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944483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7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7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MC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 度的演变IMC生产力发展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青铜时代):井田制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IMC二、关于“土地兼并”问题1、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主要表现 2、土地兼并的根源:生产力的进步 土地私有制和买卖制度的存在 3、土地兼并的后果: 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恶化农民的生存条件,阶级矛盾激化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IMC4、古今中外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二、关于“土地兼并”问题中国

2、:封建政府实行均田制;农民的均田主张;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世界各国: 英国的圈地运动; 法国的雅各宾派的小块分期付款出售; 俄国的赎买; 美国的宅地法; 日本的废除土地买卖禁令。IMC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 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指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 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强迫 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IMC1. 西周贡赋 2.春秋后期按亩纳税: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 “初税亩” 3. 秦朝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 4.汉朝:编户

3、齐民制度 5. 北魏租调制 6.隋唐租庸调制 7. 唐中后期两税法 (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IMC8. 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9.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10. 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1. 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IMC内容1. 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2. 鲁国实行“初税亩”3. 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征税4. 承认土地私有,标志着实质IMC主要盛行于两汉,编户农民依据资产多少对封 建国家承担田租、赋税(更赋、算赋、口赋、)和 徭役、兵役四项负担。IMC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

4、主要了解北魏的租调 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 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这里的“调”指户税 ,征收帛或布。IMC1. 唐朝前期2. 成年受田男子必须缴纳 和服徭役,不服徭役的可以 纳绢代役(谷物)3. 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内容特点4. 按人丁收税;纳绢代役(布帛)IMC1.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法无法维持 2. 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布 3. 按照资产和田亩,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4. 这是我国封建税制的 内容影响由人丁税转为 财产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IMC1.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激烈,国家“积贫积弱”2. 王安石主持变

5、法,改革赋役制度3. 清丈土地,防止偷、漏税 政府雇人服役,不服役者交免役钱 或助役钱 4. 减轻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IMC1. 明朝中期(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2,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各种赋役、杂税合一,一律折银缴纳 3. 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僚隐田逃税;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促使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内容影响 清丈土地 ,将部分 丁役摊入 田亩赋役杂 税一律 折银缴 纳IMC1. 清朝前期,康熙帝实行2. 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3.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促进

6、了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IMC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 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 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松弛了。IMC(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认识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 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 标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唐征收

7、茶税)。IMC赋役征银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认 识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松弛;IMC(三)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1、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3、农民的反抗斗争 4、土地兼并IMC(四)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1、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2、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 3、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 。 4、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5、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 (黄宗羲定律)IMC经典例题经典例题IM

8、C1(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 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 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 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 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 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 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 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

9、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 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 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 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 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 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IMC(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 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6分)(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

10、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 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 分)IMC2、(2009全国文综一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 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 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 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 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 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 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

11、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 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 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 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 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IMC(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 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 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 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 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

12、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IMC材料二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 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 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 报告(2006年3月5日)IMC(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 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 高; 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

13、策,需要农业的支持;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 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 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 ,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IMC(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 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 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 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 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 筹发展;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