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946626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 2016 届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 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 。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 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就是读者的联想。A手段 组合 惟妙惟肖 B媒介 组合 栩栩如生C手段 集合 栩栩如生 D媒介 集合 惟妙惟肖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A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世界各国民众

2、喜爱。B中国戏曲在海外如何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猎奇走向欣赏与认同,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C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 ,己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 的自我纠错力限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D费新的左手书法与通常习见的右手书法在用笔、结体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使欣赏者产生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审美感受。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 分)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C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D恸哭六军倶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4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人的眼

3、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 , , ,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2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A B C D5下面是关于利用智能地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段报道,对其预防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英国科研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地毯里的

4、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然后地毯边缘的微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的信息传送给连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A记录行走模式 B传达信息至电脑 C分析并识别信息 D判断是否会跌倒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

5、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

6、,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3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7、分)A役未几而罢 罢:完成B讽县人兴于学 讽:劝勉C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顾:只是D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 传:传播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4 分)(2)公之遭

8、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4 分)9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三、古诗词鉴赏(11 分)4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南康望湖亭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注】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 分)(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4 分)(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靡有朝矣。(诗经)(2) ,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9、(3) ,任重而道远。(论语)(4)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5)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6)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7)为往圣继绝学, 。(张载横渠语录)(8)盈虚者如彼, 。(苏轼赤壁赋)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吃 酒丰子恺5说起吃酒,我忘不了下述几种情境。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黄涵秋。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有一天到江之岛游玩,我们两人踞坐一榻。“两瓶正宗,两个壶烧。”正宗是日本的黄酒。壶烧是这里的名菜,一种大螺蛳,约有拳头来大。取出大螺蛳肉来切碎,再放进去,加入酱油等调味品,煮熟,其味甚鲜。

10、我和老黄吃壶烧,三杯入口,万虑皆消。海鸟长鸣,天风振袖,仿佛身在仙境。老黄看见年轻侍女就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于是临走多给小帐,约定何日重来。我们又仿佛身在小说中了。又有一种情境,也忘不了。吃酒的对手还是老黄,地点却在上海城隍庙里。这里有一家百年老店,我和老黄每逢闲暇,便相约去吃素酒。我们的吃法很经济: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冬菇非常肥鲜,十景也非常入味。浇头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后,还有剩余,可以浇在面上。我们常常去吃,现在,老黄作古,菜馆也改头换面,不可复识了。另有一种情境,则见于患难中。那年石门湾沦陷,我们一家老幼逃到桐庐,在城外河头上租屋而

11、居。屋主姓盛,兄弟四人。我们租住老三的屋子,隔壁就是老大。他有一个孙子,十七八岁,常常来向我请教问题,因此老大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这老翁常坐在一只圆鼓凳上,我一到,他就请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站起身来,揭开鼓凳的盖,拿出一把大酒壶来,在桌上的杯子里满满地斟了两盅;又向鼓凳里摸出一把花生米来,就和我对酌。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可以保暖,斟出来的黄酒,热气腾腾。酒是自家酿的,色香味都上等。我们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闲谈。谈的大都是他孙子的事。我用空话安慰他,骗他酒吃。骗得太多,不好意思,我准备后来报谢他。但杭州沦陷,我们匆匆离去,终于没有报谢他的酒惠。最后一种情境,见于杭州西湖畔。那时我居在里西湖招贤

12、寺隔壁的小平屋里,对门就是孤山。家居多暇,则闲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欣赏湖光山色。每见一中年男子在湖边垂钓。他钓的不是鱼,而是虾。钓钩上装一粒饭米,挂在岸石边。一会儿拉起线来,就有很大的一只虾。钓得了三四只大虾,他就起身走。我问他:“何不再钓几只?”他笑着回答:“下酒够了。”我跟他去,见他走进岳坟旁边的一家酒店里,拣一座头坐下了。我就在他旁边的桌上坐下,叫酒保来一斤酒,一盆花生米。他也叫一斤酒,却不叫菜,取出瓶子来,用钓丝缚住了这三四只虾,拿到酒保烫酒的开水里去一浸,不久取出,虾已经变成红色了。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酱油,就用虾下酒。我看他一只虾要吃很久,由此可知此人是个酒徒。6此人常到我家门前的岸边来

13、钓虾。我被他引起酒兴,也常跟他到岳坟去吃酒。彼此相熟了,但不问姓名。有一次,我带了扇子去吃酒。他借看我的扇子,看到了我的名字,吃惊地叫道:“我有眼不识泰山!”于是说了许多仰慕的话。我也请教他姓名,知道他姓朱,是在湖滨旅馆门口摆刻字摊的。下午收了摊,常到里西湖来钓虾吃酒。此人自得其乐,甚可赞佩。可惜不久我就离开杭州,远游他方,不再遇见这钓虾的酒徒了。写本文时,我久病初愈,酒戒又开。回想上述情景,酒兴顿添。(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12有人说作者与黄涵秋间吃的是“知己酒”,依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这么评价的理由。(4 分)13作品中的西湖酒徒有哪些性格特点?试做简要分析。(4 分)14丰子恺散文语言素

14、有漫画风格,试以第段为例简单概括其特点。(6 分)15读文末画线句,联系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生活态度。(6 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张颐武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

15、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7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