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005235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爱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这些人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风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名人的读书方法,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 “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 ,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

2、,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

3、,而不死抠个别字句。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 ,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 ,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 ,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

4、内容便熟识了。南宋人陈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话 ,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 ,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

5、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 ,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 , “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

6、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 ,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 、 论语 、 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 455,865 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 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 150 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

7、“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汉代的着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明

8、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 。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 ,也叫“七录斋”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 、 “抄读法” 、 “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

9、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 、日文辞典广辞林 ,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首先要做到通读。在这基础上,握好知识结构,准确地掌握知识的点、线、面。只有从知识

10、的点、线、面入手,将其融汇成一体,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思考、多质疑,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培养思维能力。递进法。读书时时常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看书的时候应多以这样的方式去试试,长期坚持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逐步深入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逆推法。即对某一知识进行逆向思考,反过来提出若干问题。培养从不同角度,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法。即抓住一个中心内容四周发散性思考,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提高多侧面、多角度解答问题的能力。比较法。书上有很多相近、相似、相反的内容,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有利于分清它们的异同,更好地把握知识。这种方法可以引起读书兴趣,促使人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独立见解的能力。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笔记,不仅可以帮助积累资料,而且还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巩固记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做好读书笔记,不仅是提高读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上述三种读书方法,是我在体会和学习中获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