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948891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级历史一、选择题(共 30 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1史载:公元前 546 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当时分封制度遭到较大破坏C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D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2、A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B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心理C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右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当时 A懂得休耕轮作 B开始推广牛耕 C注重精耕细作 D铁犁尚未出现4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主要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C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D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5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郡县制的实行 B察举制的实行 C科举制的实行 D行省制的实行 26

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沿袭C分封制的巩固 D中央集权的加强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影响的角度分析, “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 “焚书坑儒” ,统一思想 8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C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9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

4、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右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B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被官府控制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10.“三省执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署,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 右予以区分。 ”这段话最适合解释三省六部制的A基本性质B. 职权划分C. 主要目的D. 内在缺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

5、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12唐文宗太和六年(832 年) ,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正确的是 3经济地位优越 政治地位低下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A B. C. D.13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 B曲辕犁的出现及推广C耦犁技术的普及D高转筒车的发明14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

6、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说明了A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农业技术进步 C土地集中加剧 D海外贸易拓展16据宋吏职官制记载:官吏的俸禄计有正俸、职钱、职田和杂役之费。正俸有钱、绫、绢、绵禄米之给。此外还有茶、酒、厨料乃至马料之给,因公出外别有出差费等等。每年官俸支出,大约有钱 1696 万贯(千文) ,金 14872 两,银 62 万两。这种情况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暴露科举制录取的弊端

7、C埋下国家积贫积弱的祸根 D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17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掌管边缘民族地区事务 D管理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事务 18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有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9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8、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核心的理念,那就是A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4B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0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A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2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

9、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2表 1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23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

10、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官僚政治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形成与否C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D经济重心南移与否 2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5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25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一幅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 6 条东洋

11、航路和 12 条西洋航路,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此得出的认识是A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B明朝对外贸易一度活跃C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D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26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激化中日矛盾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加剧内忧外患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2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

12、业) ”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 “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28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29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

13、的前夜” ,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6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C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D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30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海禁和闭关锁国 B工商皆本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二、非选择题(31 题 20 分,32 题 20 分,33 题 15 分)31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

14、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 26 个,工关 5 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 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 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