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标点”未必好于“无标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029297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标点”未必好于“无标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标点”未必好于“无标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标点”未必好于“无标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标点”未必好于“无标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标点”未必好于“无标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标点”未必好于“无标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曾写过一篇传统读书就是慢读书的文章,虽然该文写得很长,但还有些话要说。“读书识字”我们习惯把孩子进学校接受教育笼统称为“上学读书” , 这绝大多数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书,也是学习“读书”之始。绝大多数书籍是有字的, “无字天书”只是个传说,读书要从“识字”开始,因此俗语谈到孩子上学,概以“读书识字”称之。古人是五至七岁上小学,开始识字。先秦的小学除了学习些初步的礼仪外,就是识字。识字对于接受教育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汉字属于象形系统,不同于拼音系统的文字只有三四十个拼音字母。商代甲骨文, 已发掘的 10 万片甲骨中就有四千多个图形,能够解读文字在2500 个以上;金文,仅容庚先生的金文

2、编中其中可识别的文字也在2500个左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文字近万个。而且时代越靠前单音词越多,单音词的记忆要难于复音词、多音词。因此识字对于孩子来说是个苦差事。“识字”教育是读懂书的关键,有的人念了一辈子书都不能过关,错字别字连篇,或以此教人,更是贻误后人。古代有许多讽刺人们读错别字的笑话,明代有笑话说莫云卿与屠隆等到朋友袁太冲家看到桌上有个帖子,上面写着 “琵琶四斤” ,三人大笑, 于是他们凑了一首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枇杷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关于错别字的笑话中最精彩的是尧山堂外纪记的一个宋代故事:政和间曹组(字元宠)有题村学堂图诗云:“此老方扪虱,众雏争附

3、火。想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 “都都平丈我”本应是“郁郁乎文哉” ,出自 论语 ?八佾 ,孔子用以赞颂周代典章制度之完善美盛,而这位老迈昏庸的乡村塾师把这五字全部读错。更妙的是“一日,宿儒到社中,为正其讹,学童皆骇散。时人为之语云: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人们认假不认真,正确读法反而不被接受。开蒙老师对学童影响甚大,先入为主,有的终其一生都难改正。后人有诗云:“此言真与我心同:择傅宁能忽训蒙。今日非无村塾老, 都都平丈教儿童! ”言给小孩选择开蒙老师必须谨慎。句读与标点符号按照传统的教育程序“识字”之后就是“句读”。所谓“句读”就是分

4、章断句。汉代经师何休说到学者在理解春秋时“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 。弄乱了“句读” ,自然不能正确地解读经文。而且,句读不同也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 ?泰伯)就有六七种断句,因此有六七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1、古代有标点符号吗今人常说古书没有标点,的确大多数线装书、特别是 “白文本”,每页基本上都是漫漶一片,没有分章断句;可是也有学者认为自古就有标点,甚至追溯源流,并有“中国标点符号史”之作。这也自有其道理,如近年出土的先秦两汉的简牍很多,研究者从中发现一些与文字章句有关的符号如“ ?” “?” “

5、”“口” “”等,有人还根据出土的先秦两汉简牍总结归纳,认为当时有九种标点符号;也有人根据敦煌写卷指出那时所用的符号有十八种;更有把两宋兴起的评点派在评点诗文所用的符号(主要评骘优劣)视作传统的标点符号的规范与完成(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使用新式标点),这是值得商榷的。现代人们理解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必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其使命是把作者在书面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此标点符号是固定的、其代表的意义也有社会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或由约定俗成,或是因行政部门推动。另外,创作书面文字时要加上标点符号也是作者工作的一部分。就这些特点分析上面言及的符号,则很难一一符合。首先,这些符号

6、不是写作者本人遗留下来帮助读者理解本人所写文字的,先秦两汉出土的简牍上的符号是传写者、或者是读者为了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所用的。这是古人读书的习惯。何休所说的“句读”也不是经典作者所遗留下来的,而是研究该部经典的老师宿儒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的,因此一部经典,不同经师可能有不同的“句读” (每部经典各有师承传授,例如诗经在汉初就已分为齐、鲁、韩三家,各有传授,著名的经师有辕固生、申公、韩婴,后又有赵人毛苌所传的“毛诗”) ,每部经典各有传授师承,“识字”“句读”也是“师承”的一部分。当然识字和句读只是学习经典的初步,如果只停留在识字和句读上,不明了经典中所包含的深刻的道理,则被人们视为不谙大

