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959865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或者疑难情景在内的真 实发生的典型性的教育教学事件。 教学案例的特征以叙事的形式对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真实的 问题、情景和事件进行描述,同时包含有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者对问题和现象 的反思、评价。教学案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 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 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 事件“;在叙述“教学事件“时除了“白描“以 外,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教学案例的内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学习质量的测评师生互动交流简单地说,所谓教学案例就是涉及教

2、育、教学 各个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如果是以故事的 形式出现,也常常称之为“教师的叙事研究”; 如果以教学设计的面目出现,则被称为“教学 课例”教学案例的结构背景 对教学活动背景的描述,提供问题产 生的情景。描述 真实详尽地描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 为表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策略,以及存在 的问题。分析 揭示本案例所披露问题的实质。反思 对本案例中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 果的看法、分析和评价。教学案例的原则事实和情景须具有客观和真实性案例须有分析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须有对案例必要的评价与反思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 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 由此所产生的结果

3、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 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简单地说,教学 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 题。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 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 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在一个教师专业化成 长的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会反思的 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 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 就会随之不断增长。 反思什么?教学定位动态生成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参见教育局网如何开展教学反思的文章)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可以在一天的教学工作 结束后,写下自已的经验,分析

4、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与缺点,详尽记录下教学的 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 问题以及经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与 设想等。 课后备课 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 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 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观摩与分析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 对所观察到的情境进行描述和互相交流 。职业发展 即学术研讨会。教师在研讨会 上提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共 同讨论解决办法。最终形成的解决办法 为所有与会教师所共享。开展行动研究 教师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 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与反 思活动密不可分,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自己发问,以强化反思活 动,这些问题

5、包括“我在干什么?”,“这 意味着什么?”,“我会怎么样?”等等。 行动研究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 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它的直接结果是 让教师“学会教学”。教学案例和反思范例一堂地理课的课后反思厦门第二外国语学校 吴珍珍听课时总有这样的感觉,课如其人。撇开教 学技巧,每个老师上课的风格也是个性的体 现,因而每次听课的感觉总是迥然不同。可是,同一个老师,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 的班级上课,效果又会怎样呢?以下是初一 学年地理课天气与气候一节在不同班级 授课时的真实记录和反思。“累死人”的课 (10月30日下午第一节,3班教室)这是学校的督导日,下午每一节课有我的课,看 来逃不过督导老师的听课。

6、因是第一节课,上课的时候,边讲边回忆着教案 设计的程序,生怕漏了什么。课堂按照教案的程 序一步一步顺利地进行着,情境引入、提问、讨 论、识记、小组接龙、小组比赛、环环相扣,学 生配合很好,气氛很好,没出什么异常情况。在 比赛的高潮中,下课铃声响了。我嘘了一口气, 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督导老师说了一堆 优点,但我却一点也不开心。反思为听者而上,心思在听课者身上, 这样的课绝不可能是一堂好课。过于追 求各个环节的完整,一环扣一环,这样 的课老师上得累,学生是不是也累呢?“气死人”的课(10月30日下午第二节,2班教室) 铃声响了,可教室却还是一片混乱,大声纠正整 顿纪律。按正常的教学顺序引入

7、新课。说话声又 起,再次整顿纪律。讲述天气符号时,说话声再 起,板起面孔教训学生。心情变得很坏,也无法 再用谈话的方式上课。 我强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深吸了一口气,把怒火 压下,提高了音量。不敢再采用师生互动、小组 比赛的形式,只讲了几个知识要点,精心设计的 各种活动根本派不上用场。自己在台上唱着独角 戏,很快就草草收场。 心中非常惋惜:如果学生能配合,这花了好多天 准备的课,原是可以让大家在开开心心中学到知 识的。反思没有纪律做保证,准备再充分的课 ,也无法成为一堂好课。怎样才能让学 生怕我呢?面对镜中的学生说的“发怒也 亲切”的脸,我烦恼极了。“乐死人”的课 (10月31日上午第一节,5班教

8、室)这班的纪律还行,我带着轻松的心情,精神抖擞地步入 教室。因为没人来听课,也就没有按照教案的导入,直 截了当地宣布:“这节课将进行小组比赛”,学生一听,很 兴奋,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形式,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 课,顺利地进行着。师生配合默契,一改平时总有几个 同学吵闹的状况。学生学得很开心,我也因为他们的开 心而高兴,觉得自己像个导演,心中的成就感随着情节 的展开而弥漫开来。由于心中把这节课当成是公开课的 练兵,因而潜意识中还在关注着进度,关注着各个环节 ,关注着时间。小组抢答,比赛到了关键时刻。下课铃 声响了,各小组的最后名次随着最后一个同学的抢答而 一锤定音。在同学的一片欢呼声、赞叹声、

