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课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0947430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复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复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复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复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要点疑点考点 2005年考试大纲将此考点内容阐释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好的作品语言,是指那些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与艺 术感染力等特点的语言。它是文学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鉴赏语言就 是考查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怎样独特的表 现力。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个总的说法,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 品内容的。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方面,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描写的

2、特点及作用。二是选材剪裁方面,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生动、 真实、新颖。三是表现手法方面,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 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四是结构安排方面,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烘托 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文中是否有所运用;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 致。五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这类试题往往从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技巧鉴赏等方面来命题。 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一、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998年全国卷,选文参见第7课时同版块同题 号题)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

3、 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课前热身 【答案】将一个个季节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二、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2003年全国卷,选文见第4课时同版块第一题 )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 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 这一

4、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游子们的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 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 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从文章“一个人为 自己的一生定调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道路 在变且不好预测,惟一不变

5、的是“思乡”,可是B项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 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D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E项 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主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结,而非生动具体。 【答案】AC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一、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2002年北京卷)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 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 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 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

6、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 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 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 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 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 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 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 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 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 。能力思维方法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

7、供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 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 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 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 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 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 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的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 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 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

8、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 。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绿阴, 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 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 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 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里,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 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 宿

9、。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 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 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 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 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例1 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 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 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 答:Date该资料由76472307

10、9友情提供【解析】考查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强调树叶主体地位。“娓娓讲述”用了 拟人的方法,再者就是把两者平等对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应是平等 的关系。【答案】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照应了“人应当谦 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如答“表达了人和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 想”,也对。【技巧点拨】理解修辞的作用,联系前后文,解析文章。准确判明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联系前后文,明晰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有助于我们较好地品评文章精彩语句。以本题为例,“不,这是那片树 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一句是强调,强调树叶主体地位 ,强调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应是平等的关系。尤其还运用了拟人的方

11、法 ,更突出了这一点,显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例2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 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解析】联系前文看:“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 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不难看出所谓的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 应是指破坏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结尾采用第二人称,与读者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更易于沟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答案】指的是针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 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技巧点拨】 明确

12、思路,把握方法,事半功倍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各有侧重。明确了思路,把握相应的方法,能收事半功 倍之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品的观点态度,甚至于作 者本人的风格。鉴赏文章风格,既要综合分析文章结构、表达、语言等各个方面,又要结 合作品甚至时代文风。鉴赏评价文章语言技巧,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了解不 同句式的不同特点,然后在文章具体的语境中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 ,进而总结了语言运用技巧、语言风格。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二、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2002年上海卷)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

13、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 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 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 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 ,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 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 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 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

14、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 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 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 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 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 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 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这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 色彩,而中西画家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

15、追求亮、艳、丽、华、鲜 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 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 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在的西方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 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 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 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 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例3 对于“

16、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 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传统文化的渊源: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湿”的独特感受就是第二段中“但湿了的大自 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则是其文字之后的内容,“风 雨归舟”“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 【答案】独特感悟: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技巧点拨】 感受形象,触发联想,玩赏文章的意味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 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鉴赏形象,要考虑文章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这个形象在文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 位,有什么意义等。整体把握形象,调动生活积累,尽可能地引发相应的联想和 想像,进一步深入品味文章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领会作品的妙处。Date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方法小结】 品评语言技巧最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