7、道的“章句小儒”。其次,在符号的使用上没有一定的规范,例如一个小圆黑点 “”有的代表一篇的开始,有的代表句子的终结,有时又相当于现今的逗号或顿号。本来标点符号是帮助读者理解文义的,这种没有固定不变内涵的符号,要先了解了文义才能断定符号的含义。因此它们不具备标点符号的功能。2、关于评点书籍所用的符号宋元以来,随着木刻书籍的出现和书籍刊刻的市场化、商品化,坊间书铺出版了一些带批点或圈点的书籍。其目的或是为了向读者推荐,或是为初学者指示学习门径,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获取利润。这些批点先是施之于诗文选本,后来许多戏曲、小说,特别是辅导科举考试制艺文选 (明清两代就是 “八股文”, 这种批点尤受欢迎,甚至

8、不成书的单页也有买的),连经史杂钞也有圈点。这个过程清人叶德辉书林清话 ?刻书有圈点之始中说得很系统、详尽:刻本书之有圈点,始于宋中叶以后。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有圈点必校之语,此其明证也。 “孙记”宋版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二十四卷,旁有句读圈点。瞿目明刊本谢枋得文章轨范七卷,目录后有门人王渊济跋,谓“此集惟送孟东野序、 前赤壁赋系先生亲笔批点,其他篇仅有圈点而无批注,若归去来辞、 出师表并圈点亦无之” 。 森志、 丁志、 杨志宋刻吕祖谦古文关键二卷,元刻谢枋得文章轨范七卷,又“孙记”元版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庐陵须溪刘辰翁批点,皆有墨圈点注。刘辰翁,字会孟,一生评点之书甚

9、多。同时方虚谷回,亦好评点唐宋人说部诗集。坊估刻以射利,士林靡然向风。有元以来,遂及经史,如“缪记”元刻叶时礼经会元四卷,何焯校通志堂经解目程端礼春秋本义三十卷,有句读圈点。大抵此风滥觞于南宋,流极于元明。丁志有明嘉靖丙辰三十五年,刻檀弓丛训二卷,则托名于谢叠山批点矣。 “缪续记”有明刻苏批孟子二卷,则托名于苏老泉朱墨矣。至于史汉评林,竞成史书善本; 归评史记,遂为古文正宗。 习俗移入, 贤者不免。 因是愈推愈密,愈刻愈精。有朱墨套印焉,有三色套印焉,有四色套印焉,有五色套印焉,至是而椠刻之能事毕矣。近几十年来, 古典文学研究中, 通俗文学作品的评点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关注,这些评点符号也广为文学

10、研究者所知。如评水浒传的李卓吾(有人认为是书商伪,毛)、金圣叹,批三国志演义的毛宗岗父子,批点红楼梦的脂研斋等等。从事评点者极众(批点者享受到“为人师”的优越感),在高位者有乾隆皇帝(批点了唐宋文醇唐宋诗醇 )当然也有混迹于底层社会的马二先生、匡超人之流。那么,经常用的圈点的符号是什么样子的呢?明代徐师曾在文章明辨序说中征引南宋大儒真德秀的“批点法”:真氏将批点符号分为四组:一,点(、);二,抹() ;三,撇() ;四,截(一) 。“点”有三种用途:一是“句读小点”(?) “语绝为句,句心为读。”二是“菁华旁点”(、 ) “谓其言之藻丽者,字之新奇者。”三是“字眼圈点” () “谓以一二字为纲

11、领,如刘更生封事中之和字是也。”“抹”的用途是标明“主意”和“要语”。“撇”是标明文章“主意”“转换”。“截”把文章分“节段” ,以便记忆。“如贾生可为痛哭者一之类”。 “撇” “截”符号类似,但“撇”在文侧;“截”在文下。另外还征引了明代文人唐顺之的“批点法”唐氏把批点符号分为九类:一,长圈,标示“精华”。二,短圈, 标示“字眼” 。三,长点、 、 、 、 、 、 、 ,标示“精华”。四,短点、标示“字眼”。五,长虚抹(双长虚线)标示“敝”(有缺欠)。六,短虚抹(双短虚线)标示“故事”(有出典)。七,抹,标示“处置”。八,撇一,标示“转调”。九,截一,分段。两相比较,真、唐二人所用的批点符号

