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学考化学复习课件(第11-20讲)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1006489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5.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浙江学考化学复习课件(第11-20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2017年浙江学考化学复习课件(第11-20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2017年浙江学考化学复习课件(第11-20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2017年浙江学考化学复习课件(第11-20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2017年浙江学考化学复习课件(第11-20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浙江学考化学复习课件(第11-20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浙江学考化学复习课件(第11-20讲)(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一讲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学考标准条目解析条目解析典例1汽车尾气处理时发 生反应:4CO(g)+2NO2(g) N2(g)+4CO2(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不同,下列表示反应速率 最快的是( ) A.v(CO)=0.03 molL-1s-1 B.v(NO2)=0.7 molL-1min-1 C.v(N2)=0.4 molL-1min-1 D.v(CO2)=1.1 molL-1min-1A解析:v(CO)=0.03 molL-1s-1=1.8 molL-1min-1。根据用不同物质表示的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对应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可以计算出B 、C、D三个选项都

2、用C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1.4 molL-1min-1、1.6 molL-1min-1、1.1 molL-1min-1。故选A。条目解析条目解析注意(1)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它们的量不会引起浓度 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基本无影响。 例如:C(s)+CO2(g)=2CO(g),增加C的量,对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无影响(当然 ,这里不考虑固体表面积、颗粒大小等的变化)。 (2)压强只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是看改变压强是否改变相关物质的浓度。条目解析典例2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反应的温度 B.是否使用催化剂 C.反应物的性质

3、 D.反应物的浓度A解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浓度、温度、 压强和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选C。条目解析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 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1)表示方法:用“ ”表示可逆反应。 (2)特征:正反应和逆反应发 生的条件相同;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可 逆反应具有普遍性,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2.化学反应的限度:同一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 物,即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条目解析B条目解析三、化学平衡 1.定义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

4、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 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建立平衡过程的图像(从正反应开始)条目解析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动: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正反应 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而已,因此化学平衡是 一种动态 平衡。 (2)等: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同一物质 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即v(正)=v(逆)0。 (3)定: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 ,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 变,即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一定。 (4)变:当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

5、条件发生改变时 ,原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 一段时间 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条目解析四、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不仅要从快慢(化学反应速率角度)、产率(化学平 衡角度)研究化学反应,还要综合考虑原料成本、设备 成本、环境影响等 因素,确定合理的反应条件,使工业生产效益最大化。条目解析典例4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C(s)+H2O(g) CO(g)+H2(g)。不能说明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 态的是( ) A.体系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 B.v正(CO)=v逆(H2) 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 D.1 mol HH键

6、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C 解析: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反应,体系的体积不再发 生变化说明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因为v逆(CO)=v逆(H2),则v正(CO)=v逆 (H2)=v逆(CO),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CO和H2同为生成物,其物质 的量的变化应该始终相等,因此“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不能说 明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1 mol HH键断裂”即为1 mol H2反应 同时生成1 mol H2O,“断裂2 mol HO键”说明1 mol H2O反应掉,宏观上水的 百分含量不变,应为已达平衡状态。故选C。条目解析第十二讲 化学反应

7、中的热量条目解析条目解析一、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1.化学能热能、光能、电能等。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 放热和吸热。相应的反应分别叫做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其他形式的能量化学能。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次氯酸的光照 分解等。条目解析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比较条目解析条目解析2.规律 (1)可逆反应:若正反应为 放热反应,那么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 (2)注意吸热反应与需要加热引发化学反应的区别:需要加热或高温条件 下发生的反应不一定就是吸热反应。一般吸热反应需要不断加热才能反 应,放热反应加热引发后可继续 反应。条目解析典例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描述正确的是

8、( ) A.化学反应总 伴随着能量变化 B.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条件下才能实现 C.弱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 D.放热反应的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也会放出热量A解析: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 应常温下就可进行,B项错误。中和反应都为放热反应,C项错误。无论吸热 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都需要吸收热量,D项错误。条目解析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需要,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或小数); (2)标明物质的状态; (3)计算并写出对应 的反应热 H。条目解析2.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的

9、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1)状态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注明各物质的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 态、液态、固态。 (2)H表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表示放热,“+”表示吸热。单 位: kJmol-1。特别注意: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改变时 ,其H也应 同等倍数地改变。 (3)化学计量数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为整数、分数或小数,只 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 (4)反应条件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已经标 明了状态,因此一般不写 反应条件。条目解析3.“三看”法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1)“一看”H的符号是否正确(根据反应是放热还 是吸热判断)。 (2)“二看”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

