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000923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先秦时期是指从远古至秦代统一六国。先 秦文学批评主要指周代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此期间有诗经、屈原 楚辞、历史散文战国策和诸子散文 等,文学创作成就显著。此时的文学观也 是广义的文学观,尚未将文学与文化、学 术、艺术严格区分开来,相应的文学批评 则在文化与文学典籍中,没有专门文学批 评著作与论文。 一、先秦文学批评概述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 评的发育萌芽期,许多文学批评 观都在这一时期产生。特别是儒 、道两家对立又互补的文学批评 思想也是这时形成的。 1、先秦思想文化对文学批评 的影响 先秦文化思想主要集中于周王朝的礼乐 文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中。 礼乐

2、文化与文学批评周王朝崩溃后,礼崩乐坏,新的士人围 绕礼乐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先秦对礼乐功 能的认识属文艺美学理论范畴。乐,在歌乐舞三位一体时代不单指音乐 ,泛指歌乐舞艺术。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 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 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 ,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 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 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 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 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 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 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 了一整套有关“礼”“

3、乐”的固定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礼”“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阶级思想。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4、。 先秦最早关于音乐的评论见于左传中 记载的季札观乐:公元前544年,吴王诸樊的 兄弟季札出使鲁国,观赏了鲁国歌乐舞,并作 出评论,其批评之标准与方法是将歌乐舞当作 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通过乐声来观看政治的 兴衰。如他从周南召南之乐中听出其 政治礼乐制度(礼教)基础之坚实,从郑风 之细碎听出百姓之怨声和国亡之先声,从 齐风之泱泱听出其国前途之广大等等。 张少康评说:季札将文艺完全政治化是片 面的,影响到后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 。 儒家重礼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墨家对礼乐持否定态度,认为兴礼乐花费 大量人力与财力,不利民生。法家视文艺为消遣之物,无助于法治。道家亦认为统治者纵情声乐,有害于民。

5、这样围绕礼乐文艺之功用就形成了两大对 立的观点:一者推崇礼乐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 ;一者否定礼乐文艺的价值功能。都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 先秦学术思想与文学批评 其一,先秦各种政治、道德思想中搀 杂着文艺思想。 其二,先秦哲学思想中孕含着文艺思 想。 其三,先秦史学著作中孕含着文艺思 想。 2、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 文学观的萌芽。孔子言“文”,是文化或文化典籍, 还属广义之文学,其孔门四科(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之一的文学也泛指 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古代文献。先秦时期,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出来 ,成为独立之文学。尚书有“诗言志 ”,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 论。 以儒家诗论为中心的文学批

6、评产生。先秦时代,诗经中的一些篇什就表 达了诗论思想。如魏风园有桃“园有桃 ,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 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表达了借文艺表达心之忧伤的创作观,为后 世发愤著书之先声。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的文艺本质观。左传中 的季札观乐以文艺与政治相通来批评歌乐舞 艺。孔子评论诗经中提出了一些文艺思 想。 诗言志:中国文学批评的开山纲领。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 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距今约230

7、03000年间的 一部官方文件总集,因荀子推重故广为传诵。 秦时伏生熟懂书,秦焚之,亡数十篇,藏 得28或29篇。这段文字既说明了诗的本质在 言志,又说明了诗的功用。夔:乐官。典:掌管。胄子:贵族弟子。 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弘而庄栗谨 慎。刚而无虐:刚毅却不苛虐。简而无傲:简 易而不傲慢。诗言志:诗用来表达志意。歌永 言:永即长;歌咏其义以长其言,增加感染力 。声依永:声为五声,宫、商、角、徵、羽; 声音高低与长言相配。律和声:用六律六吕以 协和声音(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 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应钟、南吕、林钟 、仲吕、夹钟。六律六吕以应12个月的音气) 。八音克谐:八种

8、乐器的音达到和谐(八音: 金/铜钟,石/石磐,土/埙,革/皮鼓,丝/琴, 木/木制击乐,匏/笙,竹/箫)。无相夺伦:不错乱秩序。神人以和:神人融洽 和合。於:叹词,乌。击石拊石:重击又拍打 石磐。百兽率舞:声音感动得各种动物(或戴 百兽面具的人们)也一齐舞动起来。言志之志为何义?有两说,一说为志向、 志意与怀抱;一说为情感与志意兼有。如从与 原当时语境上看,应指第一义,此时尚不重情 。自魏晋后,尚重诗以道情。故至唐孔颖达便 有“情志一也”之说。至今,诗言志之志的涵义 ,仍有争议。但此一命题影响几千年以来的诗 学本质观,则是不争的事实。 1、“诗言志”说的意义 第一、强调诗歌表现诗人之志,即诗人