12、有很大区别,唐把“长圈”和“长点”都标示为“精华”; “短圈”和“短点”都标示为“字眼”,但两者肯定有主次之分,应该是前者为主,后者为次。真、唐二人把批点弄得够复杂了吧!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在谈到读书圈点时繁琐到令人生畏。比如在读韩愈文章时,又把文章分为“议论体”与“叙事体”,两者批法还有区别。用的符号仍是“圈、点、抹、截”四类,但每类符号又分“黄、红、黑、青”四色,另外“圈”分“大圈”与“圈”; “抹”分“侧抹” “中抹”; “截”分“半截” “截”合起来有数十种之多。这简直不是读书,而是制作五色缤纷的工艺品了。我很怀疑就是程端礼是否能坚撒口此读书!不过把不同色彩的文字写在一张书页上,如果

13、安排得当,还是非常美的。追求审美精致化、生活化明代文人把彩色评点印到书籍中去,开卷悦目。最早的套色印本就始于刻印评点类书籍。万历间出版家闵齐仅所刊第一部朱墨套印的春秋左传“凡例”中说: “旧刻凡有批评圈点者,俱就原版墨印,艺林厌之。今另刻一版,经传用墨,批评以朱,置之帐中,当无不心赏,其初学课业,无取批评,则有墨本在。”读者不满意评点与正文一个颜色,闵氏把评语印成红色, 可见彩色套印的初始就与评点盛行密切相关;像四色套印 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的四色就是程端礼批点书时用的黄、红、黑、青四色。宋明两代,虽然评点符号的运用上各行其是,但大体上用的就是圈、点、抹、截四类却没有多大变化。到了清代,“抹”与“

14、截”很少用了,近人刘声木在苌楚随笔?岳端编寒瘦集中云:幼时读 国朝诗别裁 ,名氏注有云:“宗室岳端编唐孟郊、贾岛二人之诗, 为寒瘦集一书。”当时颇欲见之,乃迟至三十年后,至戊辰二月,乃得此书原刊本。书为康熙己卯十月下浣,玉池生岳端兼山选评,红兰室评点,写字刊本。圈点、评语,悉用红字。前有玉池生自序一页、唐书本传与凡例二页、目录六页、诗集三十七页,雕刻甚精,当时印本必甚珍贵。其凡例中,有一条专言圈点,颇与文学有关,因录之于此:“一,选诗家原有圈点二项,特于字句新奇,声调响亮而已。今分六项,欲观者识作者之意也。凡一首主脑,并关锁照映处,悉用。客意并转折处,悉用口。一句辞意俱佳者用。次于者用、。一句

15、平妥,则于句下一。一句不妥,则于句下一、。 ”云云。刘氏说: 岳端(清宗室, 慎郡王) 曾编选唐孟郊、 贾岛诗为 寒瘦集 在其书的 “凡例”中谈到评点符号,共四种、。 “”用在句子之侧,以标注佳句;“、 ”用在句子之侧标注次佳句。“”用在一句之下,表示该句平妥;“、 ”用在一句之下表示该句欠妥。“”点明主题处用;“口”与主题相照应处用。精彩句子在旁边加 “口”;“字眼(关键字) 旁加“”或“”。可见清代评点符号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其所用的“”,由于书写不便,刻印时很少用。仅仅举了三个例子,如果多涉猎一些带有圈点的线装书,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标点符号本来是给读者带来方便的,可是读有评点线装书时,

16、反而不如白文本爽目。评点是读书人自己阅读留下的痕迹,给以后的再读带来方便,抑或是一种纪念。然而它不一定能给他人阅读带来方便。过去读书人家,孩子初学经典时往往会给他买一部白文本,让他自己去点,所以老一辈人读书往往称为“点”。1919 年 4 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六名教授发表文章说,他们极不愿看 “现在的报纸、 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 可见旧式符号给读者带来的困扰,因此他们提出采用新式标点符号。1920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这是我们采取新式标点符号的开始,对于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推广有着巨大影响。3、关于圈点的一段趣话自宋代以来,评点符号中变化不大的,大约只是“”的使用,历来用它标注佳句,直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