10、3)“三看”H的数值是否正确(根据能量与化学计量数的对应 关系)。条目解析典例21 g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55.625 kJ的热量,该反应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先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物质的状态。 CH4(g)+2O2(g)=CO2(g)+2H2O(l)。接着计算H,1 g CH4完全燃烧放出 55.625 kJ的热量,则1 mol甲烷完全燃烧放热55.62516 kJ=890 kJ。 答案:CH4(g)+2O2(g)=CO2(g)+2H2O(l) H=-890 kJmol-1条目解析四、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计算H的两种方法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11、H|和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 数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H=反应物的总键 能-生成物的总 键能。条目解析典例3已知断开1 mol H2中的HH键需要吸收436.4 kJ能量,断开1 mol Cl2 中的ClCl键需要吸收242.7 kJ能量,生成1 mol HCl中的HCl键放出431.8 kJ能量。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因为:所以:H=436.4 kJmol-1+242.7 kJmol-1-431.8 kJmol-12=-184.5 kJmol-1 答案:H2(g)+Cl2(g)=2HCl(g) H=-184.5 kJmol-1条目解析五、合理

12、利用化石燃料,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方法 1.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相比较来说,天 然气是一种较为洁净 的燃料。 2.热值 热值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单位 为kJg-1。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理由是H2热值 高;来源丰富;反应后产物为H2O,不 会造成环境污染。条目解析3.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1)燃料利用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煤和石油燃烧时 ,常发生不完全燃烧,排放出大量烟尘和CO气体。 有些煤中灰分含量大,水分多,热效率较低。 某些化石燃料燃烧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直接排放 到大气中会污染空气并形成

13、酸雨。 (2)为解决燃料燃烧存在的问题 需要研究的问题 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减少燃料燃烧产 生的热量损耗的技术,提高 燃料利用率的措施。 防止燃料燃烧造成环境污染的方法。 通过化学方法把化石燃料转化成洁净 燃料。 开发氢 能、核能、太阳能等洁净 、高效的新能源。条目解析典例4关于能源问题 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由于煤直接燃烧产 生污染和能量利用率低等,因此要改进煤的利用方 法,如煤的液化和气化 B.汽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应杜绝使用 C.人类应 不断开发氢 能、核能、太阳能等洁净 、高效的新能源,应对 能 源危机和环境危机 D.玉米秸秆、高淀粉农作物也可以综合利用获得酒精等清洁能源B解析

14、:汽油虽为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应该有计划地综合高效利用,但不需杜 绝使用,B项错误。条目解析第十三讲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及能源的综合利用条目解析条目解析一、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 能的装置。 二、铜锌原电池的原理及电极反应式 1.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条目解析条目解析条目解析典例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变为 化学能的装置 B.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C.原电池在工作时其负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D.原电池工作时在电解质溶液中电子从正极流向负极C解析: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A项错误。原电池负极失去 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15、,B项错误。原电池在工作时其负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 电路流向正极,在电解质溶液中靠离子定向移动,C项正确、D项错误。条目解析三、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电极:电极的活泼性必须不同。如: (1)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 (2)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如石墨); (3)相同的惰性电极(如石墨或Pt),但吸附了不同的气体(如氢氧燃料电池 的正、负极分别是惰性材料吸附了氧气和氢气)。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电流回路:电极间用导线连 接,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4.原电池反应一般是能自发进 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条目解析典例2下列可以形成原电池的是( ) A解析:选项B中电极材料都是锌,活泼性相

16、同,不能形成原电池;选项C中蔗 糖是非电解质,其溶液不导电,不能形成原电池;选项D中,电解质溶液不连通,不能形成原电池。条目解析条目解析五、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太阳能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1)光热转换 :太阳辐射能加热物体而获得热能。如:太阳能热水器、 反射式太阳灶、高温太阳能等。 (2)光电转换 :太阳能集热器吸收热能使水转化为水蒸气,再驱动 汽轮 机发电 ;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电 能。如:太阳能电池等 。 (3)光化学能:利用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发生化学变化。如:利用太阳能和 催化剂将水分解制氢气。 (4)光合作用:大自然利用太阳能最成功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条目解析2.生物质能的利用途径 (1)生物质能:植物及其加工产品所贮存的能量。 (2)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热化学转换 。 使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