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008085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一、基础设施产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理论 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类型 四、基础设施的瓶颈一、基础设施产业n 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 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机构。 1、基础设施产业包括: (1)交通运输; (2)水电供应; (3)三废处理等市政工程; (4)通讯; (5)能源供应; (6)园林绿化; (7)有形市场; (8)教育、科研和卫生等。2、基础设施的特点 先行性和基础性 不可贸易性 技术上的不可分性 准公共物品性(引起“搭便车”和“公地悲剧”)3、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战略意义 (1)世银发展报告指出:世银专家英格拉姆: 基础设施能力与经济

2、产出同步增长,基础设施存 量增长1%,GDP就增长1%,各国皆如此。 (2)中国经验数据证明:基础设施的经济性指 标与人均国民收入相关系数为0.95,社会性指标 与人均国民收入相关系数为0.861。 (3)钱纳里:人均收入140-1120美元的发展阶 段,基础设施对产出增长贡献由16%提高到30% ,在发展初期和中期具有超前发展必然性。4、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需求和就业。 (2)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其他产业的经营成本 ,促进要素的集中。 (3)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集中。 (4)促进了市场的集中和扩大。 (5)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有利于提高城乡

3、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二、基础设施建设理论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一)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实际40年代。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 经济各个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地投资,使工业或国民 经济个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以此 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可以 分为三种形式: 1、“极端的”平衡增长代表罗丹大推进理论 2、“温和的”平衡增长代表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完善的”平衡增长代表 斯特里顿按照产品的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的大小选 择个部门的增长比率,并以温和的方式实现资源全面分配 ,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4、平衡增长理论的局限性平衡增长理

4、论过分强调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各部门的平衡增长,从而具有局限性: (1)可利用资源一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竞争而不是 互补,平衡增长受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限 制; (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不是由于市场狭小的限制造成投 资引诱不足,而是人均收入水平低和储蓄不足造成资金短缺 或资本供给缺乏弹性; (3)缺乏可操作性(二)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尔希曼用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应”理 论,论述了如何实行不平衡增长。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投资项目的决策,应该选择通过自 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投资项目。 “联系效应”理论: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 某种关系,决

5、定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一个产业联系效应的大小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度量,弹性大表示联系效应大,弹性 小表示联系效应小。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项目发展时,应 该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项目,在具有联系效应的项目中要 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项目。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理论分析 赫尔希曼把经济活动区分为社会间接资本( 即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活动或者是直接性 生产投资。 社会间接资本过剩条件下的发展 社会间接资本短缺条件下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 (二)基础设施滞后发展论(一)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罗森斯坦-罗丹 1、基础设施应优先于直接

6、生产性投资, 超前发展。 2、基础设施存在供给的不可分性1、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的原因 (1)基础设施是直接生产部门赖以发展的基本 条件。 (2)基础设施是外在经济最重要的源泉,为厂 商和社会各个部门带来种种便利,提高获利能力 。 (3)基础设施具有间接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 品是增加其它产业的投资机会。2、基础设施供给的不可分性 (1)基础设施存在配置上的初始集聚性。 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宏大、配套性强,必须同时建成 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大量投资作为 创始资本。 例如,要建成一个水力发电站,不仅要整修河道、 建筑水坝和水库,而且需要建设电站建筑,购买电 机设备,修筑公路,安装通讯设施,建造

7、有关生活 服务设施等等。(2)基础设施建设有较长酝酿期 与直接生产部门比较,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 资资金难以在短时期内回收。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一般铁路线路的建设需要 年时间,加上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往往需 要年以上时间。大型运输网的建设则往往需 要几十年的时间。(3)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不能进口或购买 非贸易品,不能进口。 基础设施产业必须优先于那些能更快地产生收益 的、具有直接生产性的投资。 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期,必须集中精 力,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于基础设施建设。(二)基础设施滞后发展论赫希曼: 1、基础设施的滞后发展。由于资本短缺,发展中国家 应该等到直接生产部门发展到一定程度

8、后,再通过已形 成的“压力”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 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暂时延迟对铁路、公路 、通讯、电力、学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集中资本 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以尽快地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 出和收入。 然后利用直接生产部门先行发展所增加的收入及其所形 成的“瓶颈”压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引诱基础设 施发展起来。2、原因 (1)减少风险:如果先确保工农业生产即使由于 缺乏足够的交通运输和动力而需要加以补贴然后让 随之而来的压力决定对社会间接资本的适当支出及其配 置。 (2)提高效益:先着手扩充直接生产活动,其生产成 本很可能大幅度提高,参与直接生产活动者将会认识到 通过社会间接资

9、本设施的扩充,可能获得大量经济效益 ,其结果是扩充社会间接资本设施的压力将会发生作用 ,因而诱使采取这一顺序的下一个步骤。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类型 从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活动的时序关系来看,存 在五种基本形式: 第一,基础设施超前于直接活动;英国 第二,二者同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很少采用 第三,基础设施滞后于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中国和广大的 发展中国家 第四,基础设施和直接生产活动交错发展,基础设施优先增 长;发展中国家常见 第五,基础设施和直接生产活动交错发展,直接生产活动优 先增长;发展中国家也很常见 从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来看,第一、二类型比较良好;第 三、五种类型较差;第四种不容易把握

10、。四、基础设施的瓶颈效应 1、瓶颈效应的表现: (1)交通滞后。 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铁路运力不足,国家每年损失 产值4000亿元,减少利税500亿元; 电力供需缺口达 25%以上,估计全国至少有1/4的生产能力因缺电闲置。 (2)通讯滞后。中国与美国的对比。 (3)能源短缺。 (4)市场建设滞后。 2、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 (1)公共财力不济、投资数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主 要依靠国家投入。政府投资能力降低,而同时非国有经济在 直接生产部门中的投资占相当高的比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 领域的投资的比重很低。 (2)公共投资效率低下。政府投资并不是追逐利润最大化 ,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和

11、约束机制。工程项目不讲可行 性研究,以可批性代替可行性。 (3)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 的各自为政。 (4)政府参与投资和经营,不利其履行维护市场秩序和宏 观调控的只能,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解决方案: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政府没有必要独揽, 可以广泛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3、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效益不佳,浪费严重。水、电的浪费,交 通产业中的人员冗余。 (2)基础设施损耗严重,维修不足,导致基础设施 的使用寿命低于其应有的寿命。公路、铁路等 (3)服务质量差,不顾用户需要,供应能力低,不 能满足拥护需要,从而增加了私人成本。电信业、 交通业、水电行业等 (4)不顾穷人需要,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4、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引进市场机制 (1)公司化改造 (2)引进竞争机制 (3)垄断企业民营化 (4)政府管理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