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巴蜀文化精粹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023412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导论巴蜀文化精粹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导论巴蜀文化精粹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导论巴蜀文化精粹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导论巴蜀文化精粹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国学经典导论巴蜀文化精粹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导论巴蜀文化精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导论巴蜀文化精粹(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巴蜀文化精粹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构成格局 一 地域文化举隅 吴越文化:长江下游,今苏南、浙东、环太湖 和钱塘江流域,禹贡称之为扬州。滨海临 江,地势低洼,多平原,江湖密布,河叉纵横 ,有所谓“三江五湖”贯穿其中”,“陆事寡而水 事众”的部族,越绝书说:“春祭三江,秋 祭五湖”,“群鸟耕田的图腾;民歌好一朵茉 莉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名曲 二泉印月。 荆(巫)楚文化:“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 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刚烈,倔强 的人文性格;浪漫和热情; 岭南文化:中国南岭以南的地区,地理上 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台 湾,远离中心的边缘文化,文化发韧、定 型较晚,平民性、商

2、业性,语言词汇和方 音特征;饮食(粤菜)等特点;关东(东北)文化:规则的四边形自然区域 ,东为长白山系,北有黑龙江西是大兴安 岭山脉,南边滨渤海和黄海,都属天然的屏 障。相对的文化独立性。渤海国、“女真”、 金、满族与“闯关东”的结合,郁勃的生命活 力、粗硕坦荡的感情,未被近代文明揉搓过的 刚强、勇猛、放纵、冒险的精神; 齐鲁文化:产生孔子、孟子,墨子、孙武子、 孙膑,邹衍、尹文子、田骈,扁鹊、公输班(鲁 班)等的地方,“齐鲁诸儒,言过其行”,“宽缓 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太公至国,修政,因其 俗,简其扎,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 民多归之,齐为大国”,“泱泱乎大国之风”. 秦晋文化:贫瘠

3、的黄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农 耕文明发展极度缓慢,物产的不足,使“晋人宿 崇功利”,毛诗序:“此晋也,而谓之唐, 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是秦“严刑峻 法”的地域文化基础;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清之际农民暴动的聚焦点和20世纪中国红 色革命的圣地; 海派文化:相对发达的经济商贸、较早开 埠的历史渊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 胸怀,建筑的中西并存、中外合璧,本土 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 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 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浮华璀璨的花 花世界,曾经最西化、最时髦,有着最优 雅精致的生活方式,形形色色的舶来品, 寸土寸金和市场经济练就上海人的

4、精明, 讲求实际和实效,义利并重,引领中国时 尚的前卫。 京派文化:“京派文化”展现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厚 重成稳与大气,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的建筑,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多年作为政治和 经济的中心,形成的“中心”的观念和心态,霸气 与豪气,厚重的积淀,在许多方面是我国传统文 化的象征; 伊斯兰文化带如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等; 藏传佛教文化流布的两个主要文化区:雪域高原 的藏族文化、内蒙大草原的蒙古族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大盆地为范围的,人类所创造 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二 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 分 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格局中的“蜀学”,主要体 现在易学、史学、文学三方面

5、。 神话与远古传说(蜀王蚕丛、柏灌、鱼凫三代“ 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民亦颇随王化去”; 华阳国志蜀志:“有蜀候蚕丛,其目纵, 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槨,国人从之)、蛇 崇拜(蚩、禹、蚕、蜀、巴等,都与蛇形长“虫 ”有关)。 蜀谣:“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 以建福” 。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诞生的产床与摇篮,以老庄学 说为兴奋点,以历代文学家辈出为突出现象。天 数、易学、史学“在蜀”,“巴蜀半道,尤重老庄之 术”。 (1)先秦时期,地理阻隔与“西僻之国”、“戎狄 之长”等偏见,诸子百家争鸣中的话语缺失;史 记载:“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缺席失语的原 因。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青广

