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943340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甘肃省平凉市泾川一中 2016 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 17 题。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 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

2、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 “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 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 “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3、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 ,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 后汉书郎顗y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 ”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

4、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 ,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2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 ,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 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

5、时,令苗稍疏” ,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 ,古人并没有 ,但 是值得学习的。(取材于 2014 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链接材料】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 。据此, “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 (或“风霾” )两种。霾的核

6、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 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 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 80%90%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霾的厚度可达 13 千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1.第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

7、” ,与诗经卫风氓中“ , ”的“徂”意思相同。 (3 分)2.第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完整。 (2 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3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

8、义和参考价值。4.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 4 字。 (4 分)5.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4 分)6.按照文意判断, 清史稿 “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中的“霾”属于哪种霾?(2 分)7.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 ,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 (4 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耶律休哥,字逊宁。祖释鲁,隋国王。休哥少有公辅器。乾亨元年,宋侵燕,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败绩,南京被围。帝命休哥代奚底,将五院军往救。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斜轸分左右翼,击败之。是年冬,上命

9、韩匡嗣、耶律沙伐宋,以报围城之役。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翌日,将复战,宋人请降,匡嗣信之。休哥曰:“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宜严兵以待。”匡嗣不听。休哥引兵凭高而视,须臾南兵大至,鼓噪疾驰。匡嗣仓卒不知所为,士卒弃旗鼓而走,遂败绩。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圣宗即位,太后称制,令休哥总南面军务,以便宜从事。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范密、杨继业出云州;曹彬、米信出雄、易。时北南院、奚部兵未至,休哥力寡,不敢出战。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余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于防御,以疲其力。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曹彬等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

10、。月余,复至。休哥以轻兵薄之,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且战且却。由是南军自救不暇,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行。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闻太后军至,彬等冒雨而遁。太后益以锐卒,追及之。彼力穷,休哥围之。至夜,彬、信以数骑亡去,余众悉溃。太后旋斾(pi)。封宋国王。及太后南征,休哥为先锋,败宋兵于望都。时宋将刘廷让以数万骑并海而出,约与李敬源合兵,声言取燕。休哥闻之,先以兵扼其要地。会太后军至,接战,杀敬源,廷让走4瀛州。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远近向化,边鄙以安。休哥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

11、。 (选自辽史,有删改) 【注】南京:这里的南京指今北京市。8.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却:退却 B休哥以轻兵薄之薄:靠近、迫近 C太后益以锐卒益:更加 D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更:经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耶律休哥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 分)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 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 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先以兵扼其要地 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耶律休哥出身贵族之家,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做王公辅相的才能,乾亨

12、元年深受皇帝器重,耶律休哥不负所望。 B耶律休哥深知兵不厌诈,看出宋军假降后,规劝韩匡嗣。韩匡嗣不听而兵败,幸亏耶律休哥才得以击退敌军。 C耶律休哥追随太后南征,为先锋。耶律休哥预先扼守住要道,恰好太后大军赶到,宋军大败,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 D耶律休哥戍边有方,重视边境的建设,创立轮休法,鼓励农桑,整修装备,教化边境百姓,因此边境安宁。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5 分) 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5 分)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12.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题。 (12 分)

13、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5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润州甘露寺弹筝苏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mio)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 “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 “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 “多感” “多

14、病”依然。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6 分) 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细捻轻拢”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 ” ,而“欲断哀弦”所表达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 。 ,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相似之处。 (3 分) 四、本大题共 8 小题

15、,共 3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22 题。 半山园情思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进入城区,南向行驶一段路程,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pn)然心动的名字【 甲 】 (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半山园。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6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 乙 】 (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一代政治巨巨擘擘和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实干有为的官吏代表王安石。 公元 1076 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 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称“江宁” ) ,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在这里,王安石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如今的半山园,隐藏在一所海军院校的角落里,后面紧挨着古老残破的明城墙,左侧是一个小土墩,右侧是十余幢高大壮观的现代建筑。静立一隅一隅的半山园大门紧锁,青瓦白墙的小屋一看便知是现代粗糙复制的产物,充满了矫作和伪饰。门前肃立着一尊汉白玉荆公雕像,长须飘然,神色静穆。由于这里尚不对外开放,我们无法进入屋内。但我并不十分在意。能在半山园近周徘徊,遥想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坐轿子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