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职教中心王晓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960287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职教中心王晓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职教中心王晓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职教中心王晓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职教中心王晓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职教中心王晓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职教中心王晓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职教中心王晓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 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市职教中心王晓慧职业学校学生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心灵纯洁,思想上进,可塑性强。但职业学校学生的结构较之普高要复杂得多,学生起点参差不齐,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他们纪律上放任自己,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思想上“自我”为中心,生活上追求享乐。据北京市一份在校生犯罪率调查: 在 139名犯罪嫌疑人中有在校学生 45 人,占总人数的 32.4%,这些在校学生中有40 人为本市人,占北京籍犯罪嫌疑人的51.2%,即有一半以上的北京籍犯罪嫌疑人系在校生。45 名学生中有 28 人为职业院校学生,占62%,其余为普通中学和民办学校学生。 这些数

2、字说明在校生犯罪占较大比例,职业学校学生犯罪率较高,因此预防重点在于职业院校。多少年来,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教, 可是德育的效果甚微,甚至是无效的。采取怎样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传统型”德育模式具有目标明确、 方式划一、易于操作等优点,主要通过学校、课堂传授给学生大量的道德知识,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要么围绕社会政治形势开展各种“运动”,要么社会上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项教育,逐渐“传统性”德育中信息量不足,知识陈旧,手段落后等缺陷凸现出来,而且形式呆板单调、内容空洞乏味、缺少新奇和刺激。 “传统性”德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全国教育科学“十

3、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2006 年度子课题申报成果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使学校德育片面化、短期化、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形式,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传输的强大载体,正在起着独特而高级的教育作用。利用网络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性”德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和隐匿性等特点,这是现代德育无法比拟的。让德育走进网络,网络促进德育,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我校探索、实践的一个新课题。网络德育是指运用

4、互联网手段和空间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或活动,是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这种德育方式学生乐于接受,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模式的挑战,是德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我校网络德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 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 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把网络德育的目标分成三个层次:1、培养学生的网络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

5、影响。2、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3、进行个性化服务,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网络德育的研究, 就是探讨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新理念、新对策,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网络德育的方法、手段,探索网络德育的规律,构建网络德育的理论体系,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 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 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既能充分占领学生的教育时空,又能够使德育更具有实效性,初步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的、实效性高的网络德育模式,我校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 提高德育的针对

6、性、 实效性。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作为学校传统德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网络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使口头说教转化为精神沟通,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实效性。开展网络班会, 就是把品德教育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建立班级网页, 创立 BBS。BBS 是 Internet 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它可以阅读文章,增长见识;可以谈天说地,结交朋友;可以解答求助,以己之能帮助别人;也可以亮出自己头疼的问题,请求别人帮助。BBS 论坛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之

7、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诉,在BBS 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 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授学生网络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鼓励他们主动尝试设计制作个人网页,更新班级网页等,体会其中的乐趣。二、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非常有吸引力, 因为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圣地”。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网络行为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网络关系

8、的自由、松散和隐蔽性等特点,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德育造成了不良影响。1、认知误导。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不加强正面引导就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思想政治认知。如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高技术的垄断,推行网络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在,世界 80%以上的网上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学生难以分清信息的真伪和良莠。2、行为误导。网络往往能满足学生的不良欲望,从而强化他们的不良行为,如浏览黄色网站等。沉溺于上网,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3、心理误导。学生沉溺于上网,有损于心理健康。如网络交流常常是匿名的、 非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 使他们沉迷于一种人格与交往情绪双重分裂的环境

9、和氛围,容易使他们放任自己、 不在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4、意识误导。可能会淡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志。因为,学生常常不会为自己在网上不良行为承担直接后果。5、交往误导。目前社会上各种网吧管理不善,容易成为问题青年和社会不法分子聚集的地方。 学生泡网吧,容易形成不良社会交往、沾染不良习气,甚至引发斗殴等一系列问题。为增强青少年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团中央、教育部联合推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

10、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一) 、正确引导,远离不健康网站。许多学生对性教育很渴望, 又没有良好的了解渠道, 只能盲目地通过一些黄色网站来获得知识。但他们并不知道, 这些网站不仅不能提供正确和科学的知识,而且会诱惑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这样的现象, 学校通过开展网上讨论会 “浏览黄色网站的危害” ,让学生上网收集信息,然后在讨论区发帖讨论:有的说黄色网站内容不真实、影响学习;有的说黄色网站是一种非法牟利的手段;有的说黄色网站就是一个毒瘤等。在我们没有能力清除生活中所有陷阱的情况下,让学生不落入陷阱的最好办法是教会他们识别陷阱;在我们没有能力限制低级趣味的最好办法是给他们

11、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高级趣味东西。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如青少年维权网站、 性知识中国学生网等,目的是通过这些网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青春期知识,找到获得知识的正确渠道。如青少年学生因看黄色网站而引发的强奸案,因不正当模仿而造成的身体残疾等,让学生看完后进行讨论,这样不用老师说教, 学生自然明白了浏览黄色网站的不良后果,提高了心理和行为上的控制能力。(二) 、文明上网,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学校服务器禁止了QQ 程序端口,但有些学生仍能够在课堂上聊QQ;学生机上都装设有还原卡或还原精灵,但仍有学生突破还原功能,在电脑上装游戏软件; 教师机共享目录下的教学资料、教学软件等被人不知不觉地删除了等等。

12、这些发生在课堂上的学生捣乱、破坏行为,我们称之为校园里的黑客行为。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害处和给社会以及个人造成的损失。美国一名网络世界的超级天才,20 岁的“影子骑士”德克曼,2002 年 2 月 4 日,因充当“黑客”,涉嫌非法闯入美国宇航局的人造卫星控制系统, 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侵害, 被判入狱 21 个月,并处罚金 8.8 万美金,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对那些潜在的学生黑客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外,有些学生还在网上复制、 传播妨碍社会治安的信息和淫秽信息;对他人进行侮辱、攻击和漫骂;发表他人隐私、照片等。文明上网是德育中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只有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积

13、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惟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养成道德自率的习惯。三、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发展,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心灵之家” 。学生需要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好意思、自卑、防范等心理原因,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问题、困惑常常难以启齿,在网络世界里认得名字、地址都可以是虚拟的,这样,学生没有心理压力,与教师进行交往时,不必因担心被别人知道“我是谁”而不敢发言,讨论也好,咨询也好,求助也好,他们都能够做到说真话、吐真情、讲真事,甚至可以不隐瞒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尤其是困扰着学生的一些与性有关的心理、

14、生理问题,在面对面的情景下,他们可能难于启齿,甚至没有勇气走进咨询室,而在网络上他们就可以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咨询。在 BBS论坛里,同龄人尤其是同班同学抛出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产生思想碰撞,发帖、跟帖、回帖,学生在这种积极的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不但认识、反省了自己,还了解了他人,他们逐步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集体的影响。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享受到别人的关怀。四、协调学生参与网上德育活动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互动的网络世界里,自愿交流、互相鼓励、共同提高。学校鼓励学生主持制作网络平台、班级网页、网上论坛

15、,一切都是在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活动中实现的,使他们在网络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家园和伙伴,享受集体的温暖。网络互动更容易突破师生之间的障碍,实现深度交流。 网络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活动,如“网上求真”以探索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网上求美”以陶冶情操为主的审美活动;“网上求善”以讨论为主的论坛运动,以及竞赛活动上网、 家长会上网等,努力增强德育活动的渗透性、 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化等特征。网络德育使学校建立了一种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新教育模式, 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新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e时代德育探索与实践学校: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市职教中心姓名:王晓慧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2006 年度子课题申报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