6、之间,有都 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 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种,鸾鸟自歌,凤鸟自 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居 ,此草也,冬夏不死 。 ” 。 华阳国志巴志: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 嘉谷,可以养父;野为阜丘,彼稷多有,旨酒嘉 谷,可以养母。 ” 。 巴人对白虎的图腾崇拜聚焦于“廪君化虎”,以及 后来虎图腾部族“白虎纵横,伤人数千”的史影;“ 鱼盐女神”、“巫峡神女”等故事所寄予的对美好人 生的追求;有滋有味、声色并茂的人生从这里开 始。 物化形态的远古记忆:大蛇崇拜 (2)人类纪元开始,中华民族文化大一统形成之 际,大汉帝国精神的代表是“汉赋四大家”,王、 扬、马

7、都是蜀人。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 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大汉盛世的“五 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扬雄蜀都 赋、班固西都赋。 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地饶巵姜、 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 僮。西近邛笮,笮马、牦牛。然四塞,栈道千里 无所不通。 汉书地理志: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 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 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邛、莋马牦牛。民 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 弱褊厄。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 ,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 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 循其迹。

8、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 下。 严君平的老子指归、庄子注是道家思想 的中继者,扬雄太玄、法言等哲学思考 以及史学蜀王本纪获得“西道圣人”的美誉。 王褒僮约首次记载“买茶”。 小结:中国神话的羽化成仙、白日飞升、女娲补 天、大禹治水等内容,都是巴蜀文化的贡献;著 名神话故事的“石头生人”、“魅力蛇仙”所体现的 原型记忆;以老庄学说为兴奋点,以历代文学家 辈出为突出现象。天数、易学、史学“在蜀”;“ 巴蛇吞象”、“蜀犬吠日”骄狂与“吴牛喘月”的柔 靡。 物质证明: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秦的“西蜀 丹青”、秦汉漆器、黄润细密的蜀布等。 在这同时,北方民族尚质朴节俭“实发实秀、实坚 实好”(

9、诗经生民);荆楚民族“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左传襄公十一年);吴越地区“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薅”(盐铁 论通有); 先秦史料缺乏记载问题。地理阻隔的自然原因与“ 西僻之国”、“戎狄之长”等偏见,诸子百家争鸣中 缺失巴蜀话语;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出土的文物 ,述说着当时巴蜀文化的辉煌; 其实“上古之书”早有相关记载。如山海经海内 经。远古翘盼的遗存:太阳神鸟 纵目人像第二节 中国文化大一统格局形成过程的巴蜀 贡献 巴蜀文化的首次辉煌。人类纪元开始,中华民族文 化大一统形成之际,各方国的地域文化都在一个 共有的国家平台上争相献艺,展示自己的特色以 求接受时代的挑选。 大汉帝国激扬奋发

10、的浪漫精神,体现于甘肃省武威 市出土的铜质雕塑“马踏飞燕”,其时代精神的言 说代表是“汉赋四大家”,王、扬、马都是蜀人, 形成巴蜀“文章冠天下”的结果(汉书地理志 ),原因是巴蜀文化恰好能够体现这种大气磅 礴、冲决一切的创新追求。汉武帝将蜀郡太守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石室精舍 ”成为人类历史上首家国家办学机构。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诞生的产床与摇篮。“老子 西出函谷关”时曾经对函谷关最高长官“喜” 说过“五百日后成都青羊肆寻吾”;“巴蜀半 道,尤重老庄之术”的道家学说盛行与“俗 好巫鬼” 、大禹治水故事留下的“禹步”等巴 蜀民间驱鬼等程式,理论与具体程式具备 道教创立

11、的条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于此 诞生。大汉精神的体现:马踏飞燕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汉赋的价值 因为汉赋同诗、乐不同,它既不被看作是一 种严肃意义的古代政治历史文献,和祭祀典礼 也没有必然联系。较之楚辞,它也和原始的巫 术祭神的歌舞分离了。作为在楚辞基础上创造 出来的一种心的文艺形式,汉赋一开始就以供 人以艺术美的欣赏为重要特色,所以极大地发 展了在楚辞中已经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辞藻描 写的美的追求司马相如的赋区别于诗和楚辞的 地方,在于它处处讲求文辞的华美富丽,以穷 极文辞之美为重要特征。 虽然它也有歌功颂德和所谓讽喻的 政治作用,但构成汉赋最根本的特征 的东西却在于它能给人充分的艺术美 享受

