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原著选读4-2010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981207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198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哲学原著选读4-2010_第1页
第1页 / 共198页
儒家哲学原著选读4-2010_第2页
第2页 / 共198页
儒家哲学原著选读4-2010_第3页
第3页 / 共198页
儒家哲学原著选读4-2010_第4页
第4页 / 共198页
儒家哲学原著选读4-2010_第5页
第5页 / 共1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哲学原著选读4-20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哲学原著选读4-2010(1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 1.对五代道德沦丧之警省 2.对佛老之消化及出击 3.对汉唐注疏之学及宇宙论中心哲学的 矫正 4.社会政治背景 (1)朝廷之重文抑武 (2)社会政治宽容、谏权高涨 (3)外患激起忧患意识 (4)上层贵族门第衰落 (5)科举取士、平民兴起 (6)多次变法失败、由外王转内圣 (7)书院制度及印刷术发达,促使学术普及 二、宋明理学的基本课题 1.天道论(道德在宇宙中有根据吗?心性 与天道可以贯通吗?) 2.人道论: (1)心性论(每个人都可能成圣吗?) (2)修养论(如何修养成圣?) 三、宋明理学的分期及主要代表人物 理学的先驱是被欧阳修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

2、、孙复 、石介。 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即“北宋五子”:一是周 敦颐及其“濂学”,二是张载及其“关学”,三是邵雍及 其“象数学”,其他两位即程颢、程颐兄弟及其“洛学” 。其中,周敦颐和张载可谓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 南宋是理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理学家。其中朱熹及其“闽学” 或“朱子学”集道学之大成。陆九渊则是心学的创立者 。 南宋后期,理学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南宋灭亡,理学北传,元代出现了一大批理学大儒, 理学又成为元人的统治思想。 明代理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 四、宋明理学的基本特点 1、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

3、 、本体论的论证。 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 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明 确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心性基础, 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4、为了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 践许多“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具体条 目主要来自四书及早期道学的讨论,而特 别集中于心性修养功夫。周敦颐 周敦(一作惇)颐(10171073),字茂叔 ,湖南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 居庐山,山麓有源自莲花峰的一条小溪,他 便以家乡的濂溪水名爱称之,又在溪上构筑 书屋,称为濂溪书堂,学者尊称他为濂溪先 生。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

4、书。 由于宋明理学的创立者程颢、程颐曾向他问 学,故周敦颐被后来学者视为道学开山之祖 ,在宋史道学传被列为道学之首。 其诗曰:“闻有山林即去寻,亦跻方外入松阴 ,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 所住窗前杂草丛生,他却从不去锄,人问之 ,答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体现一种要与 生生不已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情怀。 周敦颐处世超然自得,尘视名利,雅好山 林,人格境界拔出流俗,对时人很有感染 力。程颢青年时问学于周之后,“遂厌科举 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颢一弟子问 学周后说:“如在春风中坐了半年”。 黄庭坚:“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 月。” 王安石:“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

5、寝食。”一、天道观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 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 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 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 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 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 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二、人道观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 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 故静),立人极焉。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 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

6、静 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 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伊尹:商汤妻陪嫁的奴隶,后辅佐商汤伐夏 桀,汤后又辅佐三任商王)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 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 。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 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 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 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

7、无加焉 尔!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 ;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 而已。噫!弊也久矣!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 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 至善者也。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而後至。 诚无为,几善恶。 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 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 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赐谥康节, 后人称康节先生。

8、先世居于河北范阳,其父 移居河南,父辞世后安居洛阳。青年时“坚苦 克厉”,“寒不炉,暑不扇,日不再食,夜不 就席者数年”。初至洛阳时,生活艰苦,他却 坦然自乐,待人以诚,和气蔼然,笑语终日 ,时人非常敬佩他洒落的胸怀。他曾几次被 荐举授官,都经反复辞谢才受命,而最终还 是称病不赴官。程颢称他为“风流人豪”,主 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 一、天道观 元会运世 1元129600年 1元之元16796160000年 以天地生万物,则以万物为万物。以道生 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道为太极。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 之在物之谓理。二、观物 夫所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 以目,而观之以心也

9、。非观之以心也,而 观之以理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 物之谓也。(观物内篇)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 而明,情偏而暗。(观物外篇) 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发而中节者也。 不我物则能物物,圣人利物而无我,任我则情 ,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 则明矣。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 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 生于心。(观物外篇) 所谓皇帝王伯者,非独三皇五帝三王五伯 而已,但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 正则王也,用知力则伯也。程颢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 生,河南伊川人。与其弟程颐并称“二

10、程”, 由于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传统上称其 学为洛学。 程颢青年时代就学周敦颐,周敦颐每“令寻颜 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程颢尝说“自见周 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其有诗云: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依柳过前 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死后,程颐为他作行状中说:“先生 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 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 于诸家,出入于佛老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 而后得之。” 二程提出“经所以载道”,是针对经学的训诂学 风。二程说:“今之为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 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 也。”“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

11、文章,二牵于 训诂,三惑于异端。”一、天理与道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 天理具备,元无歉少,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 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所以为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 非道也。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二、心性修养论 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 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 之性。 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当处便认取,更 不可外求。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 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之。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 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

12、元有此两物相对 而生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 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 性,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 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 谓敬为和乐则不可,然敬须和乐,只是中心没 事也。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 段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之意 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不会得时 ,只是弄精神。识仁篇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 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 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 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未有得, 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得穷索?此道与 物无对,大不

13、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 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 ,乃为大乐。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 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 贯,皆不属己。定性书 横渠张子问于先生曰:“定性末能不动,犹 累于外物,何如?”先生因作是篇。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 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 己性为有内外也。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 ,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 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 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 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 ,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14、。 以物待物,不以己待物,则无我也。 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 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 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 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 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 乌得 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 致知在格物,物来而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 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 也。程颐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人称伊川先 生,程颢之弟,十四五岁时和程颢一起受学 于周敦颐。十八岁时上书仁宗,劝以王道为 心,并要求召对。胡瑗在太学主教,以颜 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称赏程颐之作。二 十七岁廷试报罢,不再参

15、加科考。父有几次 保荐儿子做官的机会,都让给族人。治平、 熙宁年间,大臣屡荐,自以为学不足,辞谢 ,直到五十多岁仍然是布衣。 程颢辞世后才出仕,“以布衣被召”,任崇政殿 说书。当时哲宗初即位,还是十岁多一点的孩 子,程颐为他作老师,上疏要求增加讲课的次 数,减少休假;并要求皇帝听课时,太皇太后 在后垂帘,时常监督;还要求改变站着辅讲的 规定,准许讲官坐讲,以培养皇帝“尊儒重道” 之心。一年春天,他看到小皇帝折柳枝玩,就 教训皇帝“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使得皇 帝很不高兴。 二程兄弟性格不同,程颢温然和平,程颐则严 毅庄重。弟子们曾说:大程饶有风趣,而小程 直是严谨。称道古今的“程门立雪”,不仅说明 杨时敬师之诚,也与程颐平日严厉有关。 不过,程颐在晚年“乃更平易”,境界气象皆胜 于往昔。在四川被管制,后顺长江回洛阳时, 到峡江一处,水流湍急,风作浪涌,一船人皆 惊愕号哭,唯有程颐正襟危坐,凝然不动,岸 上有老父问他:你是“达后如此?舍后如此?” 看来晚年境界确实很高了。一、天道观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万物皆是一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