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制度小结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894941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7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资源制度小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环境资源制度小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环境资源制度小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环境资源制度小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环境资源制度小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资源制度小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资源制度小结(1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环境资源法律制度o 第一节 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概述 o 一、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概念、特 征和发展o二、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分类 根据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适用阶段和本质属性可分为三 大类:1、事前预防类 o 环境计划与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制度 ;“三同时”制度2、事中管控类 o 行为管制类:许可证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环境监察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 o 经济诱导类:环境税制度;环境费制度;排放权交易制度 ;环境协议制度;环境保护奖励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包 括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制度);环境金融制度等 o 3、事后补救类 o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限期治

2、理制 度、治理、恢复与补偿制度等第二节 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o 一、环境产权制度 o (一)环境权的概念和性质 o (二)不同环境权的保护制度o 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o (一)自然资源权的内涵 o (二)自然资源所有权 o (三)自然资源使用权 o (四)土地资源权 o (五)矿产资源权o 三、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组织制度 o (一)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概念和类型 o (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o 四、 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o (一)环境资源规划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o (二)环境资源规划的法律规定补充资料:环境规划制度o一、概念 o环境规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对环境及其中的具体内容好步骤,是 对一定时

3、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规定,是对环境保护工作 的总体部署和行动方案。 o二、土地利用整体规划 o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章规定(第三章) o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o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o提高土地利用率 o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o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o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o2、建立土地调查制度、统计制度和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o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之论争: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o三、城乡规划 o从城镇规划法(1990年4月1日实行)到城乡规划法(2007 年10月28日通过、

4、2008年1月1日实行) o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 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 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 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 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o四、环境保护规划 o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 o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o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o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o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

5、和气候资源 o2、专门性环境保护规划: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o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o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o 通用定义:EI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程序性和实体性相结合的制度设计 ,包括两方面内容: o 一是实体性内容,指规划等综合决策的制定者或建设项 目的建设者对综合决策或建设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 的各种不良影响的说明,以及为了预防或减轻这些不良影响 所可能会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替代方案等内容。 o o 二是程序性内容为主、兼具实体性内容,指对该规划或建设 项目具有管辖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和公众通过法定

6、的程序或渠道,在对该环境影响说明的分析、预测和评价基 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以帮助规划者或建设者对先 前的说明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完善。 o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定义(第二条) o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 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 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o(二)国外环评制度 o1.美国的环评制度 o美国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 o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各项提案或法律草案、建议报告 以及其他重大联邦行为,均应由负责官员提供一份包括下列事 项的详细说明: o拟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o提案行为付诸实施对环境产

7、生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 o提案行为的各种替代方案; o对人类环境区域性短期使用与维持和加强长期生命力之间的关 系; o提案行为付诸实施时可能产生的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资源耗 损。 o 2.其他国家的环评制度 o 德国:1990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把文化等法益 包括在内; o 俄罗斯1995年环境影响评价法,评价范围扩展 到生态领域 o 日本1997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对需要环评的各 类建设项目进行列举。 o 3.国际法上的环评制度 o 1991年越界环境影响评价公约(爱波斯公约) ,并于1997年生效;2001战略环评议定书o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o1.主体 o评价者 o对环境影响报

8、告书负主要责任的行政机关和建设者,以及参与 其中而提出建议、评价意见或替代方案的公民与环保团体。 o审批者 o法律授权的某些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享有对其他行政部门或建 设单位的环评报告书进行审查并予以批准或许可的权力。 o美国:联邦和州的行政机关外,环境质量委员会有权审查,甚 至有权向总统提出建议;法院通过司法判决来执行环评制度。 o2.对象 的重大立法建议、规划决策或政策决定或其他需要政府行 政部门批准的对人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保存有重大影响的 建设活动。 o (四)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o 1.环境影响报告书程序 o 决定是否准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行政程序 o 初始决定 o 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机与

9、范围 o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适当性:分析和替代性方案o 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o 邀请评论 o 评论:实质性评论,需具体、明确 o 对评论的反应:修改所有的方案;发展和评 论原先未作认真考虑的方案;补充、修改有 关的分析;纠正事实错误;解释为何不予反 应,并指出权威根据 o 评论的期限:初评90天,再评30天 o 评论的途径:公开听证 o(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o1.历史作用 o各国环保实践证明,环评制度中的公众参与在环保中发挥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 o2.概念 o指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开发单位、评价单位及审核环境影 响评价机关以外的其他相关行政机关、非政府组织、团体、地 方政府、砖