9、的志向怀 抱。这表达了先民对诗乐的本质的认识。 第二、认为言志能对道德教育、社会政治产生影 响。这表达了先民对诗乐的教化功用的认识。 “诗言志”说在战国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观点。如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云:“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云 :“诗以道志。”荀子儒效云:“诗言是其志也。” 所以朱自清说它是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 )。2、“诗言志”说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重表现的根基。“ 言志”说强调表现志向抒发怀抱,而不是 像西方文学批评中强调“摹仿”人的行动 与自然,这就使中国诗学(艺术)重言 志抒情、重写意、重表现,而不重摹仿 、写实和再现。所以,中国的抒情文学 (诗)比较发达,而叙事文

10、学(戏剧、 小说)成熟较晚。二、孔子及儒家文学 批评 1、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 仲尼,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是儒家创始人,也是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的奠基者。孔子的学说是“仁学”,以“仁”为内 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准则,以“ 诗三百”和“乐艺”为教育人的材料,目的是达到 天下安定和谐。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孔子的文 艺观有以下4个要点: 把文艺视为启发仁爱的教科书。孔子的学说是“仁学”,仁爱是其追求,仁爱的基 础是血缘亲情,由血缘之仁爱推及社会,就有“泛爱 众而亲仁”,因而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这样,社会就会安定

11、和谐,才不会犯上作 乱。怎样激发仁爱之心呢?文艺就是很好的手段,可 以陶冶情感。孔子曰:“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 不如乐知者”,要快乐地去实践仁爱活动。又说:“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者以礼为中心,诗乐均 为礼服务,非礼之诗之乐均不可以有。孔子认为“八 佾”之乐舞在鲁国祭祀中运用,是犯上作乱,是不能 忍受的。 兴观群怨说:论文艺的社会作用。阳货篇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多种多样,参见教 材P42-43。它全面地总结了文艺的情感感染作 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批评作用等社会作 用,对后

12、世认识文艺的社会功能及文艺批评产 生了深远影响。 文质彬彬:论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统一。雍也篇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亦有多解,一说“ 质”是人的内在品质,“文”是人的外在形貌,君子 应内质与外文彬彬相应;二说“质”是质朴,“文” 是文采,强强文华和质朴相和,不要太过,否则 就野(无修养之野夫)或史(华而不实的史官) 。运用在文艺理论中,“质”指文艺内容,“文” 是文艺形式,也可以指文采,优秀的文艺作品应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二句是孔子对关雎的评价 。是说关雎这首诗表现快乐和哀愁的 情绪都不过分(表现哀愁:“寤寐思服

13、”, “辗转反侧”;表现快乐:“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说明孔子主张表现情感要 节制、适度,不可过分,应具有中和之美 。 尽善尽美,思无邪:论文艺审美批评的标准。孔子的审美要求是美、善统一,即所谓 里仁为美。他在八佾中说:韶乐尽 善又尽美,武乐尽美却未尽善。善是美 的内容,美是善的形式,尽善尽美即是善的 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他在论语泰伯 篇中极赞泰伯的礼让(禅让)之政治即是尽 善尽美之政治。尽善尽美即成为文艺审美批 评的标准。 为政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思,本为语助词,无义,但后人 常思想解,无不可。无邪,即正,何为正,人们一 般理解为正派,正统,指内容符合儒家

14、礼教规范。 郝敬解为中和之美更切当,因为孔子所谓“过犹不 及”,即是说超过等于赶不上,要正即要中和适度 。同时也符合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说,均强 调中和之美,可见思无邪之中和美,亦是孔子的文 艺审美批评的标准。此外,孔子还有很多文艺言论,如“有德者必 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郑声淫”“放郑声 ”,“三月不知肉味”等,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都有深 远的影响。 2、孟子的文艺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 372289年),名轲 ,战国邹县人,是孔子 之孙子思的学生,发展 了孔学,是儒家又一重 要思想家。其文艺思想 有3个要点。 与民同乐:仁政文艺观。“为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梁惠王下)

15、孟子与民同乐思想源 自他的“仁政”理想。“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 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尽心上 )孟子主张以“仁声”教化民众,以得民心, 具有“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建立文艺的批评方法。l 孟子万章上中提出“以意逆志”说,孟子万 章下中提出“知人论世”说(原文见教材76)。 l 认为解说诗歌不能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能拘 于词句而误解文意,应该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由此推求 作者的本意,而不能断章取义,误解作者的原意。 l “以意逆志”:“志”,指诗人的意图、本意。“ 逆”,即“迎受”、推求。“意”,有两种解释:一是读 者之意(后汉赵歧所谓“意,学者之心意也”

16、);二是作 品之意(清吴淇所谓“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 l 讨论:你认为“意”指读者之意?作品之意?或者兼而 有之? 知言养气:论文艺欣赏与创作主体之修养。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知言即知何为诐辞、淫辞、邪 辞、遁辞,是指欣赏主体的能力修养。知言须得养气。“养气”是指一种道德修 养,是一种凛然正义之气。养气说后来发展 为创作主体的修养观。P75-76提问:孟子说的“知言”与“养气”之间有没 有关系?为什么? 3、荀子的文艺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 238年),名况,字卿,战 国末期赵国人。荀子广纳道 法墨诸家思想,扩充了儒学 内容,但主导精神仍属儒家 。其文艺观有2个要点。 明道、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