9、惋惜声中, 课结束了。反思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只要精心设 计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捣蛋生也会 投入其中的。平时,由于我对他们不够 信任,而错失了和他们更为接近的机会 。回味无穷的课 (10月31日上午第二节,6班教室)这节是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被我调动起来。在学 生一张张如花的笑脸中,我仿佛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完全忘了教案和听课者,跟着学生思维随意而行。当学 生偏差太大时,再不着痕迹地把他们导入正轨。 小结描述天气和气候词语的区别时,按设计本来是由我 说词语,让各组回答计分的。看着学生的情绪那么高, 何不试着把课堂完全交给他们?对,就来个“小组互考”。 “下面我们来个小组互考,一组出词语

10、,另一组回答。每 组限定时间3分钟,要求不重复出题。我当裁判记分。” 学生很快明白了我的想法,一问一答,比赛几乎到了白 热化的程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组学生出的词语 让另一组回答。“是天气”,“不对,是气候!”两组学生争 论着,大家把目光都转向我。糟糕,这就是不按教案上的结果。我也一下子 反应不过来,什么是正确的答案呢?没时间让 我想,也没时间让我考虑是否丢面子,我只能 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我提议“让我们求助听课 的老师吧!”可是,学生并不按着我的设想进行 。话音刚落,他们却早已议论开了,然后不容 置疑地说:“老师,非一日之寒是长时间的,是 气候”。 我一细想,噢,对,没错!“你们真历

11、害,教了 老师一招。”这一刻,他们成了我的老师! 由于抛开教案,根据需要不停地改变着原有的 设计。课堂也因小插曲不断出现而更趣味横生 下课的铃声响了,可大家都还意犹未尽,沉浸 在我们的“世界”中,早把后面的听课者忘得干 干净净。反思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 多的挑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师不可能 都比学生知道得多。当老师坦然承认自己的 无知时,得到的不是学生的轻视,而是学生 的尊重,从学生身上还可以学到许多知识, 正所谓“教学相长”。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堂 课时,上课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责任,一 种负担,而是一种融入其中的、发自心底的 快乐。专家评点:非反思的生活何以不值得过 刘良华反思

12、是一种选择。有人选择反思的生活,有人选择 非反思的生活。不见得反思的生活就一定过得快乐,反思其实是一 种痛苦,智慧本身就隐含了痛苦,人一旦进入思考 状态,人就开始折磨自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 则无友。其实,人至清不仅无友,而且很可能“无我 ”。人活得太清醒,幽思太多,可能会伤身,也可能 会伤心。反倒是那些不喜欢思考的人,他们虽然活 得稀里糊涂,但这种难得的糊涂生活反而容易获得 幸福感。不过,总体而言,有反思习惯的人虽然在反思的当下 痛苦,但它维护了将来的幸福。不反思的人之所以不 痛苦,常常是因为他们将痛苦推向了将来。将来什么 时候痛苦,这很难说,但那种被延迟的痛苦会像肿瘤 一样在不确定的未来

13、某一天爆发一个更大痛苦。也有另一种可能:反思的人虽然自己痛苦,但它把痛 苦的范围只限定在自身,尽可能不让这种痛苦伤及他 人。一个做教师的人,如果他不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 或管理中的问题或障碍,那么,他自己可以因此而免 去反思的忧虑之苦,但他很可能把那些本应得到及时 修缮、改良或根除的危害转移给他的学生或他的同事 。这样看来,苏格拉底说:“非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 这个结论大体是可信的。如果教师对那些“累死人的课”不做任何反思, 这种“课”(如果还可以称为“课”的话)不仅会累 及老师,而且可能持久地以“45分钟”为单位一 直折磨他的学生。如果教师对那些“气死人的课 ”不做任何反思,那么生气的人不只

14、是教师,还 有那些无辜的学生。如果教师对那些“乐死人的 课”不做任何反思,那么,做教师的人就会一再 丢失自己开心的理由和继续创作的冲动与激情 。如果教师对那些“回味无穷的课”不做任何反 思呢?教师的生活就只剩下一些零碎或杂乱的 片段,失去了整体改进的希望。(本文自2006年9月25日中国教育报)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郑金洲一个优秀的教师究竟是怎样诞生的?通往“金字塔塔尖”的道路又在哪里? “反思”是这几年不断被凸显的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 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中国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但 仅仅知道反

15、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 富得多,反思教学做起来也并非易事,但反思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教学 智慧提升的作用不可估量。在一次听课中,我们发现了小学数学特级教 师华应龙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思、实践过程。不论他对自己 的每一次否定和尝试是不是正确,我们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 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的对教育核心问题的逼近,我们可以称之为“反 思的精神”;其次就是对教学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基于“教师个 人素质”的独特思考角度,这是组成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说 ,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才是 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而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 ,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登抵金字塔的秘密,就蕴藏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之 中。 一起来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吧! (参见教育局网如何开展教学反思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