10、家学者、当地居民等有关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 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每一阶段参与一切与环评程序有关的活 动,以使拟议的立法决策、规划和具体的开发活动等行为不会 发生损害生态环境的重大不利后果,从而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 利益。o 3.制度功能 o 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保障;提升公民环境 意识,实现环境民主;促进决策规划、开发 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升效率;有利于 环境决策的有效实施,增强其社会可接受性 。 o 4.参与途径 o 专家论证会; 公众听证会;一般公开说明会 ;新闻发布会;民意调查o (六)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o1.发展历程 o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初步规定; o19

11、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范围扩大; o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系统规范; o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实施),从项目环评 进一步扩大到发展规划等战略环评; o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城乡规划法等 其他相关法律中也在各自领域中规定了环评制度的相关内容; o2006年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o 2.重要作用 o 缓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紧张,实现 可持续发展; o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o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决策的科学合理 性; o 催生了循环经济理念。o 3.“环评风暴” oA、2005年的第一场风暴 o华丽的开场:

12、立即叫停! 环保总局不再保持沉默 o黯淡的结局:形式上补办后继续开工 o意外的收获:推动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 。 oB、2006年的第二场风暴 o压力下的妥协与斗争:从立即叫停到限期改正 oC、2007年的突围 o上半年的第三次风暴:首次使用区域限批的绝杀技 o下半年的第四次风暴:流域限批:被迫“亮剑”,生态系统化管 理视野下的“连坐”制度 oD、2008年以后的展望 o环评何时不再是风暴?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甚至行业限批能否 常态化? oE、记住一个人物:副局长潘岳o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o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o A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阶段;B公众参与 阶

13、段;C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报批阶段;D报 告书或报告表预审、审核和审批阶段; o E制作环境保护篇章阶段;F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和跟 踪检查阶段o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o A建设项目概况;B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C建设项 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D建设 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E建设项目 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F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 监测的建议;G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H涉经水行政 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o 相关法律责任 o A建设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B负责预审、 审核、审批环评文件的部门的法律责任;C环境影响 评价机构的法律责任o

14、5.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o 定义:指由法定评价主依照法定程序对法律规定范围 内的有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和计划等战略活动及 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 评价,查明或判定该拟议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环 境资源保护的要求,提出该活动是否可以实施的建议 或结论,或在诸多替代方案中选出经济上可行、对环 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实施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环境 影响提供或设计可行的预防、补救措施。 o 特点: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前瞻性 o 内容:规划战略环评(没有包括法案政策环评),包 括综合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o 综合利用规划环评程序 o 仅要求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评,编写有关环境影 响

15、的篇章或说明 o 专项规划环评程序 o A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B公众参与程序;C报送前 的审查;D报审审批;E跟踪评价 o 相关法律责任 o A规划编制部门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B规划审批 机关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o C没有明确规划环评的编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法律 责任o 典型案例分析 o 1、圆明园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环评案分析 o 圆明园防渗工程: o 2004年4月13日听证会一场闹剧 o 2、三峡工程:莫大的嘲讽:十个没想到。 o 3、南水北调工程:各线各段分别环评? o 4、青藏铁路:游戏尚未结束:需要进一步跟踪评 价和监测。 o 5、松花江污染事件:既有项目要不要补充环评? o 6、

16、上海沪杭磁悬浮项目:2008年1月 “散步”式 抗议下的未卜前途o 六、“三同时”制度 o (一) “三同时”制度的概念 o (二) “三同时”制度的立法 o (三) “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 o (四) “三同时”制度在不同阶段的要求 o (五) “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责任o 七、 环境资源许可制度 o (一) 环境资源许可的概念与种类 o (二) 环境资源许可立法 o (三) 环境资源许可制度 o (四)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o (五)建设规划许可制度补充资料:环境保护许可制度o一、具体种类 o(一)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o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海洋倾倒废物、噪声排放许可证 o(二)对环境有害物质的经营许可证制度 o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化学危险物品经营许可证;核设 施安全许可证;放射工作许可登记 o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为样本: o1、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