12、,并以给人这种享受为自觉追求 的重要目的;汉赋的产生标志着中国 文学开始了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不 再只强调它作为政教伦理宣传工具的 价值了。这使文艺性的文从古代那 种广义的文明确分化出来的重要的 第一步。 桓谭新论中也说:“张子侯曰: 扬子云,西道孔子也,乃贫如此。 吾应曰:子云亦东道孔子也。昔仲 尼岂独是鲁,孔子亦齐楚圣人也”, 并且不无惋惜地感叹“玄终不显 ”,张衡却纠正道:“汉家得天下二 百岁之书也,汉四百岁太玄其 兴矣”。 王安石推崇道:“孟子没, 能言大义而不仿于老庄者,扬子而 已”,即所谓“儒者夷陵此道穷,千 秋只有一扬雄”,司马光将扬雄与孟 、荀并列。 各地域方国文化开始被整合,

13、逐渐融汇于大 一统的中华文化过程中,巴蜀学术的中继作 用和创造性发展。严君平的老子指归、 庄子注是道家思想的中继者和发扬光大 者,基本理论是“无者生有,虚者生实”、“ 君者民之根”、“务在顺民”;王褒僮约 首次记载“买茶”。司马相如受命开发大西南 。史学建设的贡献有已经失传的扬雄的蜀 王本纪,到魏晋时期“中国方志之祖”的 华阳国志,“廿四史”中唯一出自巴蜀陈寿 的三国志等。蜀锦 汉代说唱俑 (3)魏晋时期“中国方志之祖”的 华阳国志,“廿四史”中唯一出自巴 蜀人陈寿的三国志。 “巴蜀半道”的道家学说盛行,“俗好 巫鬼”的风气、巫术盛行的法式,中 国本土宗教于此诞生。左思“三都赋” 的蜀都赋。“

14、洛阳纸贵”。常景的 组诗: 长卿有艳才,直致不群性。郁若春烟 举,皎如秋月映。游梁虽好仁,仕汉 常称病。清贞非我事,穷达委天命。 王子挺秀质,逸气干青云。明珠 既绝俗,白鹄信惊群。才世苟不 合,遇否途自分。空枉碧鸡命, 徒献金马文。 严公体沉静,立志明霜雪。味道 综微言,端蓍演妙说。才屈罗仲 口,位结李强舌。素尚迈金贞, 清标陵玉彻。 蜀江导清流,扬子挹余休。含光绝 后彦,覃思邈前修。世轻久不赏, 玄谈物无求。当途谢权宠,置酒独 闲游。 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 “天地人间千古之至情文字”:李密 陈情表、诸葛亮前出师表 。 中国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的民间规 范指标,由三国时期的“蜀汉”提交 出来:人

15、际交往的“义”、个体的社 会责任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扬雄蜀王本纪 王羲之成都帖 唐代魏颢李翰林集序:“自盘古划天地, 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 、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 杰出”。北魏时邢峦也曾赞叹巴蜀地区“文学笺 启,往往可观,冠带风流,亦为不少”。明代 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也说:“蜀之文人才 士,每出,皆表征一代,领袖百家,岂他方所 能比拟”。文学是巴蜀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 。司马相如 “含綦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的 唯美;郭沫若对“文艺的全与美”的强调和“为 艺术而艺术”的追求,何其芳创作思维中浮现 的那些“色彩、图案”的艳丽意象;对精美形制 和艳秾华美的追求;第三节 中国文化形象化地情感性言说:巴蜀文学 远古神话传说与原始歌谣。 “秦无文”;汉代文学标志性文体 “大赋”,王、扬、枚、马四大家 ,“汉代文章两司马”(鲁迅), 魏晋时期两篇“天地人间千古之 至情文字”; 中国文学发展的巅峰状态的唐文学。一个充满 着精神自由和恣意妄为的时代,甚至是一 个权威消解的时代。唐代作家把文学引向 更广袤的大地人生,呈现为昂扬奋发的盛 唐气象和蓬勃的青春朝气。他们不再像汉 代文人以出入宫廷为荣,也不模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