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0976589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6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临床寄生虫性疾病概述l 一、寄生虫病的概念l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l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l 四、常见寄生虫病的临床类型一、寄生虫病的概念l 寄生虫病(parasitosis)寄生虫侵入人体并在人体中生活,若临床症状不明显称 寄生虫感染。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称寄生虫病。 寄生虫感染人体后要发病与寄生虫密度及人体免疫功能、 营养状况等相关。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l 寄生虫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 个条件通常称为三个环节:l 1、传染源 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可通过各种途 径而感染其他人l 2、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除后,在外界借某些途 径进入其他人体的过

2、程【传播途径】(1)经水传播:水源被寄生虫污染,人因喝水接触疫水 而感染,如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可能得血吸虫病等 。(2)经食物传播:如进食未经煮热含囊蚴的淡水鱼虾可感 染华支睾吸虫。 (3)经土壤传播:如接触含钩虫幼虫的土壤可能感染钩虫 。(4)经空气(飞沫)传播:如蛲虫卵可在空气中飘浮,并 随呼吸进入人体引起感染。(5)经节肢动物传播:如蚊虫传播疟疾和丝虫病。(6)经人体直接传播:如疥螨可由直接接触人体皮肤而传 播。 l 3、易感人群 指对某些寄生虫缺少免疫力而处于易感状 态的人群。在流行区,儿童的抵抗力一般低于成年人,而 由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也会成为易感者。三、寄生虫的流行状况l

3、 据1990年WT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48种疾病中 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要求防治的8类 热带病中,有5类都是寄生虫病。这些寄生虫病危害极大 ,例如吸血虫病目前流行于76个国家,6.5亿人口受到吸 血虫病的威胁,引起腹泻的阿米巴病感染者占世界人口的 1%等等。 l 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五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长期肆疟,新 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努力一些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例如疟疾,建国前全国发病人数达到3000余万,至2003 年减少至3万;又如血吸虫病,建国前发病

4、人数达1160万 至2003年病人总数减少至84万。而一些寄生虫病则基本 消灭,例如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四、常见寄生虫病的临床类型l 1、蠕虫病包括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 蛲虫病等以华支睾吸虫病为例:2、原虫病: 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疟疾、黑 热病、隐孢子虫病等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 l 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是华支睾 吸虫随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或虾感染人体 ,并寄生在人体肝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临 床症状是出现肝肿大,上腹隐痛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肝硬化。【病原学】成虫外形似一葵花子仁、扁平状, 褐红色,大

5、 小为(1020)mm ( 3-5)mm,雌雄 同 体。虫卵 甚 小只为(27.335.1)um,内 有 一成熟的毛蚴。成虫寄生在人 和动 物 (如猫、狗、猪等)的肝内 胆管中。成虫产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虫卵随雨水流入河流池塘,为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 。虫卵在螺体内孵化为尾蚴,又从螺体逸出,侵入第二中 间宿主淡水鱼(如鲫鱼、鲤鱼等)或淡水小虾体内,发育 成囊蚴。当人摄入未熟的含有囊蚴的鱼虾后,囊蚴进入消 化道最终在肝内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从被感染囊蚴至成虫 排出卵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成虫在人体内存活2030年。 生活史见下图: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图【流行病学】1874年首次

6、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胆道内发现华支睾 吸虫;同年我国潮州及广州地区也发现肝吸虫病例。以后 相继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如日本、朝鲜、印度、越南、 菲律宾、老挝等国家病例报告。我国有25个省、市、自治 区有不同程度流行。以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发病率最 高。2010年8月27日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广州急控中 心称,据急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相对于蛔虫、钩虫 、血吸虫等发病率不断减少的寄生虫病而言,肝吸虫发病 率稳居广州寄生虫病发病率之首,而番禺、南沙两个地区 约有两成的市民感染肝吸虫。江门的肝吸虫病发病率也很 高,约有280万人感染。我国考古学者在2300年前的古尸中发现华支睾吸虫卵 ,证明该病在我

7、国流行至少有二千多年历史。一、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或动物。 二、传播途径摄入未煮热的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受感染 。实验证明:含有囊蚴的1毫米厚的鱼肉投入100热水中, 囊蚴1秒钟内死亡,而在70水温中5秒钟才死亡;含有囊 蚴的厚23毫米的鱼肉在70水温中8秒才死亡,说明鱼 肉越厚,加热时间越长。而囊蚴对调味品的抵抗力较强, 如在醋中24小时才死亡,在酱油中要54小时才死亡。三、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种族差别【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幼虫到达肝胆管后寄居发育为成虫,由于成虫的机械刺激及 其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的作用,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胆 管壁增厚,胆管腔变窄,和虫

8、体堵塞胆管,引起胆囊内胆汁 淤积,胆管扩张.肝细胞受压萎缩至死亡,胆管周围增生的纤 维组织向肝小叶间并分割肝小叶而形成肝硬化。胆管堵塞可 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虫卵死亡的虫体、脱落的上皮细胞, 渗出物等构成结石的核心形成胆石病。【临床表现】起病缓慢、潜伏期一般为12个月。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感,食欲不振 或轻度腹疼。粪便中可检出虫卵。重度感染者潜伏期短,仅1026天,急性起病突发畏寒 、高热、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肝大压疼、轻度黄疸。 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 良、肝大伴压疼等。慢性重度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 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

