是由于人类的原始思维决定的(他们主客体不分,认为人与万物没有本质区别)后来,伴随神权政治的产生,这样的观点得到强化文若愚 .语言常识全知道[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4. “皇考”是对亡父的尊称《礼记·曲礼下》 : “[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考甲骨文金文六书通里的篆书说文里的篆书A 考的本义是老男人甲骨文里的“考”字,像是一个头发稀疏的人,拄着拐杖,而下面是一个表示男性的符号,整个字形显示了一个老年男性的特征,也正是凸显了“老男人”的意思。

在《诗 · 大雅》里记载的“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其中“寿考”就是年纪老了的意思古人还有 男人的年纪大引申到去世的父亲 如“如丧考妣”中的“考”就是对死去了但仍活在心中的父亲的尊称老人行动不便就只能拿着拐杖敲击年轻人,以发泄怨气,这就引申出“敲击”的意思,又由此 引申出“考察”的意思,还有“推求研究”等新的意思文若愚 .语言常识全知道[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4. 说文: “考,老也 ” “妣,殁母也 ”段注: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文若愚 .语言常识全知道[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4. B 《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考妣”既指“在世的父母”,也指“去世的父母”并且通过文献例句的排列,显示了词义变化的先后顺序(即先秦时期表示“父母”,汉代强调“亡父亡母”曹瑞芳 .“如丧考妣”辞书释义辨析[J].古汉语研究,2012.3 朕甲骨文金文六书通里的篆书说文里的篆书A 《说文解字·舟部》曰: “朕,我也阙”段注: “此说解既阙,而妄人补‘我也’二字未知许说字之例也按:‘朕’在‘舟部~,其解当日‘舟缝也 ” ’ B “朕”若释为“舟缝” ,不论从造词角度,还是从造字角度说,都似有浪费之嫌。

很难设想,一个如此“冷僻” 、 “狭窄”的意义,要造一个专词、写一个专字的,它不符合语言文字的经济原则,如同“间”的本义并非就是“门缝”的道理一样另外, “段注”释“朕”为“舟缝”,却并未列出直接的“书证”,而《辞源》 、 《辞海》、《中华大字典》等辞书干脆舍弃、否定这一义项,再者,最关键的是, “段注”释“朕” ,仅仅拘泥于“朕”的形体本身,而无视字的源流关系事实上,这种释法忽略了“朕”与“关”的关系从字形分析看, “朕”由“舟”和“关”组成关”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像两手捧一根棍状物;到了金文中的写法,棍状物中间已略微加粗《正字通·火部》释“关”为“同烬,烛馀也《说文·火部》释“珞”为“同烬,烛馀也” 《说文·火部》日: “烬,火馀也” 段注: “依唐初玄应本: ‘火之馀木日烬,死火之烬日灰 ’从上述释义中可以体味出,“关”字构形中的所谓棍状物,应当是一束将尽的火炬关”的最初构形,即两手捧着一束将要燃尽的火炬状, 故小篆写法的 “关”上边已径直写做 “火”了馀火弥足珍贵, 所以《玉篇· 火部》关:舔,火种” 火种,可以聊备日后之需,也是馈人的最珍贵礼物,因此“关”有了“给” 、 “予”等意义。

如: 《毛公鼎》: “易女兹关”中的“关”即“给予”义吴凌云则径直释“关”为“送”义,并释其形为“两手推火”至于金文中“关”字上边还有加“八”形的,高鸿缙解释为: “加八 (分)为意符 ,, 谓火种必分也”,也是力主 “关”有“给”、 “送”义的大家熟悉的“送”字,在构形中也与“关”字有关,只不过“送”从“辶”,但是“舟”与“辶”二者可以相通而且“般”字从“舟” ,故有“搬运”义,又有“赐予”义;“受”字,甲、金文中写做:上下各为一只手,中间一个“舟”字,故也有“给予”义可见,“朕”字不论从它的初文写法看,还是从本身构形看,都与“给”、 “送”的意义而由“朕”参与组成的字也有“给予”之义另外, 《尔雅·释诂》篇第45 条: “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予”有“给予”之义,又有代词的用法不过在第43 条有“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两条相邻, 43 条中已用“我也”释“台”、 “朕” ,故 45 条中似不应再以同训解之清代人朱骏声说:“ 《尔雅·释诂》 : ‘朕,予也’ 此条‘台’借为‘诒’; ‘阳’本作‘赐’ ,皆‘予’字本义故, “朕”的本义为“给予”,而后可能因为“予”的关系,引申为代词“我”。

刘乃叔 .“朕”本义考 [M].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李玉洁 .常用汉字形音义[J].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年 03 月第 1 版.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