9、曲张、肝脏肿大、黄疸、 腹水等。【并发症】以胆管感染、胆管炎和胆石病最常见,占感 染者27 .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发病率约1.4 .【实验室检查】一、寄生虫学检查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可用粪便直接涂片检查或 沉淀集卵法检查 二、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 40 之间( 正常:0.5 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原因:l 主要是寄生虫长期刺激机体,不断释放抗原物 质引起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补体以及寄生虫的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增生所致。三、其它如血清免疫学检查、超声波、CT MRI等。【诊断】 一、流行病学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的历史 二、临床表现消化功能紊乱、肝肿大、伴有胆管炎、胆石病等症状 三、

10、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粪便中检出 华支睾吸虫虫卵等【治疗】一、病原治疗 1、 呲喹酮:首选药,具有疗程短、疗效高、毒性低、反 应少 、吸收快等特点,用法25mg/kg,每日三次,连服 23天,治疗后3个月粪便虫卵阴转率达90 以上 2、 阿苯达唑(丙硫咪唑)每天1020mg/kg,每日两次, 7天为一疗程。粪便虫卵阴转率达90 以上。 二、对症与支持治疗对重度感染并有营养不良,肝脏异常或肝硬化者在驱 虫同时应予加强营养,保护肝脏等支持与对症治疗。对胆石症及胆道梗阻者,应抗炎治疗,必要时手术治 疗。【预防】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加强粪便管理,不摄食未煮熟的淡 水鱼虾。疟疾

11、(malaria)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 叮咬传播。疟原虫先入侵肝细胞,再入侵红细胞引起红细 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 高热、大汗后缓解为特点。【病原学】病原体为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疟原虫的生活史分人体内和 蚊体内两个阶段。1880年,法国医生laveran首次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 国医生Ross发现了疟疾的传播过程。两位医生因此分别 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一、人体内阶段寄生于雌性按蚊体内的的疟原虫子孢子在按蚊叮人吸血 时,随唾液腺分泌物进入人体,经血循环进入肝脏,在肝 细胞内经916天发育为

12、裂殖体,内含大量裂殖子,称“红 细胞外期”。随之肝细胞破裂,裂殖子从肝细胞逸出进入 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开始了“红细胞内期”生活。侵入 红细胞内的裂殖体,每个裂殖体内含数个至数十个裂殖子 。当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时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 起临床上疟疾的典型发作。从红细胞释放出来的裂殖子又 再侵犯其他未被感染的红细胞导致临床上周期性的发作。 间日疟及卵形疟在红细胞内发育周期是48小时,三日疟约 为72小时,恶性疟不规则约为3648小时。其中间日虐和 卵形疟有速发型子孢子(发育快,只需1220天就能发育 为成熟的裂殖体)和迟发型子孢子(又称休眠子,发育慢 需要611个月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

13、迟发型子孢子是 复发的根源。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 。部分裂殖体在红细胞内经过36代后发育为雌性配子体 和雄性配子体,配子体可在人体中存活3060天。二、蚊体内阶段当雌性按蚊吸血时, 雌雄配子体被吸入蚊体内,开 始了蚊体内生活。雌雄配子 体发育为雌雄配子,又结合 形成合子,再发育成为动合子,并进入蚊的胃壁发育为囊 合子,囊合子中含有大量具有感染能力的子孢子,这些子 孢子可主动移行至按蚊的唾液腺中,当雌按蚊再次叮咬人 吸血时,子孢子进入人体,又开始了人体内新的循环阶段 。【疟原虫生活史】【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

14、,少数 可因输血或母婴传播发病。例如输血疟疾。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四、流行特征:主要流行热带和亚热带,其次是温带,发病 季节夏秋季较多,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古代医学 书籍黄帝内经对疟疾已有明确的记载。【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疟疾一般在红细胞内发育无症状。当成批的红细胞破裂 ,释放出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时, 作为致热源,刺激机 体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引起临床上的寒战、高热 、大汗的典型症状。裂殖体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 噬消灭 ,部分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发育,导致周期性的临 床发作。红细胞成批反复破裂时引起贫血。大量红细胞在血管内破裂,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

15、现腰疼、酱油色尿,严重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称溶血 性尿毒综合症(黑尿热)。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时,可使红细胞体积增大, 彼此粘附成团,堵塞毛细血管,使相应的组织细胞变性坏 死,此种病理改变可发生于脑、肺、肾等重要器官而引起 严重临床表现,如脑型疟疾等疟疾:红细胞破裂【临床表现】潜伏期:间日疟疾和卵形疟疾1315天,三日疟疾2430天 ,恶性疟疾712天。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寒战常出现20分钟至一 小时。随后体温升高通常可达40以上,伴头疼、乏力、 全身酸疼可持续26小时。继而开始大量出汗,体温剧降 ,持续时间30分钟至1小时。此时自觉明显好转,但感乏 力、口干。间歇期过后又再次发作。再燃(recrudescence):由血液残存的疟原虫引起, 多见于病愈后14周,可多次出现。复发(relapse):由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 ,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诊断】一、流行病学 :是否到过流行区,有否被蚊叮咬甚至有无 输血等。 二、临床表现: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